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吧 关注:160,599贴子:2,996,659
  • 19回复贴,共1

从何尊铭文,看中国一词的思想起源——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天地之间,其猷橐钥舆?虚而不淈,蹱而俞出。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IP属地:北京1楼2024-12-10 08:36回复
    这段铭文,极其重要,可惜校勘复原有异议。这是百度百科所用一种:

    唯王初堙(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逑(仇)文王,肆文王受兹大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或(国),自之乂民。’呜呼,尔有唯小子亡识,视于公氏,有庸于天,彻命敬享哉!助王恭德欲天,临我不敏。”王咸诰何,赐贝卅朋,用作□公宝尊彝。唯王五祀。”


    IP属地:北京2楼2024-12-10 09:02
    收起回复
      这金文,应该就是周文王姬昌创作五千言时的文字!再往后,就是甲骨文了。


      IP属地:北京3楼2024-12-11 11:17
      回复



        IP属地:北京4楼2024-12-11 11:18
        收起回复
          铭文释义:
          周成王开始迁都成周,还按照武王的礼,举行福祭,祭礼是从天室开始的。四月丙戌,成王在京室诰训“宗小子”们,说:“过去你们的父亲能为文王效劳。文王接受了大命,武王战胜了“大邑商”,就向天卜告,说:‘我要住在中央地区,从这里来治理民众。’呜呼!你们或者还是小子,没有知识,要看公氏的样子,有功劳于天,完成使命,敬受享祀啊!”王是有恭德,能够顺天的,教训我们这些不聪敏的人。王的诰训讲完后,何被赏赐贝三十串,何用来做□公的祭器。这时是成王五年。


          IP属地:北京5楼2024-12-11 12:31
          回复
            周文王“保训”
            中国最早家训《保训》记录周文王临终遗训,传授“中道”智慧。通过舜和上甲微事例,强调明天道、讲公道对做人做事做领导的重要性,其要点是做好平衡以达成人生事业的稳定健康。
            【原文一】
            隹王五十年,不豫,王念日之多鬲,恐坠保训。戊子自演水,己丑昧爽至□,病,述保训,令史书之。王若曰:发,朕疾适甚,恐不汝及训。昔前人传保,必受之以詷。今朕疾允病,恐弗念终,汝以箸受之。钦哉,勿淫!
            【译文】
            文王五十年,久病不愈,文王考虑归程尚有多日,担心失去(向太子姬发)面授遗训的机会。戊子日,文王自演水(陕西安康市旬阳县)出发,急行一日一夜,己丑日破晓时分,到达□地,一病不起,于是口述保训,令史官记录下来。文王说:“姬发,我的病越来越重了,恐怕来不及当面告诫你。过去的先人传授遗训,一定要当面受之,但我现在身染沉疴,恐怕等不到临终相见之时,你可通过书简接受我的遗训。一定要敬重啊,不要掉以轻心。”
            【原文二】
            昔舜久作小人,亲耕于鬲茅。恐,救中。自诣厥志,不讳于庶万眚之多欲,厥有施于上下远埶(迩),乃易立(位)埶诣,测阴阳之物,咸川不逆。舜既得中,言不易实变名,身兹备,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帝尧嘉之,用受厥绪。吁呼!祗之哉!
            【译文】
            过去舜一直是个小人物,亲自在鬲茅山(即历山,今河南濮阳一带)开荒种地。在恐惧中,他领悟了“中道”。他考察自己的志愿,不忌讳万众多欲的弊病,将“中道”施行于上下远近;且能换位思考,从切身经验出发,观察事物的变化规律,凡事都能顺遂而无所违逆。舜既悟得“中道”,说话总是符合事实,恰如其分,自身行为更是依乎“中道”,唯求公平合理,力行不懈,以修养三降之德。尧帝赞许他,让他继承帝位。呜呼!值得尊敬啊!
            【原文三】
            昔微矵中于河,以复有易。有易伓厥罪,微亡害,乃追中于河。微寺弗忘,传贻子孙,至于成康,祗备不懈,用受大命。于呼!发,敬哉!
            【译文】
            过去,上甲微从河伯那里申张“中道”,以向有易氏复仇。有易氏背负罪过,上甲微无力伤害他,于是向河伯求取“中道”。上甲微(大仇得报之后),不忘“中道”,并传承给自己的子孙,一直到成汤之时,代代恭守“中道”,从不懈怠,终于承受天命。呜呼,姬发,要敬持公道啊!
            【原文四】
            朕闻兹不旧,命未有所延。今汝祗备毋懈,其有所由矣。不及尔身受大命,敬哉,毋淫!日不足,唯宿不羕。
            【译文】
            我听闻这些事的时间不长,生命就要走到尽头了。现在如果你恭守“中道”而不懈怠,也就有了努力目标。我等不到你身受大命那天了,敬守“中道”吧,不要放纵自己!我时日无多,只怕会一睡不醒,生命之水不能长流了。
            ————
            还真是“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IP属地:北京6楼2024-12-13 06:29
            收起回复

