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云丁仪、丁廙有盛名於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晋书、陈寿传》)
以上晋书史料,就是史学界常为之争论的“陈寿索米”说出处,信之者如刘知己在《史通、曲笔》言陈寿为“记言之奸贼,载笔之凶人,虽肆诸市朝,投畀豺虎可也” 。而亦有不少史家为其辩驳。史家多以《三国志、曹植传》“文帝即王位,诛丁仪、丁廙并其男口”为据。言丁仪、丁廙两家男口为曹丕所杀,力证“丁仪、丁廙其子”为子虚乌有,故此《晋书》不实。
其实不然,即使史书记载杀光一家或者男丁,亦有好几种延续后嗣的例子:
一、找人继嗣
《三国志,王粲传》载:“十二年春,道病卒,时年四十一。粲二子,为魏讽所引,诛。后绝。”同书注引《文章志》曰:太祖时征汉中,闻粲子死,叹曰:“孤若在,不使仲宣无后。”
以上晋书史料,就是史学界常为之争论的“陈寿索米”说出处,信之者如刘知己在《史通、曲笔》言陈寿为“记言之奸贼,载笔之凶人,虽肆诸市朝,投畀豺虎可也” 。而亦有不少史家为其辩驳。史家多以《三国志、曹植传》“文帝即王位,诛丁仪、丁廙并其男口”为据。言丁仪、丁廙两家男口为曹丕所杀,力证“丁仪、丁廙其子”为子虚乌有,故此《晋书》不实。
其实不然,即使史书记载杀光一家或者男丁,亦有好几种延续后嗣的例子:
一、找人继嗣
《三国志,王粲传》载:“十二年春,道病卒,时年四十一。粲二子,为魏讽所引,诛。后绝。”同书注引《文章志》曰:太祖时征汉中,闻粲子死,叹曰:“孤若在,不使仲宣无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