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深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聚力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把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作为核心任务,围绕“一枢纽、两中心、两高地”定位,持续优化城市功能布局,着力提升综合承载力、辐射带动力、核心竞争力,加快构建优势叠加、相互赋能的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
增强城市枢纽功能。区域中心城市必然是一座高效便捷的综合枢纽城市。依托咽喉之地、辽西走廊、国际商港的区位和功能优势,推动“陆海空”三港联动发展,加快构建“通道+枢纽+网络+产业”模式,打造国家级物流枢纽和区域临港现代产业中心。坚持规划引领,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实现“多规合一”,构建起支撑枢纽和临港现代产业发展的城市功能空间布局。升级立体交通网络,强力推进京哈高速改扩建、台黑、疏港、秦沈、新阜等高速公路建设工程,织密高速路网主骨架,实施京抚线凌海绕城公路、法盘线黑山外环等公路改造工程,优化国省干线路网结构,大力提升通达辐射能力。积极融入东北海陆大通道建设,加快推进锦州港航道改扩建、码头泊位等重点项目,与通道沿线城市协同建设粮食、矿石、集装箱等陆港专用场站,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建设中国北方新能源枢纽港,打造向东向北开放海上门户。服务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聚焦大宗商品物流、现代商贸物流、现代农业物流和制造业物流,打造更便捷、更具成本竞争力的供应链综合服务体系,支撑功能型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建设。发展枢纽经济,建设临港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端生产要素集聚区,加快构筑临港现代产业中心,为辽西以及更深远的腹地城市扩大开放、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强力支撑。
提升城市辐射带动力。区域中心城市必然是一座具备强大辐射带动功能的城市。聚焦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区域文体旅融合发展高地和区域消费新高地,深度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增强科技创新力,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坚持以科技创新需求为牵引,聚焦辽西区域主导产业,倡导推动高等院校动态优化专业、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全面推广“领军人才+创新企业”“专家顾问+园区”创新模式,做强做优创新平台,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加快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增强消费引领力,顺应消费提质升级趋势,推动传统消费从满足基本需求向更高标准转化,培育一批带动性强、特色鲜明的消费新场景,扩大特色餐饮、会展、夜经济等消费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整体提升餐饮、住宿等行业服务品质和保障能力。加快培育新型消费,支持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培育“互联网+社会服务”新模式。积极发展服务消费,培育“教育名城”品牌,打造面向辽西1200万人口的“一小时医疗健康服务圈”,做强心脑血管病等五大医学中心,建设区域急救、儿童疾病、中医治未病等医疗中心,推动康养服务业发展。增强文化吸引力,彰显独特文化气质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依托辽沈战役纪念馆“200万+”流量,开发研学课程、红色旅游产品,彰显英雄城市魅力。引领推动辽西各市共建旅游大环线,打造“辽西走廊”文旅IP,携手做强文旅产业。促进工业文化创新发展,打造工业文化产业园区、特色街区。加快构建辽西文化艺术中心,创作体现地域特色的文艺作品,推动辽西走廊文创产业发展。
激发城市发展活力。区域中心城市必然是一座活力四射、魅力焕发,能够吸引人、留住人、成就人的城市。坚持以产聚人,全面激发先导区、主城区经济活力,推动主导产业做优、做活、做强。锦州开发区向“3亿吨港口吞吐量、3000亿元工业产值、30万人口规模”目标奋进,推动港产城融创发展。锦州高新区以南站片区科创走廊建设为牵引,打造产业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主平台、科技型企业与新兴产业培育主阵地、体制机制改革与协同发展先行区。主城区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网络经济等新业态,做优商贸集聚区,打造时尚消费新地标。坚持以城留人,提升城市宜居宜业品味,加强精细化管理,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及功能。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拓展富有青年特色的城市空间。凸显城市绿色生态本底,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空间。注重城乡空间合理规划、城乡功能耦合和公共资源一体化配置,打造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县城、集镇和乡村。
增强城市枢纽功能。区域中心城市必然是一座高效便捷的综合枢纽城市。依托咽喉之地、辽西走廊、国际商港的区位和功能优势,推动“陆海空”三港联动发展,加快构建“通道+枢纽+网络+产业”模式,打造国家级物流枢纽和区域临港现代产业中心。坚持规划引领,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实现“多规合一”,构建起支撑枢纽和临港现代产业发展的城市功能空间布局。升级立体交通网络,强力推进京哈高速改扩建、台黑、疏港、秦沈、新阜等高速公路建设工程,织密高速路网主骨架,实施京抚线凌海绕城公路、法盘线黑山外环等公路改造工程,优化国省干线路网结构,大力提升通达辐射能力。积极融入东北海陆大通道建设,加快推进锦州港航道改扩建、码头泊位等重点项目,与通道沿线城市协同建设粮食、矿石、集装箱等陆港专用场站,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建设中国北方新能源枢纽港,打造向东向北开放海上门户。服务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聚焦大宗商品物流、现代商贸物流、现代农业物流和制造业物流,打造更便捷、更具成本竞争力的供应链综合服务体系,支撑功能型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建设。发展枢纽经济,建设临港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端生产要素集聚区,加快构筑临港现代产业中心,为辽西以及更深远的腹地城市扩大开放、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强力支撑。
提升城市辐射带动力。区域中心城市必然是一座具备强大辐射带动功能的城市。聚焦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区域文体旅融合发展高地和区域消费新高地,深度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增强科技创新力,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坚持以科技创新需求为牵引,聚焦辽西区域主导产业,倡导推动高等院校动态优化专业、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全面推广“领军人才+创新企业”“专家顾问+园区”创新模式,做强做优创新平台,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加快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增强消费引领力,顺应消费提质升级趋势,推动传统消费从满足基本需求向更高标准转化,培育一批带动性强、特色鲜明的消费新场景,扩大特色餐饮、会展、夜经济等消费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整体提升餐饮、住宿等行业服务品质和保障能力。加快培育新型消费,支持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培育“互联网+社会服务”新模式。积极发展服务消费,培育“教育名城”品牌,打造面向辽西1200万人口的“一小时医疗健康服务圈”,做强心脑血管病等五大医学中心,建设区域急救、儿童疾病、中医治未病等医疗中心,推动康养服务业发展。增强文化吸引力,彰显独特文化气质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依托辽沈战役纪念馆“200万+”流量,开发研学课程、红色旅游产品,彰显英雄城市魅力。引领推动辽西各市共建旅游大环线,打造“辽西走廊”文旅IP,携手做强文旅产业。促进工业文化创新发展,打造工业文化产业园区、特色街区。加快构建辽西文化艺术中心,创作体现地域特色的文艺作品,推动辽西走廊文创产业发展。
激发城市发展活力。区域中心城市必然是一座活力四射、魅力焕发,能够吸引人、留住人、成就人的城市。坚持以产聚人,全面激发先导区、主城区经济活力,推动主导产业做优、做活、做强。锦州开发区向“3亿吨港口吞吐量、3000亿元工业产值、30万人口规模”目标奋进,推动港产城融创发展。锦州高新区以南站片区科创走廊建设为牵引,打造产业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主平台、科技型企业与新兴产业培育主阵地、体制机制改革与协同发展先行区。主城区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网络经济等新业态,做优商贸集聚区,打造时尚消费新地标。坚持以城留人,提升城市宜居宜业品味,加强精细化管理,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及功能。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拓展富有青年特色的城市空间。凸显城市绿色生态本底,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空间。注重城乡空间合理规划、城乡功能耦合和公共资源一体化配置,打造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县城、集镇和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