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神论者吧 关注:34,918贴子:1,388,420

佛教无证据表明善恶祸福在其“业报轮回”教义上准确应验,且非原创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佛教的“因果业报”源于婆罗门教的思想(比如:经典《奥义书》就提出了因果业报,还有后来的《博伽梵歌》讲述因果业报的规则),是雅利安人入侵印度之后,为了稳固统治本土广大的印度土著而建立种姓制度,配合“种姓制度”从而改造了吠陀教成为婆罗门教之后加上去的教义。此思想又被耆那教和后期的佛教继承了,但是具体到每个人“前世”和“来生”以及“现世报”的结果归因时都是佛教徒信口开河纯属无稽之谈。任何教门都不能证实“有善报恶,恶有恶报”的准确性,宗教只会扯东拉西扯的用语言周旋,如果非得实事求是举证的话这些教门都得傻眼,因为全是忽悠!忽悠了自己又接着去忽悠了别人,佛教徒也是深陷谎言不可自拔,令人可惜和同情的是教门的信徒们为此荒废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但是有一个好处就是内心不够强大的人会得到些许心理安慰吧!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2-06 21:18回复
    你开头就在胡扯,因果是佛家独有的教义。因果的全称是因缘果报。
    因缘果报。因是事物生起的主要条件,缘是事物生起的次要条件,有因有缘,必然成果,此果对因来说称为报,就是“因缘果报”,亦简称“因果”。
    这和吠陀教或者婆罗门教的教义一样吗?拿出证据来让我看看。


    IP属地:山西2楼2025-02-06 22:59
    收起回复
      2025-08-09 09:06:5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善恶有报,本来就是所有圣贤普遍认为的常理。
      如《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道德经》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这两本经典,也在这儿忽悠人是吗?


      IP属地:山西4楼2025-02-06 23:15
      收起回复
        站在世间律法的立场,做了好事,奖励你,做了坏事,抓你,这还是善恶有报啊。
        难道法律也忽悠你吗?实在是搞笑至极。


        IP属地:山西5楼2025-02-06 23:20
        收起回复
          耆那教的核心教义,包括关于灵魂(Jiva)、业力(Karma)和解脱(Moksha)的理论。虽然《塔特瓦塔经》其教义明确表达了所有生命在灵魂层面上的平等性。
          以下是《塔特瓦塔经》中与众生平等相关的核心教义:
          1. 灵魂的本质平等
          -第2章第10节:“Jīvaḥ saṃsārī muktāś ca”。
          -这一节表明,所有生命都有灵魂(Jiva),无论是人类、动物还是植物,灵魂的本质是相同的。所有灵魂都有潜力通过修行和净化业力达到解脱。
          2. 灵魂的分类:
          -第2章第11-14节:描述了灵魂的不同状态和分类,但强调所有灵魂在本质上都是平等的,无论其当前所处的形态或状态如何。
          3. 非暴力(Ahimsa):
          -第7章第1节:“ahiṃsā satyam asteyam brahmacaryam aparigrahaḥ”(非暴力、诚实、不偷盗、贞洁、不占有)。
          非暴力是耆那教的核心教义之一,强调对所有生命的尊重和不伤害。这一教义基于所有生命在灵魂层面上的平等性。
          还有《阿查兰加经》中一段相关的经文:
          “所有生命都渴望快乐,不愿受苦,因此不应伤害任何生命。”
          这句话体现了耆那教对所有生命的尊重和平等对待的理念。虽然没有直接使用“平等”一词,但其含义明确表达了众生在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方面的共同性,因此不应伤害任何生命。
          此外还有,耆那教的教义强调所有生命都有灵魂(Jiva),并且这些灵魂在本质上是平等的。这种灵魂平等的观念进一步支持了众生平等的理念。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5-02-06 23:35
          收起回复
            你上次绝对没有说过耆那教认为的众生平等是什么意思,
            更没有证据说明是佛教抄袭的耆那教。
            现在请拿出来你观点的依据。否则你和信口开河胡言乱语有什么区别?


