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简介
安徒生(1805-1875),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穷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等,1835年开始写童话,著名的童话有《丑小鸭》、《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夜莺》和《皇帝的新装》等。

二、创作背景
《皇帝的新装》写于1837年,当时丹麦成了英国的附庸国,丹麦人民深受本国封建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剥削,过着饥寒交迫的贫困生活,而封建统治阶级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面对这样的社会现状,安徒生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改编了《皇帝的新装》,深刻地解剖了当时社会的病状。
三、词语解释
笨:不聪明。
赐:给,旧时指上级给下级或长辈给小辈。
聘:访问;请人担任职务;订婚或女子出嫁。
炫耀:从各方面特意强调自己,泛指夸耀。
称职:才能与职位相称。
愚蠢:愚笨无知。
现款:可以当场交付的货币。
妥当:稳妥适当地。
理智:一个人用以认识、理解、思考和决断的能力。
呈报:敬词,呈文上报。
钦差:旧指皇帝特命去外地办事的官吏。
滑稽:形容一个人语言、动作等的幽默诙谐,引人发笑。
圈定:画圈选定人选、范围等。
狡猾:诡诈不可信,狡诈刁钻。
陛下:对君主的尊称。
爵士:欧洲君主国的最低爵位,不世袭,不在贵族之列;领有爵士头衔的人。
头衔:指官衔、学衔等称号。
勋章:授给有功者的荣誉证章。
不可救药:病已重到无法用药医治的程度。比喻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
四、故事梗概
一位昏庸的皇帝每天只顾着穿好看的衣服,不管其他的任何事情。有一天,他的城市里来了两个骗子,自称能编织出人类所能想到的最美的布,这种布做出的衣服只有不称职或愚蠢的人看不见。皇帝于是聘请他们织布。大臣和皇帝都看不见这种奇特的布料,但他们都自欺欺人,不敢承认。皇帝甚至奖励了这两个骗子,答应穿着这种看不见的布料做成的新衣参加游行大典。游行那天,老百姓们交口称赞新衣好看。直到一个孩子天真地说出“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才揭穿谎言。但是,皇帝怕老百姓说他愚蠢,坚持光着身子参加完游行大典。
五、课文解析
情节设计:
两位“诚实”的官员去看布料的情形:
作用:
强化了皇帝渴望得到新装的迫不及待的心理,表现了皇帝的虚荣。
揭示了官员的虚伪,也从侧面讽刺皇帝不能量才用人的昏庸无能。
直接推动了骗局的进一步发展,为下文的游行大典做了铺垫。
人物性格:
皇帝:虚荣、愚蠢、自欺欺人。
官员:虚伪、不敢说实话。
骗子:狡猾、贪婪。
孩子:天真、无邪、勇敢说真话。
讽刺意蕴和现实意义:
通过荒诞的情节和夸张的手法,讽刺了当时社会的虚伪和自欺欺人现象。
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愚蠢和昏庸,以及封建制度下丑恶的灵魂。
赞扬了孩子天真、无邪的童心和无私无畏、敢说真话的行为。
六、课后思考
为什么人们都不说真话,而是称赞皇帝的新装?
表层原因:人们都害怕自己说出新衣不存在会导致自己被当成傻子。
深层原因:统治者的愚蠢虚荣,使得人们看不见也不愿意看见真相,而在这样的统治者的统治下,整个社会也都染上了这种装腔作势、无视事实的毛病。
2、小孩子”在故事中的作用是什么?
“小孩子”寄托着作者改变现实、戳穿虚伪的理想。老百姓在小孩子的带动下有了说真话的勇气,而统治者们仍然装模作样,两样一对比,显得后者更加可笑、迂腐。
七、总结
《皇帝的新装》是一篇充满讽刺意味的童话,通过荒诞的情节和夸张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虚伪和自欺欺人现象。同时,也提醒我们要保持心地的纯真,做一个真诚的人,讲真话,反对社会现实中的假、丑、恶,让真、善、美充满人间。



