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的大同煤矿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大同煤矿满目疮痍,一片废墟。面对千疮百孔的惨状,新生的大同煤矿从新中国成立后 11 月起,便按照燃料工业部确定的“艰苦奋斗、勤俭建国、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建设方针,开始了以全面恢复为主,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矿井的恢复和矿山的重建。

矿井的恢复、改建、新建。1949 年 8 月 30 日,大同煤矿筹备处改称为大同矿务局后,为恢复生产矿井的排水和机电设备的安装,专门成立了包括“矿井排水队”在内的山西煤矿建设史上第一支机电设备安装专业队伍,配备人员 50 人。随着恢复工作的逐步展开,局矿两级领导干部深入各矿调查研究,并和技术人员、老工人一起,逐矿制定恢复方案,及时解决恢复中的具体问题。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奋战,到 1952 年底,全局职工在物资极度匮乏、生活极其艰苦、装备极其落后的艰难情况下,凭人拉肩扛、镐刨畜运,先后恢复了煤峪口矿、永定庄矿、同家梁矿、四老沟矿、挖金湾矿、马脊梁矿的生产,并基本恢复了矿区内的 3 条铁路运输线。期间,为确保安全快速地恢复,先后封闭了矿区内的80 余处私人小煤窑,同时又有选择地保留、恢复了白洞面窑沟、云冈沟的东沙咀和吴家窑 3 个小煤窑的生产。进入“一五”期,又先后恢复了忻州窑矿、白洞矿、晋华宫矿和胡家湾矿 4 个矿井的生产, 还改建了煤峪口井、忻州窑井、白洞井、永定庄井、同家梁井和四老沟井,并开始新建新白洞等大型现代化矿井。通过矿井的恢复、改建、新建,到 1957 年,大同矿务局原煤年产量由 1952 年的 240.8 万吨提高到了 556.7 万吨。
生产竞赛运动蓬勃开展。在矿井的恢复和建设中,全局大力开展以“增产节约创纪录、技术革新提效率”为主要内容,以“矿际赛、队组赛、班组赛和劳模对手赛”为主要形式的生产竞赛运动,涌现出一批敢打硬拼、屡创纪录的生产班组和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劳动模范,探索出许多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1950 年,马六孩在白洞矿总结出的手工掘进时要看煤的绽纹,拉底槽要从软面开口等方法,创造了手工掘进日进 2.08 米的全国纪录,马六孩光荣地出席了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并被选入大会主席团,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马连(马六孩、连万录)掘进组在同家梁矿成立后,带领全组运用“两个半孔道循环掘进法”,在1951 年创造了月进 318.17 米的全国纪录。1952 年,马六孩作为中国劳动人民代表团代表,赴莫斯科参加了“五一”节观礼。之后,又先后出席了中国煤矿第一届劳动模范代表会议、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党代会等。永定庄矿张万福领导的掘进组先后创造的“接力掏槽爆破法”“接力运输”“蛇蜕皮交接班法”,曾在两个半煤岩巷道创造了月进 750 米、火药雷管吨耗降低 10% 的全国新纪录,被评为全国煤炭系统先进集体。1958 年该掘进组又创造了煤巷双孔作业月进 1125 米的全国纪录。张万福先后两次获“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并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煤峪口矿绞车司机王凤梧为恢复 200 马力绞车,爬山越岭在各矿的废料堆里找零件,先后为矿井的恢复提出合理化建议 200 多条,荣获“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此外,永定庄矿的韩福青年采煤队创造的“五花”打眼法、地质勘探队创造的自动磨冲机、挖金湾矿创造的自动滑行选煤筛等许多新的生产工具和管理方法,为矿井的尽快恢复做出了突出贡献。