            IP属地:山西7楼2025-02-06 23:36
            收起回复
              这是玛利安人改造完之后的婆罗门教加上去的“因果业报”出处:
              《奥义书》(Upanishads):
              -《布里哈达阿兰若卡奥义书》(Brihadaranyaka Upanishad):这部奥义书详细讨论了因果业报的理论,强调行为(Karma)对个体灵魂(Atman)的影响。
              -《歌者奥义书》(Chandogya Upanishad):这部奥义书也阐述了因果业报的概念,强调通过善行和智慧可以达到解脱(Moksha)。
              《阿闼婆吠陀》其中包含了一些与因果业报(Karma)相关的思想,尤其是在行为和后果的关系方面。
              以下是《阿闼婆吠陀》中一些与因果业报相关的经文和思想:
              1. 《阿闼婆吠陀》12.5.1:
              - 这段经文提到:“一个人的行为(Karma)将决定他的命运。” 这表明了行为和后果之间的直接关系,是因果业报思想的早期表达。
              2. 《阿闼婆吠陀》19.53.3:
              - 这段经文强调:“善行带来善果,恶行带来恶果。” 这直接反映了因果业报的核心思想,即个人的行为将决定其未来的命运。
              3. 《阿闼婆吠陀》6.45.1:
              - 这段经文提到:“通过正确的行为和虔诚的祈祷,一个人可以获得健康和长寿。” 这表明了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通过正确行为改善命运的可能性。
              4. 《阿闼婆吠陀》7.52.1:
              - 这段经文提到:“一个人的行为将影响他的未来生活。” 这进一步强调了因果业报的思想,即当前的行为将决定未来的命运。
              5. 《阿闼婆吠陀》10.7.32:
              - 这段经文提到:“通过善行和虔诚的信仰,一个人可以获得解脱(Moksha)。” 这表明了通过正确行为和信仰超越因果业报束缚的可能性。
              虽然《阿闼婆吠陀》的主要内容是咒语和祈祷,但其中确实包含了一些与因果业报相关的思想。这些思想在后来的经典文献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系统化,成为印度哲学的核心之一。
              还有后来的诸多《往事书》,《摩奴法典》等等都提到了因果业报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5-02-07 00:16
              收起回复
                答复见道忘山仁兄关于耆那教和佛教提出众生平等早晚问题,答复有二
                我原文中说了谁早晚不重要,画红线处已标出我的原话,如果和我继续纠缠,我也可以选择不回复,但是我又做一些适当回复,毕竟是探讨,但是这条谁对谁错真无所谓,我再起一楼探讨一下耆那教经书问题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5-02-07 00:42
                收起回复
                  2025-08-09 09:00:5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答复的第二项:
                  塔特瓦塔经成书时间没有具体定义,但是耆那教的其他经典也提到了“众生平等”,比如《十二支》。虽佛教的经书也提到了,如果比早晚的话,那就是经书比经书,教主比教主,《阿含经》并不早于《十二支》,但是佛教的释迦牟尼是晚于耆那教主筏驮摩那的,这个我之前在第一个回答里头说了不重要,此问题到此为止,我不再回复,因为我之前原话就提到了不重要!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5-02-07 00:52
                  收起回复
                    麻烦拴一下胡生八道。@יְהוָֹה @轻轻悄悄渐渐留 @辉夜夜夜夜夜ლ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5-02-07 09:41
                    收起回复
                      关于“因缘果报”和“因果业报”的区别和能否准确应验在此做一下解释和分析。
                      因缘果报:因果,具足说是因缘果报。因是事物生起的主要条件,缘是事物生起的次要条件,有因有缘,必然成果,此因对因来说称为报,就是‘因缘果报’,亦简称‘因果’。
