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吧 关注:3,171贴子:13,901

名士の自我修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注意到”,我吧吧友的称号为“名士”,我看后相信,却不敢大惊。忝居其列,胸无点墨の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掇皮皆真之率性自然、碎金咏絮之名理奇藻、“浩浩洪流”之雅量高致,我竟一无所能!无可奈何,只好回归“名士”的定义,倘有所得,则幸甚至哉。
王孝伯言:“ 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
lp镇楼。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1-14 21:53回复
    二楼行散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5-01-14 21:57
    回复
      看到“不必须奇才”,我大喜过望。更何况王孝伯是何人呢?“有清辞简旨,能叙说,而读书少,颇有重出。有人道孝伯常有新意,不觉为烦。”(《赏誉》)好厉害啊,我浙江小剑潘霞难道战他不过?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5-01-14 22:02
      回复
        不料王孝伯塔突然袭击我,说什么“我爸是王长史!我妹夫是孝武帝!”我一看,嗷,太原王氏!皇亲国戚!难怪不必须奇才,这就不奇怪了,这就不奇怪了。东晋时假如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去他家找绝对是正确的选择,如此高门,自然是不缺人吹捧了。如此看来,能弥补才华的只有出身了呢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5-01-14 22:07
        回复
          再行个散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5-01-14 22:07
          回复
            所谓“常得无事”,我倒也贴合。只是与人家高门安享福贵、钟鸣鼎食的优渥自然不同。不过从另一方面讲,“常得无事”是和当时的玄学思想契合的。另举一例,性卓荦不羁的王子猷在桓氏做掾属时,便“蓬首散带,不综府事”,其行为艺术更是在简傲篇中独占了八分之一。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5-01-14 22:20
            收起回复
              魏晋时期“民瘵已甚”,朝不保夕,原始儒学的“平天下”理想“不得通其道”,士人们不得不“求诸己”,又试图兼采佛道,贯通出一条新的“内圣外王”之道。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5-01-14 22:26
              回复
                面白の何平叔“贵无”,说“圣人体无”“任官得其人,故无为而治”,与儒学“正己垂拱”已然不同。他又认为圣人“以自然为用”,颜子“无喜怒哀乐”便是任道,试图混一儒、道二家的圣人内涵为一种无悲无喜、合乎“自然”的至高境界。这就是他所执的“圣人无情论”。而退一步的,贤人、众庶等便是“有情”。就可能“违理而任情”,这就为饮酒、服药、清谈这些彰显风流放浪、不滞于物、不拘礼节的行为开了许可状。《伤逝》亦有“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之语,可为佐证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5-01-14 22:45
                收起回复
                  何平叔赏识の短命二郎王辅嗣也贵无,他仍然主张“则天之德”甚至“绝圣弃仁”的回归自然,但在“情”上却认为“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是与面白君在“圣人无情”上的分歧。圣凡之别在于精神境界,而圣人之“情”也是不滞外物、取法天道的自然流露。这就更鼓励表面“任诞纵情”内在“亲爱及物”的行为了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5-01-14 22:55
                  收起回复
                    从“正始之音”代表何王二人的论述,可以看出当时追求的新“理想人格”。“常得无事”搞点“蔑礼而崇放达”的行为艺术也正是与之契合的,大概也是一种“大隐隐于市”的表现吧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5-01-14 22:59
                    回复
                      三度行散。这回和王孝伯一起:王恭始与王建武甚有情,后遇袁悦之间,遂致疑隙。然每至兴会,故有相思。时恭尝行散至京口射堂,于时清露晨流,新桐初引,恭目之曰:“王大故自濯濯。”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5-01-14 23:00
                      回复
                        《离骚》自然是“与日月争光可也”教员也说“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熟读离骚说难听点首先当然是沾屈子的光作为装13利器,即使无“奇才”也能充充门面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5-01-14 23:34
                        回复
                          当然,离骚“其文约,其辞微,其志絜,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絜,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汙泥之中,蝉蜕於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这种精神追求和当时士人们的处境也是不无相似之处。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5-01-14 23:36
                          收起回复
                            屈子的高洁情怀、“深思高举”乃至“露才扬己”“忿怼不容”在东汉被班固指责,但在两晋得到了颂扬。《晋书隐逸传》有夏统之言:“遇浊代,念与屈生同污共泥”表达了对屈子放任心性、以抗浊世的高度认同。“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此外,这位夏先生更是有“聆《小海》之唱,谓子胥、屈平立吾左右矣”的任诞之举,可谓神交屈子了。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5-01-14 23:58
                            收起回复
                              四度行散
                              ……好方略,不过我想稍作修改!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5-01-15 00: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