开展生产技术改革。在开展生产竞赛的同时,大同煤矿突破日伪时期固有的生产模式,开展了一系列生产技术改革。一是从 1950 年 5 月开始,把落后的“残柱高落式”和“仓房式”采煤法改为先进的“单一长壁式”采煤法,使落煤和装煤实现了机械化。二是为解决采掘失调问题,1951 年 2 月,全局组成了 19 个使用电钻的掘进小组,结束了手工掘进的历史,同时创造与推广了双孔道循环作业法,使掘进效率大幅度提高。三是“一五”期间,先后应用了“正台阶一次采全高”和“倾斜分层人工假顶下行陷落”采煤法。1957 年,在厚煤层中又先后试用了“短壁式”和“短壁锚杆一次采全高”采煤法,使采煤法呈现多样化趋势。四是为保持均衡生产,1951 年 7 月,以采煤工作面为中心,实行了采煤、掘进和运输的全面图表正规循环管理法。
建立健全党群组织机构和经营管理制度。1949年,大同煤矿党组织公开后,首先在中共大同军事管制委员会煤矿接管组建立了党小组,接着成立了中共大同煤矿筹备处党支部,并开始在党员较集中的矿、厂、机关等单位公开上党课。1950 年 7 月,中共大同市委矿区分委会改称为中共大同煤矿委员会,1953 年 3 月和 7 月,先后召开了大同煤矿党的第一、第二次代表大会,党委由 1953 年的 1 个发展为 22 个。与此同时,工团组织相继建立。全局从1956 年便开始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
随着党工团组织机构的建立、发展和壮大,大同煤矿在企业内部逐步建立起了一系列经营管理制度:(1)实行矿、厂长完全经济核算制,将固定资金、流动资金全部下放。(2)通过 3 次大规模的劳动组织整顿,打破工种工组界限的兼职作业,将劳动组织同开展技术革新、推广采掘机械化、改进操作技术相结合、同巩固劳动纪律、提高出勤率相结合。同时编制了《矿井生产主要工种定员标准手册》。(3)建立物资供应管理体制。国家对企业所需的木材、钢材、机电设备等主要物资实行统一管理,全局物资供应的账、单、表、卡实行统一管理。(4)随着计件工资和劳动定额管理的逐步完善,初步形成了适应全局统一劳动定额手册和转为正规的劳动计件工资与劳动定额管理办法。(5)进行工资改革。实行以“工资分”为计算单位的工人 8 级、职员 19级、部分工种的工人为计件超额累计奖励的新工资制度。干部一律实行职务工资制。(6)确立了煤炭销售按国家统一分配的计划。1953 年,大同矿务局第一次出口动力煤。(7)实行了夜班津贴、井下班组长津贴、野外工资津贴等多项奖励和津贴制度。(8)建立了包括业务保安制度、安全技术责任制、领导值班制、安全生产会议制、安全检查制、交接班制、事故分析制等安全管理体系。(9)建立了生产调度等相关机构,推行了生产调度制。(10)初步建立了劳动保护和劳动保险制度。
开展禁烟禁毒和反把头运动。新中国成立初,大同煤矿 3000 多名工人中约有 2000 人吸食大烟、料面,占职工总数的 65%。为了禁烟禁毒,大同矿务局专门成立了附属工人戒烟所,免费为工人戒烟,到 1950 年 7 月,全局有 1300 多人戒掉了烟毒,同年成立了“禁烟禁毒委员会”,在全局进行彻底的禁烟禁毒。
新中国成立初,部分生产的小矿井仍维持近代煤矿沿袭下来的雇佣把头管理制。为了充分发挥广大职工建设新矿山的主人翁积极性,1950 年,中共大同市委矿区分委会根据上级《关于在全国煤矿废除封建把头制、实行管理民主化的决定》,组成工作组,分别深入各矿,揭露把头依仗残余势力,蛊惑人心,离间局、矿领导和工人关系的罪行,彻底废除了把头制。与此同时,在基层建立了由煤矿职工民主选举的煤矿管理委员会和职工代表会议制,让职工共同参加煤矿的管理。此外,全局广大职工以参加义务劳动和增产节约的实际行动支援抗美援朝,共捐献购买飞机、大炮的款约 9 亿(旧币)多元,并有 61 名青工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
