虚构的大义
——————浅论《圣魔大战》的悲剧性
1
“端正态度?你希望我认认真真的杀人吗?”
——修伊《圣魔大战》
所谓“反战主义”这种玩意,由于通常带有浓重的反体制色彩,因而自明治时代以来就和“乱臣贼子”划上了等号。近现代以来,反战主义逐渐成为了一种时髦,因而在作为流行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日本动漫游戏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他的影子,而《圣魔大战》是其中较为优秀的一部。
战争这种东西可以说是对人力、物力资源极大的消耗,本质上看是“杀人和被杀”。站在指挥官的角度上,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他保证以纯粹铁血而理性的态度来面对战争,就如同下军棋那样。一切的出发点就在于获得胜利,而必须忽视掉出于大战略考虑而作为棋子被丢掉的正是活生生的人这一事实。因此,为了保证自己部队伤亡最小,就必须要放火焚烧村庄把露娜儿的山贼部队吸引下山(第11章),这也正是修伊口中所谓“战争的真面目”了。
不过对于第一线的士兵来说这多少有点令人难以接受:指挥官为了总体需要命令作为战争消耗品的步兵去送死天经地义(就如游戏玩家们在军事题材游戏中经常做的那样),而作为当事人被派去送死的士兵当然不会这么想。
“大后方的那群混蛋们,究竟把我们当成什么了!打胜了他们就升官,打败了他们也死不了;而我们这些大兵就算立了功奖励也有限,死神永远比报喜天使来的快。后方的大人物们为什么不过来冒着枪林弹雨冲锋?为什么不啃着干面包睡在泥水里?自己躲在安全的大后方却把我们当作炮灰派出去送死,这他妈的算什么狗屁战争!”
“将士阵前半死生,美人帐前尤歌舞。”这使得士兵们的愤怒形成了反战主义的最底层。
为了能让指挥官的良心有个交代,也为了让做炮灰的士兵们心甘情愿的去送死,通常战争总会有个大义的名分,比如爱国主义啦、神的意志啦什么的。如果说强迫穿上军装拿起武器的人去和自己不认识的敌人杀个你死我活算是一种谋杀,那么用大义名分诱骗他们上战场又是什么行为呢?士兵们有被虚构的大义驱往死地的义务吗?
如果指挥官是一个被战争狂热冲昏了头的人,那么他自然会陷入“我是为了正义的理想而献身的!”这样的自我陶醉之中;而如果这个指挥官碰巧拥有如修伊那样“敏锐的洞察力”,那么他还会相信自己拥有让士兵们为了连自己也不相信的理由而上战场的权力吗?如果精神波长是类似修伊和杨那样类型的人物,大概多半会陷入“我和那些杀人犯其实大概是同伙吧”的自责之中,而这种自省自责又与作为一名军人的事实想矛盾,如此一来,“懒散”也就成了他们一个可行的——也许是唯一可行的护身符了。
作为一个头脑清醒的人,修伊很明白自己从事的是多么无聊而残酷的工作;而作为一名高级军官,他又不能(或不敢)当逃兵远离战争。所以,他只好躲在名为“懒散”的屏风后面,得过且过的尽量让自己手上的血少一些。于是在第2章围攻波鲁多雷多要塞的时候,与其他6个战队不同,修伊始终抱着“就这么一直耗到战争结束,什么也不用做,薪水就会自动的滚到口袋里,这样不是很好吗”的态度躲在战术后方,即使交战了也把烈度控制在最小程度。当接到调离前线往大后方担任预备役的时候,修伊大概会松了一口气吧。
2
“你们应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做商人也可以,做农夫也可以,只是不要再去当军人打仗了!第8战队从现在起解散!”
——索米雅《圣魔大战》
一般而言,人们在阅读历史的时候很少想到战争本身就是愚蠢和失败的产物,而总会着眼于战争艺术的华丽灿烂,这就使得反战主义通常出现于战败的一方。即便是在战败的一方中,士兵们的愤怒也往往集中于那个累死千军的无能之将而非战争本身。也就是说,大部分人反战是实际上是反战败。如果指挥官能带来一个接一个的胜利,那么他将得到士兵和市民们由衷的欢呼——高呼“打倒暴君”和大喊“皇帝万岁”的向来是同一群人。
——————浅论《圣魔大战》的悲剧性
1
“端正态度?你希望我认认真真的杀人吗?”
