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吧 关注:12,488贴子:95,601
  • 26回复贴,共1

礼记正义记载一段论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老子》云“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者,忠信之薄,道德之华,争愚之始
翻译:丧失了“道”而后才有“德”,丧失了“德”而后才有“仁”,丧失了“仁”而后才有“义”,丧失了“义”而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表现,是道德的外在虚华,更是争名逐利、愚昧产生的开端。
孔颖达的说法:老子提倡的是道德质朴本真,无为而治,静默淡泊的教育观念!是先有了一个主见,所以不能用这个依据来问难经书。礼是因为世风浮薄才被施行的,其目的是用来抑制这种浮薄的风气,所以(老子)才说“(礼是)忠信之薄”这样的话。在汉朝,有人根据纬书得出 : 三皇行道、五帝行德,茸荃行仁,五霸行义的说法。如果说失义而后礼,那么岂不是说西周的成王,康王所以处的朝代应该晚于春秋五霸吗?圣人王天下是道德仁义礼并蕴在心中的,难道说三皇五帝的时候就全无仁义礼了吗?
纬书:纬书是汉代依托儒家经义宣扬符箓瑞应占验之书。
我写的:
很简短实际上,从前文可以看到,礼记的礼,说礼理是起于大一之初的,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他本身就是宇宙的一种神圣秩序,因为有这种秩序所以分天地万物,我们把这种秩序的本源叫道,把这个道在本性中心体现叫德,在人情感上的体现叫仁,人个人行为规范上的体现叫义,在公共秩序上的体现叫礼! 难道一个人的本身秩序混乱了,他的德性还是正直的吗? 提倡公共秩序是因为世风浮薄忠信不足,恰恰就是为了使这种混乱回归有序。即然这样那为什么说礼这个东西是,愚昧产生的开端呢? 如果说礼所要治理的这种现象,世风浮薄是愚昧的开端,是勉强说的过去的,但是按前文所表的礼理的意思,难道失去德性的人暂且还不会狡诈奸滑,要等仁,义,都失去才会嘛? 我没认真读过老子,不过我觉得,不同的思想家有不同思想的思维起点。不可以用一个思想家对观点去刁难另一个,如果一定要这样做那么必然是对两种思想都烂熟于心,不会有概念的歧义,那么是有意义的!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1-09 08:53回复
    一个正常的人,正常吃饭睡觉就好了,有点不舒服休息一下就好了,严重了吃药就好了,有生命危险可能动手术就好了。试问一下,一个正常的人没病却天天吃药,这不愚昧是什么。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5-01-09 12:10
    收起回复
      2025-08-10 14:05:4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一个生病的人,不反思为什么生病,却以吃药为荣,没有什么比这更愚昧的了。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5-01-09 12:16
      回复
        妄图吃药吃出个圣人,真是愚不可及。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5-01-09 12:26
        回复
          五霸也能叫义?王霸义利诚伪善恶,五霸从来就没有讲义,春秋无义战应该听过吧。五霸是利益之争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5-01-09 12:46
          回复
            周朝行仁德崇拜礼,能存活近八百年,所以孔子赞赏周礼。当时的那几个国家孔子实在没眼看,大小国战乱频繁朝不保夕。孔子太纠结于礼,一个人不能改变乱局是注定的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5-01-09 12:51
            回复
              我依旧认为是概念歧义导致的讨论,下面试阐述这种歧义 楼中楼字数限制
              你不是认为,道德仁义礼这种五个词中,道是圆满的,德仁义礼分别是,道这个圆满不断有缺憾的阶段吗? 所以你说人一开始没病,后来越来越重吗?
              而我认为道德仁义礼都是这种分化天地的秩序的不同表现形式!所以我得出的结论是,忠信薄,社会秩序混乱,就要提倡公共秩序,和礼仪规范,因为这种特别倡导的公共秩序,礼仪规范,就是让这种秩序混乱重新恢复有序的方法,而这种公共秩序和礼仪规范的不止是他本身,他的来源就是这种天地秩序在这时的体现,一种自我调整的意愿和方向!
              那么你认为道德仁义礼是逐步递减的,那么按照这种思路观点,面对忠信之薄的情况,你认为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呢?或者说你认为要怎么从有缺憾的礼回归到圆满的道上呢?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5-01-09 12:51
              回复
                回复折花当酒,楼中楼字数限制
                其实你说的这条我也怀疑过,不过礼记正义给的材料我都罗列在上面了,整体读下来的感觉是孔颖达没有怀疑过这个说法 ,因为这点是一笔带过的,似乎就是不该被质疑的!
                那么也就是说,义,适宜,这种适宜可能不带有道德评判。认为五霸能在那种乱世做适宜的事情所以能称霸。当然这种说法并不扎实只是一种揣测!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5-01-09 12:58
                收起回复
                  2025-08-10 13:59:4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老子说的很好。
                  道是最广大最无尽的,失道便是德,德就是人所能体悟的道,既然无法体悟无尽的道,那么🈶德也很好。
                  没有德,无法体悟道之真谛,那么有仁也不错,有颗爱人善待人的仁心也很好。
                  如果仁也没有,那起码还有义,你不仁就算了,起码做你该做的事,也还是不错的,
                  义也没有?那好吧,起码有礼,表面上形式上做到礼,也还是不错。
                  道德经。道在天,德在人。仁义礼在之后。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5-01-09 17:1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