文化教育事业初具规模。1949 年 9 月 21 日,大同煤矿在永定庄矿首创第一所职工子弟小学。到1957 年,全局的小学达 12 所,在校生达 6760 人。1950 年 10 月 4 日,大同煤矿第一所职工子弟中学在四老沟矿创办。到 1957 年,该校教学班续增到 22个。至此,大同煤矿的中小学教育初具规模。为了开展对职工的脱产和业余培训,1950 年 1 月 20 日,在煤峪口矿创办了大同煤矿第一所职工学校。同年,开办了以井口为单位的职工业余学校,并附设职工家属妇女识字班和扫盲班。到 1955 年全局各矿厂共开办业余训练班 57 个,设置专业 30 多个。1953 年,大同煤矿工业学校成立。1954 年 7 月,大同矿务局技工学校成立。
文化活动初步展开。1949 年,大同矿务局在永定庄矿建起第一座礼堂。1950 年,在永定庄矿建立第一个图书馆,同年成立了大同矿务局文工团和第一个电影放映队,创办了《大同矿工报》。1952 年,第一家基层广播站在永定庄矿开播,同年,大同矿务局成立了大同煤矿文艺研究会。1953 年,大同矿务局广播站成立。1954 年,煤峪口矿、同家梁矿分别建起了可容纳千名观众的俱乐部,女职工黄学敏以 1.29 米的成绩打破山西省女子跳高纪录 。1956 年,职工张学文、沈艺华表演的快板《红旗竞赛》获得全国首届职工文艺汇演一等奖。
医疗卫生体系基本形成。1949 年,大同矿务局附属医院在永定庄矿建成;1950 年,该院随局机关搬迁至日伪侵占大同煤矿时的平旺医院;1952 年末,局属各矿、厂相继成立了卫生所,有两个矿井下建有急救站。“一五”期间 ,大同矿务局医院新建了门诊部,病床上升到 294 张。矿、厂卫生所均改名为保健站。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大同煤矿满目疮痍,一片废墟。面对千疮百孔的惨状,新生的大同煤矿从新中国成立后 11 月起,便按照燃料工业部确定的“艰苦奋斗、勤俭建国、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建设方针,开始了以全面恢复为主,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矿井的恢复和矿山的重建。

矿井的恢复、改建、新建。1949 年 8 月 30 日,大同煤矿筹备处改称为大同矿务局后,为恢复生产矿井的排水和机电设备的安装,专门成立了包括“矿井排水队”在内的山西煤矿建设史上第一支机电设备安装专业队伍,配备人员 50 人。随着恢复工作的逐步展开,局矿两级领导干部深入各矿调查研究,并和技术人员、老工人一起,逐矿制定恢复方案,及时解决恢复中的具体问题。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奋战,到 1952 年底,全局职工在物资极度匮乏、生活极其艰苦、装备极其落后的艰难情况下,凭人拉肩扛、镐刨畜运,先后恢复了煤峪口矿、永定庄矿、同家梁矿、四老沟矿、挖金湾矿、马脊梁矿的生产,并基本恢复了矿区内的 3 条铁路运输线。期间,为确保安全快速地恢复,先后封闭了矿区内的80 余处私人小煤窑,同时又有选择地保留、恢复了白洞面窑沟、云冈沟的东沙咀和吴家窑 3 个小煤窑的生产。进入“一五”期,又先后恢复了忻州窑矿、白洞矿、晋华宫矿和胡家湾矿 4 个矿井的生产, 还改建了煤峪口井、忻州窑井、白洞井、永定庄井、同家梁井和四老沟井,并开始新建新白洞等大型现代化矿井。通过矿井的恢复、改建、新建,到 1957 年,大同矿务局原煤年产量由 1952 年的 240.8 万吨提高到了 556.7 万吨。
