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修身基本理念:中国的“内文明”诞生了天人合一的文化,文化产生传统中医学,中医学又诞生了丰富多彩的养生保健方法。而这一切都是源自于道德根文化具有“执一明三定二用五建八正行七法”的系统性。养生保健是否真有效,同样无法逃避自然大道法则的制约,做人要心善、意善、行为善,才能发挥养生保健中蕴藏着的功效。正如老子所指出的:“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当社会和人心已经没有道和德的观念与价值观存在时,自然大道的德善也就难以产生反馈,人类的善也就必然沦落成伪善而恶象从生。老子指出:“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人之葆也;不善,人之所葆也。美言可以市,奠行可以贺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人若不善,再好的方法,也必定是明珠暗投。天地生人,人本五行,五德参差,形色各异,难有全形,这是自然大道因果关系的必然性体现。因此,《黄帝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中,优先于西方数千年,依据五德的本质性,根据人的形体、肤色、认识能力、情感反应、意志强弱、性格静躁,以及对季节气候的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和特征,用五德的偏盛、强弱,将人们的体质分为木、火、土、金、水五大类型;又根据经络炁(气)血在头面四肢所反映出的生理特征,将每一类人再分为五类,即《灵枢》中所称的“阴阳二十五人”。宋、明、清时期,还曾有人将这二十五种类型的人进行过详细的分述,在指导养生、面相学与中医辨证施治方面产生过深远影响。一摘自《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要略》第351-352页。至诚感恩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