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蓝档案纯净二创吧 关注:34,937贴子:493,881

回复:【诺亚/MMT】薄雾上的爱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几个星期前我重看了一遍《玉子爱情故事》,这部作品我已经看了三四遍了。其实呢,《玉子爱情故事》是一部非常简单的故事,简单到完全不需要看很多遍——青梅竹马的玉子和饼藏在即将毕业之际,面对各自的未来和彼此的感情,经历的成长与蜕变。
  电影中的玉子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点是,玉子的成长并不是从一个“不喜欢饼藏”到“喜欢饼藏”,而是从一个“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件事”的状态,到最后终于直面自己的心意。在故事的前半段,玉子对恋爱毫无概念,面对饼藏的告白,她下意识地回避,不是因为她不喜欢,而是她从未认真思考过“喜欢”意味着什么。她的生活一直被家族的传统、商店街的日常所填满,她习惯了现状,以至于当感情真正摆在眼前时,她却不知道该如何面对了。
  然而,成长并不总是意味着立即做出改变。玉子在故事中其实没有做出太多“惊天动地的决定”,她依然是那个日复一日帮家里卖麻糬的女孩子,依然过着相似的生活。但她在内心里发生了重要的转变:她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人生,开始意识到自己与饼藏的关系不仅仅是青梅竹马般习惯性的陪伴,而是有着更深层的、独一无二的情感。
  在故事的最后,当她最终鼓起勇气跑向饼藏,伴随着全场最激昂欢快的音乐,观众的心跟玉子的步伐一样的焦急。最终,当饼藏把玉子用的那个纸话筒扔了过去时,极其不擅长抓下落物体的玉子,终于牢牢地抓住了饼藏扔给她的土电话。玉子抓住了纸杯电话,抓住了饼藏的爱,也抓住了自己的未来。
  好了,在读完阿苏的这篇故事后,我几乎也是第一时间想到了这部电影,同样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从不自知的情感到直面自己的心意,玉子心态的转变和他笔下的老师也有相似之处。不过呢,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更有趣的东西,那就是“成长一定是做不一样的事吗?”我曾经也想过,成长到底意味着什么?是指性格变得更成熟,还是只是做出了和以前不同的选择?从作者笔下的诺亚看,成长居然成了一种“重复”:诺亚最初对先生表白,但先生没有接受也没有拒绝,两个人都在漫长的时光里回避着彼此,避免尴尬却又希望与对方相见。最终诺亚再次对先生表白,先生也同时说出了同样的话语。
  许多经典成长型故事都是“过去的我不会这样做,而现在的我做了不同的选择”。这种成长方式很符合直觉,因为我们总是习惯于用外在行动来衡量一个人的变化。比如,一个曾经懦弱的人,成长后可能变得勇敢;一个害怕表达自己的人,成长后可能学会了直白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成长后,角色仍然做了相同的选择,那这算不算成长呢?
  算的兄弟,算的。就像树木的年轮,外表看不出变化,但每个同心圆都记录着不同的气候故事。我想真正的成长往往是对核心自我的反复确认,诺亚的两次表白看似重复,但第一次更像情感的本能决断,而第二次更像经过自我审视后的郑重交付。成长不一定是从 A 点到 B 点的跃迁,很多时候,它更像是在原地打磨、沉淀,犹如漫长岁月的沉积岩,凝练出更坚定的自我。在《四月是你的谎言》里 ,公生在最后的演奏中表达了自己真正的情感,同样的演奏,即使结局依旧悲伤,但他的心境已经完全不同。
  那么,对于他笔下的先生,为什么明明他已经意识到自己对诺亚的心意,却不敢接受?是什么让人们明明知道自己喜欢一个人,却仍然犹豫、不敢迈出那一步呢?我想先生也在经历同样的成长,就像《玉子爱情故事》中的玉子一样,人们往往需要时间去理解自己的情感。面对诺亚的告白,真正让他犹豫的,可能并不是“我到底喜不喜欢对方”,而是:
  “如果我接受了这段感情,我们的关系会变成什么样?”
  “我能否承担起这段感情所带来的责任?”
  “如果这段感情失败,我们会连朋友都做不成。”
  师生关系变质,值日生变值日生,这可太可怕了(?)
  现实中,我们或许也曾有过这样的犹豫:“一旦改变关系的性质,就再也回不到过去了。”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阿苏笔下的先生甚至要比诺亚还痛苦,感性已经意识到答案,但理性却仍然在抗拒。有的时候我们可能早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却不确定自己是否能得到。在阿苏的故事里,先生的成长并不在于“他终于接受了诺亚的感情”,而是在于“他终于不再回避自己的心意”。但要接受这份感情,他还需要迈出最后一步,而这一小步,往往是最艰难的。终于,在历经了这一场艰难的回旋后,二人最终选择同时告白,表层是重复与接受,内核却是从被动回避转向主动选择的成长与蜕变。
  或许,这就是爱情最动人的模样——两个灵魂在时光的迷宫中各自跋涉,踟蹰于未知与自我的边界,最终在同一个转角重逢。他们用相同的语言诉说不同的故事,以相似的告白见证彼此的成长。朦胧的爱意终于穿透了迷蒙的雨幕,在交汇的瞬间迸发出最璀璨的光芒。


IP属地:湖北184楼2025-03-05 01:09
回复
    完结了,泪目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85楼2025-04-23 18: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