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中的很多物质都是以碳、氢和氧几种元素组成的,通过这其中两种或三种元素的不同组合,产生不同的化合物,满足了人们的不同需要,如天然气、甲醇等。利用这些化合物的最终结果,是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我们是喜欢水的,但我们不喜欢二氧化碳。既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我们如何来减少它的排放呢?在这里主要谈谈碳捕捉。
工业上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技术将二氧化碳和其它气体分离出来,之后压缩和储存。分离二氧化碳的技术十分成熟,主要问题是如何处理压缩后的二氧化碳。由于二氧化碳是碳、氧化物的最后生成物,无法再将其利用生成其它产品,所以目前采用的可行的办法是,将其存埋在地下,可利用来开采石油。但这种方法还不成熟,也有泄露的风险。另外也有生物处理CO2的方法,即培养海藻来吃掉CO2。这种方法需要利用大量的土地,目前只在研发阶段,未投入商业运行。
综上所述,目前还未有很好的技术来处理CO2,无法象脱硫一样将硫固化并加以利用。减少CO2的办法只能从源头来考虑,如使用替代燃料或原料,减少燃料和原料的使用量等。
《后天》一幕,真会到来吗?
——访美国马里兰大学气象系教授李占清
温室效应引发北极融化,地球随之进入冰河期,象征高度现代文明的美国纽约瞬间变成了冰封的城市,人们纷纷被冻死在雪地里……出现在近期热播的美国影片《后天》中的这一幕,是如今温室效应的未来结局吗?近日,记者就温室效应影响下的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广东的气候环境等问题,采访了专程来参加广东省气象局“气象与可持续发展论坛”的美国马里兰大学气象系教授李占清博士。在当前全球气温上升的情况下,电影表现的灾难会变成现实吗?
“Nobody knows!”(没有人知道)李占清表示,没有人能够肯定会发生什么样的灾难性气候,用绝对化思维对待温室效应引发灾难性气候的断言是不恰当的。李占清主要研究全球变化及环境遥感,并受到美国宇航局资助专门从事中国地区环境与气候变化方面的研究。
他说:“在可依据的气象资料非常少的前提下,现在的气象预报模式,远远没有达到可以预报未来几百年,几十年,甚至几个月的天气情况阶段。《后天》只能说是一些科学家,甚至不是科学家,是幻想家在有限的现代科学知识的基础上的一种艺术化的描述。“
但是,李占清也表示,影片的情节并非完全没有依据。当前的一些观测数据,确实可以证明人为因素对于气候的影响显著。他说,高纬度地区、极地地区的气候变暖要比低纬度地区明显得多。高纬度的气温变化其中一个明显表现就是海冰变薄。美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曾在北极用破冰船实际观测冰的厚度,发现与以往的资料记录相比冰层确实变薄。
北极冰化成水使得海水稀释,就会影响到高纬度地区与低纬度地区的热量循环。其后果便是,高纬度地区越来越冷,低纬度地区越来越热。地球将不得不依靠大气波动来平衡。这将意味着灾害性天气之一的风暴,会发生得比较频繁。
国际主流科学家都认为高纬度的气温变化会导致北极冰川的融化。
温度持续上升,冰雪融化的后果是严重的。李占清说,冰雪覆盖范围减少,则可反射的阳光就少,地面吸收太阳能增多,致使温度升高。温度升高便融化更多的雪,依此循环,气候加速恶化。
李占清说,当前全球气候正处于被破坏的过程之中,未来不容乐观,“这种灾难性气候的发生是有可能的,最起码我不能说不可能”。
但是,他也表示,气候变化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多种因素都会起作用,温室效应会否最终导致《后天》的气候灾难,目前仍未可知。
工业上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技术将二氧化碳和其它气体分离出来,之后压缩和储存。分离二氧化碳的技术十分成熟,主要问题是如何处理压缩后的二氧化碳。由于二氧化碳是碳、氧化物的最后生成物,无法再将其利用生成其它产品,所以目前采用的可行的办法是,将其存埋在地下,可利用来开采石油。但这种方法还不成熟,也有泄露的风险。另外也有生物处理CO2的方法,即培养海藻来吃掉CO2。这种方法需要利用大量的土地,目前只在研发阶段,未投入商业运行。
综上所述,目前还未有很好的技术来处理CO2,无法象脱硫一样将硫固化并加以利用。减少CO2的办法只能从源头来考虑,如使用替代燃料或原料,减少燃料和原料的使用量等。
《后天》一幕,真会到来吗?
——访美国马里兰大学气象系教授李占清
温室效应引发北极融化,地球随之进入冰河期,象征高度现代文明的美国纽约瞬间变成了冰封的城市,人们纷纷被冻死在雪地里……出现在近期热播的美国影片《后天》中的这一幕,是如今温室效应的未来结局吗?近日,记者就温室效应影响下的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广东的气候环境等问题,采访了专程来参加广东省气象局“气象与可持续发展论坛”的美国马里兰大学气象系教授李占清博士。在当前全球气温上升的情况下,电影表现的灾难会变成现实吗?
“Nobody knows!”(没有人知道)李占清表示,没有人能够肯定会发生什么样的灾难性气候,用绝对化思维对待温室效应引发灾难性气候的断言是不恰当的。李占清主要研究全球变化及环境遥感,并受到美国宇航局资助专门从事中国地区环境与气候变化方面的研究。
他说:“在可依据的气象资料非常少的前提下,现在的气象预报模式,远远没有达到可以预报未来几百年,几十年,甚至几个月的天气情况阶段。《后天》只能说是一些科学家,甚至不是科学家,是幻想家在有限的现代科学知识的基础上的一种艺术化的描述。“
但是,李占清也表示,影片的情节并非完全没有依据。当前的一些观测数据,确实可以证明人为因素对于气候的影响显著。他说,高纬度地区、极地地区的气候变暖要比低纬度地区明显得多。高纬度的气温变化其中一个明显表现就是海冰变薄。美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曾在北极用破冰船实际观测冰的厚度,发现与以往的资料记录相比冰层确实变薄。
北极冰化成水使得海水稀释,就会影响到高纬度地区与低纬度地区的热量循环。其后果便是,高纬度地区越来越冷,低纬度地区越来越热。地球将不得不依靠大气波动来平衡。这将意味着灾害性天气之一的风暴,会发生得比较频繁。
国际主流科学家都认为高纬度的气温变化会导致北极冰川的融化。
温度持续上升,冰雪融化的后果是严重的。李占清说,冰雪覆盖范围减少,则可反射的阳光就少,地面吸收太阳能增多,致使温度升高。温度升高便融化更多的雪,依此循环,气候加速恶化。
李占清说,当前全球气候正处于被破坏的过程之中,未来不容乐观,“这种灾难性气候的发生是有可能的,最起码我不能说不可能”。
但是,他也表示,气候变化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多种因素都会起作用,温室效应会否最终导致《后天》的气候灾难,目前仍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