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云“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者,忠信之薄,道德之华,争愚之始
翻译:丧失了“道”而后才有“德”,丧失了“德”而后才有“仁”,丧失了“仁”而后才有“义”,丧失了“义”而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表现,是道德的外在虚华,更是争名逐利、愚昧产生的开端。
孔颖达的说法:老子提倡的是道德质朴本真,无为而治,静默淡泊的教育观念!是先有了一个主见,所以不能用这个依据来问难经书。礼是因为世风浮薄才被施行的,其目的是用来抑制这种浮薄的风气,所以(老子)才说“(礼是)忠信之薄”这样的话。在汉朝,有人根据纬书得出 : 三皇行道、五帝行德,茸荃行仁,五霸行义的说法。如果说失义而后礼,那么岂不是说西周的成王,康王所以处的朝代应该晚于春秋五霸吗?圣人王天下是道德仁义礼并蕴在心中的,难道说三皇五帝的时候就全无仁义礼了吗?
纬书:纬书是汉代依托儒家经义宣扬符箓瑞应占验之书。
我写的:
很简短实际上,从前文可以看到,礼记的礼,说礼理是起于大一之初的,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他本身就是宇宙的一种神圣秩序,因为有这种秩序所以分天地万物,我们把这种秩序的本源叫道,把这个道在本性中心体现叫德,在人情感上的体现叫仁,人个人行为规范上的体现叫义,在公共秩序上的体现叫礼! 难道一个人的本身秩序混乱了,他的德性还是正直的吗? 提倡公共秩序是因为世风浮薄忠信不足,恰恰就是为了使这种混乱回归有序。即然这样那为什么说礼这个东西是,愚昧产生的开端呢? 如果说礼所要治理的这种现象,世风浮薄是愚昧的开端,是勉强说的过去的,但是按前文所表的礼理的意思,难道失去德性的人暂且还不会狡诈奸滑,要等仁,义,都失去才会嘛? 我没认真读过老子,不过我觉得,不同的思想家有不同思想的思维起点。不可以用一个思想家对观点去刁难另一个,如果一定要这样做那么必然是对两种思想都烂熟于心,不会有概念的歧义,那么是有意义的!
翻译:丧失了“道”而后才有“德”,丧失了“德”而后才有“仁”,丧失了“仁”而后才有“义”,丧失了“义”而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表现,是道德的外在虚华,更是争名逐利、愚昧产生的开端。
孔颖达的说法:老子提倡的是道德质朴本真,无为而治,静默淡泊的教育观念!是先有了一个主见,所以不能用这个依据来问难经书。礼是因为世风浮薄才被施行的,其目的是用来抑制这种浮薄的风气,所以(老子)才说“(礼是)忠信之薄”这样的话。在汉朝,有人根据纬书得出 : 三皇行道、五帝行德,茸荃行仁,五霸行义的说法。如果说失义而后礼,那么岂不是说西周的成王,康王所以处的朝代应该晚于春秋五霸吗?圣人王天下是道德仁义礼并蕴在心中的,难道说三皇五帝的时候就全无仁义礼了吗?
纬书:纬书是汉代依托儒家经义宣扬符箓瑞应占验之书。
我写的:
很简短实际上,从前文可以看到,礼记的礼,说礼理是起于大一之初的,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他本身就是宇宙的一种神圣秩序,因为有这种秩序所以分天地万物,我们把这种秩序的本源叫道,把这个道在本性中心体现叫德,在人情感上的体现叫仁,人个人行为规范上的体现叫义,在公共秩序上的体现叫礼! 难道一个人的本身秩序混乱了,他的德性还是正直的吗? 提倡公共秩序是因为世风浮薄忠信不足,恰恰就是为了使这种混乱回归有序。即然这样那为什么说礼这个东西是,愚昧产生的开端呢? 如果说礼所要治理的这种现象,世风浮薄是愚昧的开端,是勉强说的过去的,但是按前文所表的礼理的意思,难道失去德性的人暂且还不会狡诈奸滑,要等仁,义,都失去才会嘛? 我没认真读过老子,不过我觉得,不同的思想家有不同思想的思维起点。不可以用一个思想家对观点去刁难另一个,如果一定要这样做那么必然是对两种思想都烂熟于心,不会有概念的歧义,那么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