                      宇宙间一切法(所有的事物、现象)都受因果法则的支配,善因必有善果,恶因必有恶果,俗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都是因果表现的方式,也为世人称为‘因果报应’。因果报应,正确说应该是因缘果报,因是原因(主要的因素或条件),缘是助缘(配合的因素或条件),由因缘和合生起存在的诸法是果,此果对能造之因而说是报。世间万法的生灭变异,有情的生老病死,莫不受此法则支配。
                      四种业报:
                      指现报、生报、后报、无报四种。(一)现报,谓现世所造善恶之业,不待来生,而于今生即受果报。(二)生报,谓现世所造善恶之业,来生之身始受果报。(三) 后报,谓现世所造善恶之业,本生未受报,而于多生之后始受果报。(四)无报,谓不善不恶之无记业不能记受苦果,亦不受乐果。以上四种业报与小乘所谓之顺生业、顺现业、顺后业、顺不定业相当。现报可配顺现业,生报可配顺生业,后报则配顺后业与顺不定业。[优婆塞戒经卷七、法苑珠林卷六十九]。
                      业报:
                      业与报并称。意为业之报应或业之果报。谓由身口意之善恶业因所必招感之苦乐果报。或指业因与果报。又作业果。此为佛教之重要基本观念。据成实论卷七载,业报有善、不善、无记三种,善得爱报,不善得不爱报,无记则不报;此即佛教所主张之必然业报法则。于此法则中,业不但为受身因缘,万物亦从业因生。盖于业与异熟、等流、离系、士用、增上等五种果之关系中,有漏之善、不善有异熟、等流之诸果,无记及无漏之业,则唯有等流、离系等果而无异熟果。又其中唯有漏之善、不善业所招之异熟果称为业报。
                       大宝积经卷九十六(大一一·五四二中):‘阎罗常告彼罪人,无有少罪我能加,汝自作罪今自来,业报自招无代者。’成实论卷八之三受报业品(大三二·二九八上):‘善业得乐报,不善业得苦报,不动业得不苦不乐报。’更多:网页链接  于业报之中,决定个人贫富、寿夭、命运之业,称为满业。决定人之共性与共同物质生活条件之业,称为引业。又如受生为人、畜等果报之总相,称为总报;如虽同受生为人,然有贵贱、智愚、美丑等差别,则称为别报。又果报之主体,即有情之身心,称为正报;有情所依之国土、什器等,称为依报。又国土、山河等为多人所共同受用之果报,系由共业所招感,故称共报。具体说明此一内容者,为十二因缘与五道(或六道)轮回。[中阿含经卷三、卷十四、卷三十四、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上、杂阿毗昙心论卷一、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四、卷一二五](参阅‘业’5494)
                      六道轮回:
                      六道,即地狱、畜生、饿鬼、人、天、阿修罗等,有善恶等级之别。众生由其未尽之业,故于六道中受无穷流转生死轮回之苦,称为六道轮回。[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二、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二](参阅‘十界’457)。
                      分段轮回:
                      指三界众生之生死轮回。分段,指由于果报之异而有形貌、寿量等之区别。三界众生各以果报之不同,生生世世,各现其身形寿命之差别相,沉浮于欲界、色界、无色界等三界之中而流转不息。
                      轮回(samsara):
                      佛教教义。又作流转、轮转等。音译僧娑洛。谓众生于六道中犹如车轮旋转,循环不已,流转无穷。印度婆罗门教、耆那教等都采用这种理论作为它们的根本教义之一。轮回的思想最早见于“梵书”,在“奥义书”中有比较系统的阐述。“奥义书”认为,一个人的灵魂(我)在死后可以在另一个躯壳中转生,转生的形态取决于他生前的行为(业),行善者得善报,行恶者得恶报,有的可以进入天道、祖道(人间),有的则堕落入兽道,沦为畜生等。佛教沿用了这个原则并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原始佛教采用业感缘起的学说解释轮回之道。认为众生今世不同的业力在来世可以获得不同的果报,贪嗔痴等烦恼可造成恶业,由恶业招感苦报。苦报之果,果上又起惑造新业,再感未来果报,往复流转,轮回不止。因此轮回贯通现在、过去和未来三世,包摄六道(天上、人间、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四生(胎生、卵生、化生、湿生)。但是佛教认为有情的生命是依缘而起并且处于经常不息的演变之中,那么造业、受报、进入生死轮回的主体是谁呢?有些部派佛教为了解释这个问题,提出了变相灵魂的“中有”或“中阴”理论。例如犊子部提出了“不可说的补特伽罗”,补特伽罗(我)意译为“数取趣”,意思是说一次一次地在六趣(道)中轮回受生,也就是轮回的主体;经量部提出了“胜义补特伽罗”,认为补特伽罗是由永恒的体性“一味蕴”(“报主的细意识”)所构成,它是由前生转到后世的主体;大众部提出“一心相续说”,认为有情的心和心所的相续活动中,有着一种永恒的内在本性,这种本性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5-02-07 10:59
