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人的著述、言论来看, 如果说不能有求福的念头,很多人根本就不会去修福。如果说这个念头不碍事,这也不对,因为它有可能演变成自私自利,增长我执。古人两方面都说到,既清楚明白的开示因果,但在修福的阶段中,告诫学人,不要著相。著相修福,就没有功德,福德也会打折扣。所以一开始,激扬他向上努力的志向,能够落实善行了,再去除他著相的阻碍。
例如云谷禅师,在开示袁公善恶、给他功过格之后,就教他持咒。持咒的目的是什么?要他到「念头不动,则灵验矣」。训文里说「丰歉不二,然后可立贫富之命」,入不二门,才灵验。那么袁公到底有没有求福的念头?若有若无。他为什么修善、持功过格?就是为了求福。所以不必再常常执著,在有希求的念头。譬如生病服药,药都讲求剂量,过头了反而不好。文里说:「修身以俟之。曰修,则身有过恶,皆当治而去之;曰俟,则一毫觊觎,一毫将迎,皆当斩绝之矣。」这里看到,求福的念头,度控制在勉励修行,如果有了觊觎、将迎,就是过度。
又如求往生的人,愿讲切愿,切体现在持名上,持名就是为了求生。不是说天天着急佛何时来叫切愿,那反而变成夹杂。这个意思是一样的。
例如云谷禅师,在开示袁公善恶、给他功过格之后,就教他持咒。持咒的目的是什么?要他到「念头不动,则灵验矣」。训文里说「丰歉不二,然后可立贫富之命」,入不二门,才灵验。那么袁公到底有没有求福的念头?若有若无。他为什么修善、持功过格?就是为了求福。所以不必再常常执著,在有希求的念头。譬如生病服药,药都讲求剂量,过头了反而不好。文里说:「修身以俟之。曰修,则身有过恶,皆当治而去之;曰俟,则一毫觊觎,一毫将迎,皆当斩绝之矣。」这里看到,求福的念头,度控制在勉励修行,如果有了觊觎、将迎,就是过度。
又如求往生的人,愿讲切愿,切体现在持名上,持名就是为了求生。不是说天天着急佛何时来叫切愿,那反而变成夹杂。这个意思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