              清华简原图


              IP属地:北京7楼2024-12-13 06:30
              收起回复
                【解读】
                西周的初祖是古公亶父,即周文王的祖父,在歧山西边的周地创业,定都岐邑(今陕西扶风法门)。西周最初只是一个1000多平方公里的小诸侯国,经三代人不断打拼,吞并了周边一些小部落,领土不断扩大。周文王灭掉崇国,国力大盛,几乎占有了整个关中平原,同时将都城迁到了丰京(今陕西西安西南)。
                周文王为什么去演水?也许是巡视领地,也许是领兵作战,这已经难以考证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演水离丰京有四五百里路程,周文王虽日夜兼程,短时间也难以到达,病情反倒因奔波劳累加重了。眼看自己时日无多,三代人流血打拼的基业将要交到姬发手上,姬发能否守成?能否将祖业发扬光大?这是周文王命终之时最关心的问题,他急于将创业守成经验传授给自己的接班人,但他等不到见最后一面的机会了,只能通过书简相授。
                “眚”(shěng),意为过错、弊病;“祗”(zhī),意为恭敬。世上少有清心寡欲的圣贤,芸芸众生,多数是热衷于名利的普通人,在追名逐利的道路上,难免犯下种种错误。作为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领导者,要守持“中道”,爱众而不弃众,带领大家一起走向美好的未来,一个都不能少。
                舜悟得的“中道”是什么?中的本意是中间,引申为恰好、刚刚好。“中道”近似于儒家崇尚的中庸之道——“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不偏的是人间公道,“是非自有曲直,公道自在人心”;不易的是自然天道,“天不变,道亦不变”。在人,讲公道,就像唐代诗人杨炯所言,“言非法度,不出于口;行非公道,不萌于心”,如此才能取得大家的信任与敬服;在事,讲天道,尊重客观事实,按规律办事,如此才能事事有成。
                舜在人和事两方面都恪守“中道”,一方面,面对多欲的众生,他通过换位思考,了解人们的诉求,并尽量回应人们的诉求;一方面,他重视实践,尊重规律,以客观实际情况为依据,两方面结合,力求对每个人来说都公平合理的结果,因此凡事顺遂,人们都乐于听从他的意见而不违逆他。
                “中道”不仅是舜的处事准则,也是修养之方,说话既讲事实又合道理,办事既讲规律又合情理,以此成就自己的三降之德。“三降”大概是指阶层,一降天子到诸侯,二降诸侯到官长,三降官长到平民,“三降之德”就是从天子到平民都通用的美德。公道就是这样的美德。
                上甲微是商族首领王亥之子,商朝开国之君成汤的六世祖。据《山海经》《竹书纪年》等古籍记载,夏朝帝泄十二年,商族首领王亥和弟弟王恒赶着牛羊,携带货物去有易国(今河北易水流域)经商,有易氏首领绵臣见财起意,杀了王亥,夺走了牛羊与货物。王恒逃回来,向族人报告了凶讯。上甲微悲愤不已,想去有易国报杀父之仇,无奈力量不足,只得暂时隐忍。4年后,他说服河伯,借得一支精锐之师,灭有易,杀绵臣,终使大仇得报。
                上甲微为何能从河伯那里借到兵?周文王认为,因为他依据“中道”,提出了合理要求。上甲微的“中道”与舜的“中道”有所不同,意为“公道”,也就是公正的、众所公认的道理。绵臣杀人越货,天怒人怨;而上甲微为父报仇,天经地义。
                上甲微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向别人要求公道,自己也以公道对待他人,并要求子孙持守公道。周文王认为,商汤王最终拥有天下,是几代人谨守公道、积德各福的结果。
                周文王在生命弥留之际,将毕生经验智慧浓缩在一个字上——“中”,希望传授给自己的接班人。为了加深姬发的理解,周文王以舜和上甲微为例加以说明。舜的中道是内圣外王之道,是天道与人道的合体。上甲微的中道要低一个境界,只在人道层面。周文王的意思大约是,如果做不到像舜一样天道人道合一,只要像上甲微一样,以公道立身立业,就很好了。
                《中庸》记录了孔子对舜的评价:“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这也是强调舜的人道智慧的一面。作为一个领导人,只要能公道处事,就称得上圣明了。
                “中道”的本质是平衡。世间人、事、物,都是一个个矛盾体,处于矛盾运动之中,平衡是一种稳定健康的状态,一旦失衡,就会发生问题;当问题扩大到难以恢复平衡时,就会发生质的变化。比如,身体失衡就会生病,物品失衡就会倒塌,关系失衡就会破裂,国家贫富阶层失衡就会发生动乱乃至亡国。正如丘吉尔所说:“一切都是平衡的问题。”守其中道,就是解决平衡的问题,这是做人做事的大智慧。
                楚风隽韵2024-10-04 00:14湖北


                IP属地:北京8楼2024-12-13 07:0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