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希那穆提吧 关注:7,026贴子:91,202

来看看断灭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最近看到了一些感到很有趣的东西。断灭见,断灭空,断灭相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2-06 03:16回复
    先看看基本概念
    断灭见
    “断灭见”是一种错误的见解,认为生命或存在在死亡后彻底断灭,不存在轮回或来世。这种观点通常与唯物主义相似,认为人死后一了百了,不存在任何后续生命。佛教批判这种观点,因为它否定了因果律和轮回的存在。
    断灭相
    “断灭相”是指在修行或理解佛法时,陷入一种错误的认知,认为一切法最终是空无的,从而否定了因果和善恶的差别。这种观点会导致修行者陷入一种虚无主义,认为修行的最终目标是彻底的空无。断灭空
    “断灭空”是基于“断灭见”基础上的一种错误的禅修境界或理解。修行者可能在禅修中体验到一种空无的状态,但错误地将其视为最终的解脱或“涅槃”,而忽略了佛法中“空有不二”的中道。这种理解扭曲了“本来空”的真面目,偏离了不生不灭的正确理解。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5-02-06 03:17
    收起回复
      复次,迦叶!如有士夫,度大旷野,闻合群鸟鸣。时彼士夫畏是鸟声,谓有劫贼,异道而去,入空泽中,至虎狼处,为虎所食。如是,迦叶!彼当来世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于有我无我声,畏有我声,入于大空断见,修习无我,于如是如来藏诸佛常住甚深经典不生信乐。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5-02-06 03:19
      回复
        翻译:再者,迦叶!比如有一个人,正在穿越一片广袤的荒野。他听到一群鸟的鸣叫声,却误以为是强盗的喊声,于是惊恐万分,改变了原本的路线。他走进了一片空旷的沼泽地,结果遇到了虎狼,最终被虎狼吃掉。同样地,迦叶!在未来世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当他们听到关于‘有我’和‘无我’的讨论时,会因为害怕‘有我’的说法,而陷入‘大空断见’,即彻底的虚无主义。他们只修习‘无我’,却对如来藏(佛性)的甚深经典,以及诸佛常住的教义,失去了信心和喜爱。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5-02-06 03:20
        回复
          比喻部分
          穿越荒野:比喻修行者在佛法修行的道路上前行。
          听到鸟鸣声:比喻听到佛法中关于“有我”和“无我”的讨论。
          误以为是强盗的喊声:比喻修行者对佛法的误解,把“有我”的说法误认为是错误的,从而陷入恐慌。
          改变路线,进入沼泽地:比喻修行者因为误解而偏离正道,陷入错误的见解。
          遇到虎狼,被吃掉:比喻修行者因为错误的见解而最终走向堕落,无法获得解脱。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5-02-06 03:21
          回复
            寓意部分
            未来世的修行者:指未来时代的佛教徒,包括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和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
            畏有我声:害怕“有我”的说法,认为“有我”是错误的,从而陷入“无我”的极端。
            入于大空断见:陷入“断灭见”,即认为一切皆空,彻底否定因果、轮回和佛性。
            修习无我,不生信乐:只修习“无我”,但对如来藏(佛性)的深奥经典失去信心,无法理解佛法的真正含义。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5-02-06 03:24
            回复
              这段经文通过比喻的方式批判了“断灭见”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5-02-06 03:26
              回复
                佛教教义的核心
                佛教强调“中道”,即避免陷入“有”和“无”的极端。佛法中的“空”并不是虚无,而是指一切事物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而是因缘和合而成。同时,佛法也强调“如来藏”,即一切众生都具有佛性,通过修行可以达到解脱的境界。
                这段经文通过比喻的方式,警示修行者不要陷入“断灭见”,而应正确理解佛法中的“空”与“有”的关系,从而走上正确的修行之路。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5-02-06 03:27
                回复
                  佛陀还提到,有些众生因“断灭见”而无法理解佛法的深奥之处。例如:
                  “此经典者,是诸如来秘密法藏,甚深微妙,难解难信。”
                  这表明“断灭见”是一种难以理解佛法的障碍,因为它否定了佛法的深远意义和永恒性。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5-02-06 03:30
                  回复
                    《中论》中对“断灭空”的批判
                    《中论》是佛教中观学派的重要经典,其中对“断灭空”进行了批判。《中论》中提到:
                    “若汝见断灭,是则见有生,若见有生者,则为见有灭。”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认为事物最终会彻底断灭,那么就会陷入对“有生”的执着。因为只有认为事物有“生”,才会进一步认为它有“灭”。这种观点实际上是一种对“有”和“无”的二元对立的执着,而不是对“空”的正确理解。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5-02-06 03:32
                    回复
                      永嘉大师证道歌:弃有着空,病亦然,还如避溺而投火
                      把有的全都抛弃掉,然后住(着)空,仍然还是病,就好像你为了避免自己被溺死,就跳到火坑里面去。
