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可参考知礼大师《观经疏妙宗钞》中“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一段相关注解。详细说明了修行人见佛原理。另外,《般舟三昧经》中详细指出“见佛三力”,即“持佛力、三昧力、本功德力三力”。《妙宗钞》中也有指出见佛三力。能见佛,必有观佛或念佛三昧力,或与之定力相应的其他禅定之力,能依佛言说而起观,以求见佛。
这种念佛三昧力最低水平在圆教观行位。观行位伏惑三昧者能见化佛,相似位后心断惑三昧者能见报佛。《妙宗钞》中多次提及韦提希夫人及五百侍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此为发心位。《净名疏》云,菩萨柔顺忍,方有发义,故多约相似即佛明发心位。
也就是说,大乘发菩提心,若论瑱卝实与否,当属圆教相似即佛位(七信),方言真正发心。由此可知,夫人及侍女皆非名字位凡夫,依世尊敎卝悔诲修观而起自力三昧力,兼有佛力加持,又得本功德力内熏,三力和合故能见佛,见极乐胜境。普通名字位人无此定力,虽能至诚也不能见佛,道理在此。
《观经疏妙宗钞》中详细讲解了十六观,观佛三昧中得以见佛见境种种胜境,其原理皆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此原理,唯独知礼大师《妙宗钞》一书中注解得最为详尽。持名念佛,平时见佛,亦是心作心是。是心作佛号,是心是佛号。临终见佛,亦是心作心是,由念佛人三昧力(生前未得三昧者,须临终后期入特殊宝冥三昧,见《悲华经》),兼弥陀他力及本功德三力和合,故能临终见佛接引等种种胜境。有志深入净宗棕卝敎理者,希望能深入研习此书。
补注:名字位普通修行人是不具足见佛三力的,就算有世尊加持,也是不能见极乐胜境的。注意,见佛三力中,就已经包括佛加持力了。另外,释迦牟尼佛六年苦修是成佛,究竟即佛位,远超分证位、相似位、观行位。而见化佛只需观行位即可,两者不能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