生产竞赛运动蓬勃开展。在矿井的恢复和建设中,全局大力开展以“增产节约创纪录、技术革新提效率”为主要内容,以“矿际赛、队组赛、班组赛和劳模对手赛”为主要形式的生产竞赛运动,涌现出一批敢打硬拼、屡创纪录的生产班组和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劳动模范,探索出许多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1950 年,马六孩在白洞矿总结出的手工掘进时要看煤的绽纹,拉底槽要从软面开口等方法,创造了手工掘进日进 2.08 米的全国纪录,马六孩光荣地出席了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并被选入大会主席团,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马连(马六孩、连万录)掘进组在同家梁矿成立后,带领全组运用“两个半孔道循环掘进法”,在1951 年创造了月进 318.17 米的全国纪录。1952 年,马六孩作为中国劳动人民代表团代表,赴莫斯科参加了“五一”节观礼。之后,又先后出席了中国煤矿第一届劳动模范代表会议、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党代会等。永定庄矿张万福领导的掘进组先后创造的“接力掏槽爆破法”“接力运输”“蛇蜕皮交接班法”,曾在两个半煤岩巷道创造了月进 750 米、火药雷管吨耗降低 10% 的全国新纪录,被评为全国煤炭系统先进集体。1958 年该掘进组又创造了煤巷双孔作业月进 1125 米的全国纪录。张万福先后两次获“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并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煤峪口矿绞车司机王凤梧为恢复 200 马力绞车,爬山越岭在各矿的废料堆里找零件,先后为矿井的恢复提出合理化建议 200 多条,荣获“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此外,永定庄矿的韩福青年采煤队创造的“五花”打眼法、地质勘探队创造的自动磨冲机、挖金湾矿创造的自动滑行选煤筛等许多新的生产工具和管理方法,为矿井的尽快恢复做出了突出贡献。
开展生产技术改革。在开展生产竞赛的同时,大同煤矿突破日伪时期固有的生产模式,开展了一系列生产技术改革。一是从 1950 年 5 月开始,把落后的“残柱高落式”和“仓房式”采煤法改为先进的“单一长壁式”采煤法,使落煤和装煤实现了机械化。二是为解决采掘失调问题,1951 年 2 月,全局组成了 19 个使用电钻的掘进小组,结束了手工掘进的历史,同时创造与推广了双孔道循环作业法,使掘进效率大幅度提高。三是“一五”期间,先后应用了“正台阶一次采全高”和“倾斜分层人工假顶下行陷落”采煤法。1957 年,在厚煤层中又先后试用了“短壁式”和“短壁锚杆一次采全高”采煤法,使采煤法呈现多样化趋势。四是为保持均衡生产,1951 年 7 月,以采煤工作面为中心,实行了采煤、掘进和运输的全面图表正规循环管理法。
建立健全党群组织机构和经营管理制度。1949年,大同煤矿党组织公开后,首先在中共大同军事管制委员会煤矿接管组建立了党小组,接着成立了中共大同煤矿筹备处党支部,并开始在党员较集中的矿、厂、机关等单位公开上党课。1950 年 7 月,中共大同市委矿区分委会改称为中共大同煤矿委员会,1953 年 3 月和 7 月,先后召开了大同煤矿党的第一、第二次代表大会,党委由 1953 年的 1 个发展为 22 个。与此同时,工团组织相继建立。全局从1956 年便开始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
