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铁鹰。侵删。
张掖大佛寺建于北宋(公元1098年),除了题中应有之意的大卧佛驰名天下之外,大佛寺还有一件镇寺之宝——后殿高墙壁上色彩斑驳的取经故事壁画。网上可查的资料说这幅壁画面积据说有十五、六平方米,由若干个独立的故事组成,画面上险山怪石,云缠雾绕,有参天之古木,亦有奔流之溪水,40多个神魔及其坐骑纵横其间,或动或静,或隐或现,或明或暗,极其生动传神,内容都是大家熟悉的西游故事。当2004年6月全国44家晚报的50多名记者组成“新西游记取经团”沿丝绸之路寻访当年玄奘西行取经的遗迹而在张掖活动时,有关方面宣布,这幅幸存寺内、绝不允许游客拍照的壁画内容绘制于元代,是《西游记》的创作原型。这对于以“西游”、“取经”为主题的记者团正是一个适宜炒作的惊喜“发现”,于是,“大佛寺壁画早于《西游记》200年(300年、400年)”、“猪八戒一路挑担,原来勤劳可爱”、“吴承恩没有走过河西走廊,错写八戒”等种种报道瞬时从张掖发出,布满全国各类媒体。
有关方面宣布的结论据说经过专家的反复考证。但据一些甘肃学者的文章了解情况并非如此肯定,据说近年本地文博部门的研究人员曾先后与北京、南京、兰州等地一些高校或科研院所的有关专家就壁画的时间问题进行过多次探讨,但没有取得共识。大致有两种意见:有的专家根据大佛寺建筑物的沿革变迁,以及取经壁画剥落、残缺的程度,特别是壁画的风格特点,推测壁画应是元末明初的作品;而也有的研究者根据卧佛体态臃肿,后世数次修茸时加覆泥层及佛坛屏壁质地与大殿墙壁质地的细微差异等情况,认为壁画应是清代重修时所绘制。①
笔者从另一条思路出发,也就是根据壁画的曲径故事内容判断,壁画应是吴承恩《西游记》的衍生物——也就是说,只能是清代作品。据介绍:壁画有四十多个人物,大致可分为五个或六个部分,分别是“大闹天宫”、“活人参果树”、“恨逐美猴王”、“大战火云洞”、“路阻火焰山”、“四众西行”②等,画面形象与大家熟悉的《西游记》故事差不多,其人物与《西游记》多吻合而稍有差异……
——这就够了,破绽就已经出现了。
张掖大佛寺建于北宋(公元1098年),除了题中应有之意的大卧佛驰名天下之外,大佛寺还有一件镇寺之宝——后殿高墙壁上色彩斑驳的取经故事壁画。网上可查的资料说这幅壁画面积据说有十五、六平方米,由若干个独立的故事组成,画面上险山怪石,云缠雾绕,有参天之古木,亦有奔流之溪水,40多个神魔及其坐骑纵横其间,或动或静,或隐或现,或明或暗,极其生动传神,内容都是大家熟悉的西游故事。当2004年6月全国44家晚报的50多名记者组成“新西游记取经团”沿丝绸之路寻访当年玄奘西行取经的遗迹而在张掖活动时,有关方面宣布,这幅幸存寺内、绝不允许游客拍照的壁画内容绘制于元代,是《西游记》的创作原型。这对于以“西游”、“取经”为主题的记者团正是一个适宜炒作的惊喜“发现”,于是,“大佛寺壁画早于《西游记》200年(300年、400年)”、“猪八戒一路挑担,原来勤劳可爱”、“吴承恩没有走过河西走廊,错写八戒”等种种报道瞬时从张掖发出,布满全国各类媒体。
有关方面宣布的结论据说经过专家的反复考证。但据一些甘肃学者的文章了解情况并非如此肯定,据说近年本地文博部门的研究人员曾先后与北京、南京、兰州等地一些高校或科研院所的有关专家就壁画的时间问题进行过多次探讨,但没有取得共识。大致有两种意见:有的专家根据大佛寺建筑物的沿革变迁,以及取经壁画剥落、残缺的程度,特别是壁画的风格特点,推测壁画应是元末明初的作品;而也有的研究者根据卧佛体态臃肿,后世数次修茸时加覆泥层及佛坛屏壁质地与大殿墙壁质地的细微差异等情况,认为壁画应是清代重修时所绘制。①
笔者从另一条思路出发,也就是根据壁画的曲径故事内容判断,壁画应是吴承恩《西游记》的衍生物——也就是说,只能是清代作品。据介绍:壁画有四十多个人物,大致可分为五个或六个部分,分别是“大闹天宫”、“活人参果树”、“恨逐美猴王”、“大战火云洞”、“路阻火焰山”、“四众西行”②等,画面形象与大家熟悉的《西游记》故事差不多,其人物与《西游记》多吻合而稍有差异……
——这就够了,破绽就已经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