——修伊《圣魔大战》
所谓“反战主义”这种玩意,由于通常带有浓重的反体制色彩,因而自明治时代以来就和“乱臣贼子”划上了等号。近现代以来,反战主义逐渐成为了一种时髦,因而在作为流行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日本动漫游戏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他的影子,而《圣魔大战》是其中较为优秀的一部。
战争这种东西可以说是对人力、物力资源极大的消耗,本质上看是“杀人和被杀”。站在指挥官的角度上,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他保证以纯粹铁血而理性的态度来面对战争,就如同下军棋那样。一切的出发点就在于获得胜利,而必须忽视掉出于大战略考虑而作为棋子被丢掉的正是活生生的人这一事实。因此,为了保证自己部队伤亡最小,就必须要放火焚烧村庄把露娜儿的山贼部队吸引下山(第11章),这也正是修伊口中所谓“战争的真面目”了。
不过对于第一线的士兵来说这多少有点令人难以接受:指挥官为了总体需要命令作为战争消耗品的步兵去送死天经地义(就如游戏玩家们在军事题材游戏中经常做的那样),而作为当事人被派去送死的士兵当然不会这么想。
“大后方的那群混蛋们,究竟把我们当成什么了!打胜了他们就升官,打败了他们也死不了;而我们这些大兵就算立了功奖励也有限,死神永远比报喜天使来的快。后方的大人物们为什么不过来冒着枪林弹雨冲锋?为什么不啃着干面包睡在泥水里?自己躲在安全的大后方却把我们当作炮灰派出去送死,这他妈的算什么狗屁战争!”
“将士阵前半死生,美人帐前尤歌舞。”这使得士兵们的愤怒形成了反战主义的最底层。
为了能让指挥官的良心有个交代,也为了让做炮灰的士兵们心甘情愿的去送死,通常战争总会有个大义的名分,比如爱国主义啦、神的意志啦什么的。如果说强迫穿上军装拿起武器的人去和自己不认识的敌人杀个你死我活算是一种谋杀,那么用大义名分诱骗他们上战场又是什么行为呢?士兵们有被虚构的大义驱往死地的义务吗?
如果指挥官是一个被战争狂热冲昏了头的人,那么他自然会陷入“我是为了正义的理想而献身的!”这样的自我陶醉之中;而如果这个指挥官碰巧拥有如修伊那样“敏锐的洞察力”,那么他还会相信自己拥有让士兵们为了连自己也不相信的理由而上战场的权力吗?如果精神波长是类似修伊和杨那样类型的人物,大概多半会陷入“我和那些杀人犯其实大概是同伙吧”的自责之中,而这种自省自责又与作为一名军人的事实想矛盾,如此一来,“懒散”也就成了他们一个可行的——也许是唯一可行的护身符了。
作为一个头脑清醒的人,修伊很明白自己从事的是多么无聊而残酷的工作;而作为一名高级军官,他又不能(或不敢)当逃兵远离战争。所以,他只好躲在名为“懒散”的屏风后面,得过且过的尽量让自己手上的血少一些。于是在第2章围攻波鲁多雷多要塞的时候,与其他6个战队不同,修伊始终抱着“就这么一直耗到战争结束,什么也不用做,薪水就会自动的滚到口袋里,这样不是很好吗”的态度躲在战术后方,即使交战了也把烈度控制在最小程度。当接到调离前线往大后方担任预备役的时候,修伊大概会松了一口气吧。
2
“你们应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做商人也可以,做农夫也可以,只是不要再去当军人打仗了!第8战队从现在起解散!”
——索米雅《圣魔大战》
一般而言,人们在阅读历史的时候很少想到战争本身就是愚蠢和失败的产物,而总会着眼于战争艺术的华丽灿烂,这就使得反战主义通常出现于战败的一方。即便是在战败的一方中,士兵们的愤怒也往往集中于那个累死千军的无能之将而非战争本身。也就是说,大部分人反战是实际上是反战败。如果指挥官能带来一个接一个的胜利,那么他将得到士兵和市民们由衷的欢呼——高呼“打倒暴君”和大喊“皇帝万岁”的向来是同一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