随着党工团组织机构的建立、发展和壮大,大同煤矿在企业内部逐步建立起了一系列经营管理制度:(1)实行矿、厂长完全经济核算制,将固定资金、流动资金全部下放。(2)通过 3 次大规模的劳动组织整顿,打破工种工组界限的兼职作业,将劳动组织同开展技术革新、推广采掘机械化、改进操作技术相结合、同巩固劳动纪律、提高出勤率相结合。同时编制了《矿井生产主要工种定员标准手册》。(3)建立物资供应管理体制。国家对企业所需的木材、钢材、机电设备等主要物资实行统一管理,全局物资供应的账、单、表、卡实行统一管理。(4)随着计件工资和劳动定额管理的逐步完善,初步形成了适应全局统一劳动定额手册和转为正规的劳动计件工资与劳动定额管理办法。(5)进行工资改革。实行以“工资分”为计算单位的工人 8 级、职员 19级、部分工种的工人为计件超额累计奖励的新工资制度。干部一律实行职务工资制。(6)确立了煤炭销售按国家统一分配的计划。1953 年,大同矿务局第一次出口动力煤。(7)实行了夜班津贴、井下班组长津贴、野外工资津贴等多项奖励和津贴制度。(8)建立了包括业务保安制度、安全技术责任制、领导值班制、安全生产会议制、安全检查制、交接班制、事故分析制等安全管理体系。(9)建立了生产调度等相关机构,推行了生产调度制。(10)初步建立了劳动保护和劳动保险制度。
开展禁烟禁毒和反把头运动。新中国成立初,大同煤矿 3000 多名工人中约有 2000 人吸食大烟、料面,占职工总数的 65%。为了禁烟禁毒,大同矿务局专门成立了附属工人戒烟所,免费为工人戒烟,到 1950 年 7 月,全局有 1300 多人戒掉了烟毒,同年成立了“禁烟禁毒委员会”,在全局进行彻底的禁烟禁毒。
新中国成立初,部分生产的小矿井仍维持近代煤矿沿袭下来的雇佣把头管理制。为了充分发挥广大职工建设新矿山的主人翁积极性,1950 年,中共大同市委矿区分委会根据上级《关于在全国煤矿废除封建把头制、实行管理民主化的决定》,组成工作组,分别深入各矿,揭露把头依仗残余势力,蛊惑人心,离间局、矿领导和工人关系的罪行,彻底废除了把头制。与此同时,在基层建立了由煤矿职工民主选举的煤矿管理委员会和职工代表会议制,让职工共同参加煤矿的管理。此外,全局广大职工以参加义务劳动和增产节约的实际行动支援抗美援朝,共捐献购买飞机、大炮的款约 9 亿(旧币)多元,并有 61 名青工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
文化教育事业初具规模。1949 年 9 月 21 日,大同煤矿在永定庄矿首创第一所职工子弟小学。到1957 年,全局的小学达 12 所,在校生达 6760 人。1950 年 10 月 4 日,大同煤矿第一所职工子弟中学在四老沟矿创办。到 1957 年,该校教学班续增到 22个。至此,大同煤矿的中小学教育初具规模。为了开展对职工的脱产和业余培训,1950 年 1 月 20 日,在煤峪口矿创办了大同煤矿第一所职工学校。同年,开办了以井口为单位的职工业余学校,并附设职工家属妇女识字班和扫盲班。到 1955 年全局各矿厂共开办业余训练班 57 个,设置专业 30 多个。1953 年,大同煤矿工业学校成立。1954 年 7 月,大同矿务局技工学校成立。
文化活动初步展开。1949 年,大同矿务局在永定庄矿建起第一座礼堂。1950 年,在永定庄矿建立第一个图书馆,同年成立了大同矿务局文工团和第一个电影放映队,创办了《大同矿工报》。1952 年,第一家基层广播站在永定庄矿开播,同年,大同矿务局成立了大同煤矿文艺研究会。1953 年,大同矿务局广播站成立。1954 年,煤峪口矿、同家梁矿分别建起了可容纳千名观众的俱乐部,女职工黄学敏以 1.29 米的成绩打破山西省女子跳高纪录 。1956 年,职工张学文、沈艺华表演的快板《红旗竞赛》获得全国首届职工文艺汇演一等奖。
医疗卫生体系基本形成。1949 年,大同矿务局附属医院在永定庄矿建成;1950 年,该院随局机关搬迁至日伪侵占大同煤矿时的平旺医院;1952 年末,局属各矿、厂相继成立了卫生所,有两个矿井下建有急救站。“一五”期间 ,大同矿务局医院新建了门诊部,病床上升到 294 张。矿、厂卫生所均改名为保健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