                      收起回复
                        众生平等出处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5-02-16 07:07
                        回复
                          忘川岸边的:仁兄!耆那教最是早提出“众生平等”的依据在本楼中回复您。
                          不知道你们为什么总在这个帖子里头跑题,我确实有点不厌其烦,但我本着网友之间的平和友好交流精神,最后一次回复此问题。
                          另外,我早就对您只凭借简单的AI搜索而不深究根苗提出过意见,像您这种简单搜索,其实没必要回答,但我还说过,网友之间也应该友好交流,所以说我还是最后再回答您一次吧,因为像您这种简单的AI搜索没意义 ,所以你也不必再回复了。
                          耆那教经典《十二支》中的《阿查兰加经》(Acharanga Sutra,第一支)和《苏特拉克里坦加经》(Sutrakritanga Sutra,第二支)均强调:
                          一切生命体(从单感官到五感官生物)皆具有灵魂(Jiva),灵魂本质纯净且平等。 灵魂(Jiva)存在于所有生命形式中,包括人类、动物、植物甚至微生物。尽管不同生命的感知能力(如感官数量)存在差异,但灵魂的本质是相同的,均被业力(Karma)束缚,并可通过修行达到解脱。这种灵魂的普遍性和本质平等性,是“众生平等”的哲学基础。
                          《阿查兰加经》中明确规定:不可伤害任何生命,无论其形态如何微小。
                          耆那教将“非暴力”视为最高戒律,要求信徒避免一切形式的伤害行为,包括:
                          严格素食(避免杀害动物)。
                          过滤饮用水(防止误杀微生物)。
                          限制夜间活动(避免踩踏昆虫)。
                          这些实践直接体现了对一切生命的平等尊重,无论生命形态的高低。
                          《十二支》中的《因果经》(Bhagavati Sutra,第五支)指出: 所有灵魂皆因业力而轮回,经历不同的生命形态。” 众生在六道(人类、动物、地狱、天神等)中不断轮回,生命形态的差异仅是暂时的业力结果。这种轮回观消解了生命之间的本质差异,强调众生在业力法则前的平等性。
                          《十二支》中的《 Uttaradhyayana Sutra》(第十二支)提到: 无论生命当前处于何种形态,只要通过苦行、持戒和智慧,均可净化业力,最终解脱。”
                          主张所有生命(包括动物和植物)均有潜力通过修行达到“悉达”(Siddha,解脱状态)。这种解脱机会的平等性,进一步强化了众生平等的教义。
                          《阿查兰加经》详细分类了生命形式,尤其是单感官生物(如植物、水中的微生物): “伤害最微小的生命,亦会积累恶业。”
                          耆那教对微生物的重视在其他宗教中极为罕见,体现了其平等观的彻底性——生命的价值不因其形态微小或感知能力弱而降低。
                          说一下耆那教和佛教经典早晚的问题,《十二支》的《阿查兰加经》最晚成书于公园前3世纪,《十二支》的“戒律”部分大约成书在公元前5世纪,所以耆那教不论从经典还是宗教的发源都远远早于佛教的经典和佛教的发源。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25-02-16 10:09
                          回复
                            我也是平和友好交流,我查的是耆那教十二支公元四世纪末成书。从百度知道所查!我复制一下。您看出处。您的十二支成书时间从那里所得,请您也复制一下。可好?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25-02-16 14:59
                            收起回复
                              2025-08-09 08:54:5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百度知道所查,耆那教十二支成书时间。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25-02-16 15: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