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里,是不是有一个疑惑产生了,东北发展如此之好,为何如今东北经济却如此之差呢?答案只有一个,全部用来养家了。1950年到1952年,吉林省财政收入7.54亿,上缴国家5.69亿,上缴比例75%。1952年至1988年,辽宁省向全国输送生铁6113万吨、各类有色金属383万吨、钢材949万吨,占比辽宁总产值86%。1953年至1987年,黑龙江省向全国调出煤炭3.0 6亿吨、木材2.69立方、原油7.2 5亿吨、粮食6475万吨,占比黑龙江总产值87%。
1964年,三线建设开始,东北向三线地区输送企业单位两百多个,后来有三十多个成为上市公司,输送人才175万。整个东北近四成产能全部抽掉支援建设。例如有名的攀枝花钢铁基地是东北鞍钢一手拉扯起来的,东风二汽是长春一汽援建起来,成飞集团是沈飞出人出钱帮扶起来的。简单一句话,三省养全国,一点也不夸张。
到了80年代,新的发展方向改为改革开放,国家扶持方向逐渐转为南方沿海城市,但东北的贡献却依然没有停下,改革开放后,珠三角地区经济迅速崛起。那有没有人想过,当时还只是沿海小村落的地方是怎么发展起来的?仅是拓土开荒,辽宁就派了两万多基建工人前往深圳特区进行建设,不计成本的援建全国的背后,是东北疯狂透支不可复制资源和发展前景所支撑起来的。
1980年到1993年,说到国家扶持的广东,缴税金额为两百多亿,而同时期辽宁一省就贡献了1650亿的利税,东北三省的总产值是同时期沿海地区的3到4倍。
90年代,为了发展市场经济,东北大量国营企业转型,因为盈利基本上都上交国家,所余留下的流转资金不足,导致大量企业转型失败,掀起了一大批下岗潮,东北的一切辉煌从90年代戛然而止。
去过东北的朋友肯定都有一个感受,那便是东北的物价便宜,而物价便宜的背后是东北外流的人口、国家重心的转移,让曾经富过的东北老铁如今也不得不背井离乡南下养家糊口。经济学家口中讨论的如何振兴东北,一次一次的刺激着东北人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