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jccom163吧 关注:9贴子:151
  • 0回复贴,共1

zj图书馆-格物致知9-13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zjccom163
24年12月
格物致知辅助阅读:罔两问影
梦蝶的故事之前,庄子讲了罔两问影的故事。
罔两是影子的影子。
罔两问影子:“先前你行走,现在又停下;以往你坐着,如今又站了起来。你怎么没有自己独立的操守呢?”
影子回答说:“我是有所依靠才这样的吗?我所依靠的东西又有所依靠才这样的吗?我所依靠的东西难道会像蛇鳞和蝉翅吗?我怎么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我又怎么知道为什么不会是这样?”

这个故事,可以反映念头,行为和天道的关系。
我们通常感觉,我有这个行为,是因为我有这个念头。
叫做思想控制行为。

所以很多人在思想上下功夫,以为改变了思想,行为也会跟着改变。
结果是,书虽然读了很多,想法也有很多,但是好像什么都没有改变。

很显然,在想法和行为之间,还有一个开关,而这个开关,是不受想法控制的。
罔两问影,就表达了对这个开关的困惑。
--------------------------------------格物致知9:什么是诚意------------------------------------------
那么现在就知道了,其实人生没有错误和失败,只有感官、意愿和现实不匹配。
所谓错误和失败,是你按照自认为正确的方法,其实是错误和失败的方法,做正确了,才能得到错误和失败的结果。
只是这个结果不讨人喜欢而已。

要是结果讨人喜欢呢?那就叫惊喜。
很多科学大发现就是通过失败获得的。
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英国微生物学家弗莱明发现青霉素……
即便灵修这条路,也是很多人失败了,才发现的。
当感觉停留在器官上的时候,很容易到达一种状态,就是关于眼前的物品,没有想法。
因为所有的信息本身,当你直接观察它的时候,是没有好坏亲疏之分的,信息只是信息。
这样,物品和事件就回到了其本身,公立中正,不带情感。
这就叫诚意,也就是讲事实,不代入过多感情。

为什么讲事实的时候,会代入感情呢?
因为从婴儿时期开始,感情就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手段而被不断强化。
验证的办法很简单。
观察你的粑粑,注意形状、线条、颜色、气味,很快就能发现,粑粑没有那么恶心。
既然粑粑可以变得可接受,那么讨厌的人和事,也可以。

没想到吧,道,的确在屎尿里。
阿拉蕾是懂灵修的。。。。。。。。
----------------------------[[[[[[[格物致知10:生理反应]]]]]]]]--------------------------------
把注意力放在感官上,大致先后会出现三种反应。
第一种是敏感。没有格物的时候,妄念倒还少,格物之后,妄念反而格外多。
第二种是散乱。没有法子把情绪安定下来。
第三种是昏沉。时时要打瞌睡。

人的妄念,本来随时都有,平时和环境接触,把注意力分散了,就不觉得多;注意力放在感官上以后,精神集中于内部,就会觉得妄念忽起忽灭,不可捉摸,特别烦人。而且会发现,注意力跑来跑去,固定不住。这些都是一种初步的自觉。

第二种是知和意会自动连接,那么注意力在感官上,输入的信号变得清晰,自然也会引发意识的高强度工作,造成情绪波动。尤其是情绪或者冲动,变得更难处理。这种情况,通常有后知后觉,当知当觉,先知先觉的三个阶段。
第三种是因为最初要集中注意力,是靠意念强迫的,不是自然的,非常消耗能量,所以很容易困倦。就好像眼睛盯着一个地方看,很容易疲劳。随着领悟的深入,这个症状也会消失。毕竟出去旅游的话,我们的眼睛是可以一整天不合眼,也感觉不到累的。

敏感、散乱、昏沉,是神经系统在接触新事物时,习惯性反应。
它自己会调整、适应的。
---------------------[[[[[[格物致知11:用白米饭格物致知]]]]]]]----------------------------
通过把注意力放在感官要素上,把物品的特征碎片化,就阻断了物品产生意义,也就削弱了影响。
当我们的注意力离开感官这个锚点,容易在脑海里面漂泊,起伏不定。

道德经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这里用的方法,是淡化感官刺激引发的欲求,只是重视基本需求。
相对来说,用目的引导行为,难度比较大。
但是两者采取的办法都是去彼取此。
这个彼,就是事物带给我们的价值感,也可以叫做情绪价值。

注意力放在味觉上,白米饭也会很好吃。
因为身体需要才吃白米饭,避开对感觉的欲求,也能吃得下。

如果注意力不是放在这两者上,白米饭真的很难下咽。
你可能会挑剔米饭没有滋味,冷、干,硬,甚至营养单一,
各种不能多吃一口的理由纷纷冒出来。
所以,一碗白米饭,也可以帮助你灵修。
就实用性来说,小的问题,可以通过把注意力放在感官上,避免产生过度思考。
但是大的问题,解决不了的,比如一贫如洗了,或者得了绝症,病痛缠身,那么,把自己当成死人,还是很有效的。在天大的问题面前,活下来才是唯一解决之道。
既然把自己当死人,死人不能再死,自然就只剩下活着了。
---------------------------------------------格物致知12:好好色-------------------------------------------
看美女的时候,大致有这么个过程。
第一层,色彩,线条,光线明暗。
第二层,识别出这是漂亮的女人。
第三层,产生喜欢的感觉。。。。。。。。
欲求出现在第三层之后,比如想爽一下之类的。
或者说,任何对我们有影响的信息,都自带有三层过滤,可以避免信息的直接冲击。
第一层过滤:接收信息的方式,色彩图像声音气味。
第二层过滤:信息是什么的判断。
第三层过滤:信息是好还是坏引发的好恶感。
注意力停留在这三层过滤中的任何一层,都可以让信息变成中性的,信息就是信息。
但是我们的神经反应是迅速的,可以把这三层合一,迅速推送出欲求。

当信息是中性的之后,就可以最大程度避免情绪冲动,也可以削弱欲求的强度。
强度削弱之后,任何刺激,都会变得如同风景一样,值得欣赏,百无一害。
自然,坚持,忍耐,努力,接纳都可以靠边站了。
从这点来看,好色不是问题,好好色更不是问题。
-----------------------------------格物致知13:诚意就是讲事实---------------------------------------------
那么,现在就知道了,诚意就是讲事实。
想要讲事实,先要避免情绪困扰。
要避免情绪困扰,就要把注意力放在具体的感官觉受上。
感官觉受如同锚点,可以削弱外界刺激造成的行动驱迫力,
也可以避免注意力被思考拖走,白白消耗能量。

既然讲事实了,就不会遮遮掩掩,自然心就正了。
心正了,做出来的事情,就是合情合理的。
假如不合情合理呢,也只是因为你有些地方搞错了,很容易得到纠正。
这样就得到了身修。

做事情讲事实,自然少了冲动,无理取闹,情绪化。
身边的人就少了情绪冲击,自然会变得安稳。
即便是有争吵,因为大家讲事实,也能很快平息。
于是一家人就变得和睦。
。。。。。
换个说法就是,当你的能量场稳定时,任何进入这个能量场的人都能变得安静。
情绪也许还在,但是已经掀不起大浪了。
就是这么个道理。


IP属地:吉林1楼2024-12-23 17:09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