                      这句话揭示了修行中的一种常见误区,即从一种极端(执着于“有”)转向另一种极端(执着于“空”),这种转变并没有真正理解佛法的核心,反而陷入了新的执着。这种执着本身也是一种“病”,就像逃避溺水却跳入火中一样,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佛教对“空”的正确理解
                      佛教的“空”并不是指虚无或断灭,而是指一切法无自性,即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没有独立、固定、永恒的自性。这种“空”是与“有”不二的,即“空有不二”。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5-02-06 03:55
                      回复
                        善男子,众生起见,凡有二种,一者常见,二者断见,如是二见,不名中道。无常无断,乃名中道。” 佛教认为,断见和常见都是偏见,只有认识到“无常无断”的中道,才是正确的见解。这种中道观念强调了因果的连续性和事物的无常性,避免了走向极端。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这段经文明确指出,修行者不应认为发菩提心会导致诸法的断灭,而是要认识到一切法的真相并非断灭。
                        断见有两种:一种是认为没有后世的罪福苦乐果报;另一种是认为一切法皆空,堕入空见。佛教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不符合中道的教义。
                        佛教认为,断见是一种邪见,它偏执世间及我终归断灭,否定了因果相续的真理。佛教强调因果律的连续性,认为一切法并非绝对的断灭,而是相续不断。这些经文都明确批判了“断灭见”,认为其违背了佛教的中道思想和因果律。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5-02-06 04:14
                        回复
                          顺带在提提因果
                          说到因果,熟悉克里希那穆提的读者们应该都不陌生 克里希那穆提自己是有对因果的理解的,他说过:原因和结果不是两个分离的过程,结果永远会变成原因,原因和结果一直是一起发生的,结果就是原因所在。当你觉察到“当下实相”,你就认知了原因和结果。如果认知到了正在变成结果的原因,和正在变成原因的结果,那么你就能得到即刻的理解,于是原因也便中止了。原因就在结果之中,正如结局就存于方法之内。
                          还有一种是:你现在受到了过去(时间)的影响,而现在的行为塑造着未来,因此现在的所作所为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明天该做什么。(这里面也蕴含着对克对因果的理解)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5-02-06 05:27
                          回复
                            在来看看一些关于佛陀是怎么看待因果的。(原文有点小长)
                            善哉,善哉!善男子!心亦不为贪结所系、亦非不系,非是解脱、非不解脱,非有、非无,非现在、非过去、非未来。何以故?善男子!一切诸法无有自性故。善男子!有诸外道作如是言:‘因缘和合则有果生,若众缘中本无生性而能生者,虚空不生亦应生果。虚空不生非是因故,以众缘中本有果性,是故合集而得生果。所以者何?如提婆达欲造牆壁,则取泥土,不取彩色。欲造画像,则集彩色,不取草木。作衣取缕,不取泥木。作舍取泥,不取缕线。以人取故,当知是中各能生果,以能生果故,当知因中必先有性,若无性者一物之中应当出生一切诸物。若是可取、可作、可出,当知是中必先有果。若无果者,人则不取、不作、不出。惟有虚空无取、无作,故能出生一切万物。以有因故,如尼拘陀子作尼拘陀树,乳有醍醐,缕中有布,泥中有瓶。’善男子,一切凡夫无明所盲作是定说,色有着义,心有贪性。复言:‘凡夫心有贪性、亦解脱性,遇贪因缘心则生贪,若遇解脱心则解脱。’虽作此说,是义不然。有诸凡夫复作是言:‘一切因中,悉无有果。因有二种:一者微细,二者麁大。细即是常,麁则无常。从微细因转成麁因,从此麁因转复成果。麁无常故,果亦无常。’善男子!有诸凡夫复作是言:‘心亦无因,贪亦无因,以时节故则生贪心。’如是等辈,以不能知心因缘故,轮回六趣,具受生死。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5-02-06 05:36
                            回复
                              翻译:很好,很好!善男子!心既不会被贪欲的束缚所系,也不是完全不被束缚;既不是解脱,也不是不解脱;既不是有,也不是无;既不是现在,也不是过去或未来。为什么呢?善男子!因为一切诸法都没有自性。对外道观点的批判:善男子!有一些外道这样认为:‘因缘和合就会产生果。如果因缘中本来没有生果的性质,却能够生出果来,那么虚空也应该能够生出果来。但虚空不能生果,因为它不是因。正因为因缘中本来就含有果的性质,所以因缘和合就能生出果来。 为什么呢?比如提婆达想要建造墙壁,就会取泥土,而不是彩色;想要画画像,就会取彩色,而不是草木;做衣服就取线,而不是泥土或木头;造房子就取泥土,而不是线。因为人们根据需要取用,所以可知这些因缘各能生出相应的果。正因为能够生出果,所以可知因缘中本来就含有果的性质。如果因缘中没有果的性质,那么一种事物中就应该能生出一切事物。 如果因缘中确实有可取、可作、可生的东西,那么可知其中本来就含有果。如果因缘中没有果,人们就不会去取、去作、去生。只有虚空是无所取、无所作的,所以能够生出一切万物。 因为有因缘,比如尼拘陀子会长成尼拘陀树,牛奶中有酥油,线中有布,泥土中有陶瓶。对凡夫观点的批判:善男子!一切凡夫被无明蒙蔽,才会这样肯定地说:‘色(物质)有执着的性质,心有贪欲的性质。’他们还说:‘凡夫的心既有贪欲的性质,也有解脱的性质。遇到贪欲的因缘,心就会生出贪欲;遇到解脱的因缘,心就能解脱。’虽然他们这样说,但这种说法是不对的。 有些凡夫又说:‘一切因缘中都没有果。因缘有两种:一种是微细的,一种是粗大的。微细的因是永恒的,粗大的因是无常的。从微细的因转变为粗大的因,再从粗大的因转变为果。因为粗大的因是无常的,所以果也是无常的。’ 有些凡夫还说:‘心没有因缘,贪欲也没有因缘,只是由于时节的原因,才会生出贪欲之心。’ 这些人因为不能了解心的因缘,所以会在六道中轮回,经历生死的痛苦。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5-02-06 05: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