安徒生(1805-1875),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穷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等,1835年开始写童话,著名的童话有《丑小鸭》、《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夜莺》和《皇帝的新装》等。

二、创作背景
《皇帝的新装》写于1837年,当时丹麦成了英国的附庸国,丹麦人民深受本国封建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剥削,过着饥寒交迫的贫困生活,而封建统治阶级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面对这样的社会现状,安徒生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改编了《皇帝的新装》,深刻地解剖了当时社会的病状。
三、词语解释
笨:不聪明。
赐:给,旧时指上级给下级或长辈给小辈。
聘:访问;请人担任职务;订婚或女子出嫁。
炫耀:从各方面特意强调自己,泛指夸耀。
称职:才能与职位相称。
愚蠢:愚笨无知。
现款:可以当场交付的货币。
妥当:稳妥适当地。
理智:一个人用以认识、理解、思考和决断的能力。
呈报:敬词,呈文上报。
钦差:旧指皇帝特命去外地办事的官吏。
滑稽:形容一个人语言、动作等的幽默诙谐,引人发笑。
圈定:画圈选定人选、范围等。
狡猾:诡诈不可信,狡诈刁钻。
陛下:对君主的尊称。
爵士:欧洲君主国的最低爵位,不世袭,不在贵族之列;领有爵士头衔的人。
头衔:指官衔、学衔等称号。
勋章:授给有功者的荣誉证章。
不可救药:病已重到无法用药医治的程度。比喻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
四、故事梗概
一位昏庸的皇帝每天只顾着穿好看的衣服,不管其他的任何事情。有一天,他的城市里来了两个骗子,自称能编织出人类所能想到的最美的布,这种布做出的衣服只有不称职或愚蠢的人看不见。皇帝于是聘请他们织布。大臣和皇帝都看不见这种奇特的布料,但他们都自欺欺人,不敢承认。皇帝甚至奖励了这两个骗子,答应穿着这种看不见的布料做成的新衣参加游行大典。游行那天,老百姓们交口称赞新衣好看。直到一个孩子天真地说出“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才揭穿谎言。但是,皇帝怕老百姓说他愚蠢,坚持光着身子参加完游行大典。
五、课文解析
情节设计:
两位“诚实”的官员去看布料的情形:
作用:
强化了皇帝渴望得到新装的迫不及待的心理,表现了皇帝的虚荣。
揭示了官员的虚伪,也从侧面讽刺皇帝不能量才用人的昏庸无能。
直接推动了骗局的进一步发展,为下文的游行大典做了铺垫。
人物性格:
皇帝:虚荣、愚蠢、自欺欺人。
官员:虚伪、不敢说实话。
骗子:狡猾、贪婪。
孩子:天真、无邪、勇敢说真话。
讽刺意蕴和现实意义:
通过荒诞的情节和夸张的手法,讽刺了当时社会的虚伪和自欺欺人现象。
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愚蠢和昏庸,以及封建制度下丑恶的灵魂。
赞扬了孩子天真、无邪的童心和无私无畏、敢说真话的行为。
六、课后思考
为什么人们都不说真话,而是称赞皇帝的新装?
表层原因:人们都害怕自己说出新衣不存在会导致自己被当成傻子。
深层原因:统治者的愚蠢虚荣,使得人们看不见也不愿意看见真相,而在这样的统治者的统治下,整个社会也都染上了这种装腔作势、无视事实的毛病。
2、小孩子”在故事中的作用是什么?
“小孩子”寄托着作者改变现实、戳穿虚伪的理想。老百姓在小孩子的带动下有了说真话的勇气,而统治者们仍然装模作样,两样一对比,显得后者更加可笑、迂腐。
七、总结
《皇帝的新装》是一篇充满讽刺意味的童话,通过荒诞的情节和夸张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虚伪和自欺欺人现象。同时,也提醒我们要保持心地的纯真,做一个真诚的人,讲真话,反对社会现实中的假、丑、恶,让真、善、美充满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