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
西周的初祖是古公亶父,即周文王的祖父,在歧山西边的周地创业,定都岐邑(今陕西扶风法门)。西周最初只是一个1000多平方公里的小诸侯国,经三代人不断打拼,吞并了周边一些小部落,领土不断扩大。周文王灭掉崇国,国力大盛,几乎占有了整个关中平原,同时将都城迁到了丰京(今陕西西安西南)。
周文王为什么去演水?也许是巡视领地,也许是领兵作战,这已经难以考证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演水离丰京有四五百里路程,周文王虽日夜兼程,短时间也难以到达,病情反倒因奔波劳累加重了。眼看自己时日无多,三代人流血打拼的基业将要交到姬发手上,姬发能否守成?能否将祖业发扬光大?这是周文王命终之时最关心的问题,他急于将创业守成经验传授给自己的接班人,但他等不到见最后一面的机会了,只能通过书简相授。
“眚”(shěng),意为过错、弊病;“祗”(zhī),意为恭敬。世上少有清心寡欲的圣贤,芸芸众生,多数是热衷于名利的普通人,在追名逐利的道路上,难免犯下种种错误。作为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领导者,要守持“中道”,爱众而不弃众,带领大家一起走向美好的未来,一个都不能少。
舜悟得的“中道”是什么?中的本意是中间,引申为恰好、刚刚好。“中道”近似于儒家崇尚的中庸之道——“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不偏的是人间公道,“是非自有曲直,公道自在人心”;不易的是自然天道,“天不变,道亦不变”。在人,讲公道,就像唐代诗人杨炯所言,“言非法度,不出于口;行非公道,不萌于心”,如此才能取得大家的信任与敬服;在事,讲天道,尊重客观事实,按规律办事,如此才能事事有成。
舜在人和事两方面都恪守“中道”,一方面,面对多欲的众生,他通过换位思考,了解人们的诉求,并尽量回应人们的诉求;一方面,他重视实践,尊重规律,以客观实际情况为依据,两方面结合,力求对每个人来说都公平合理的结果,因此凡事顺遂,人们都乐于听从他的意见而不违逆他。
“中道”不仅是舜的处事准则,也是修养之方,说话既讲事实又合道理,办事既讲规律又合情理,以此成就自己的三降之德。“三降”大概是指阶层,一降天子到诸侯,二降诸侯到官长,三降官长到平民,“三降之德”就是从天子到平民都通用的美德。公道就是这样的美德。
上甲微是商族首领王亥之子,商朝开国之君成汤的六世祖。据《山海经》《竹书纪年》等古籍记载,夏朝帝泄十二年,商族首领王亥和弟弟王恒赶着牛羊,携带货物去有易国(今河北易水流域)经商,有易氏首领绵臣见财起意,杀了王亥,夺走了牛羊与货物。王恒逃回来,向族人报告了凶讯。上甲微悲愤不已,想去有易国报杀父之仇,无奈力量不足,只得暂时隐忍。4年后,他说服河伯,借得一支精锐之师,灭有易,杀绵臣,终使大仇得报。
上甲微为何能从河伯那里借到兵?周文王认为,因为他依据“中道”,提出了合理要求。上甲微的“中道”与舜的“中道”有所不同,意为“公道”,也就是公正的、众所公认的道理。绵臣杀人越货,天怒人怨;而上甲微为父报仇,天经地义。
上甲微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向别人要求公道,自己也以公道对待他人,并要求子孙持守公道。周文王认为,商汤王最终拥有天下,是几代人谨守公道、积德各福的结果。
周文王在生命弥留之际,将毕生经验智慧浓缩在一个字上——“中”,希望传授给自己的接班人。为了加深姬发的理解,周文王以舜和上甲微为例加以说明。舜的中道是内圣外王之道,是天道与人道的合体。上甲微的中道要低一个境界,只在人道层面。周文王的意思大约是,如果做不到像舜一样天道人道合一,只要像上甲微一样,以公道立身立业,就很好了。
《中庸》记录了孔子对舜的评价:“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这也是强调舜的人道智慧的一面。作为一个领导人,只要能公道处事,就称得上圣明了。
“中道”的本质是平衡。世间人、事、物,都是一个个矛盾体,处于矛盾运动之中,平衡是一种稳定健康的状态,一旦失衡,就会发生问题;当问题扩大到难以恢复平衡时,就会发生质的变化。比如,身体失衡就会生病,物品失衡就会倒塌,关系失衡就会破裂,国家贫富阶层失衡就会发生动乱乃至亡国。正如丘吉尔所说:“一切都是平衡的问题。”守其中道,就是解决平衡的问题,这是做人做事的大智慧。

楚风隽韵2024-10-04 00:14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