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消夏
如何消夏
一、古时避暑
古代有多炎热?文人墨客对于暑热的感受和纳凉方式在诗词中多有记载。韩愈曾写过一首《郑群赠簟》,其中“自从五月困暑湿,如坐深甑遭蒸炊”一句中,他把暑热比作炭窑和蒸锅。唐代王毂在《苦热行》中,把高温环境比作大洪炉:“祝融南来鞭火龙,火旗焰焰烧天红。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洪炉中。”
面对暑热,宋代戴复古感慨颇多,一口气写下了《大热五首》,其中“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把高温环境比作是熊熊燃烧的陶瓷砖瓦窑。唐代范灯在《六月》里写道:“六月季夏天,身热汗如浆”;宋代戴复古感到“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古人们用“雨”“泼”“浆”“流”来描绘人们在炎热天气里流汗的状态,生动而形象。
白居易《消暑》写出了“心静自然凉”的体会。“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全诗写的是纳凉,从自家的庭院楼阁到附近的水榭凉亭都成为纳凉胜处。唐代诗人韦庄《夏夜》云:“傍水迁书榻,开襟纳夜凉。星繁愁昼热,露重觉荷香。蛙吹鸣还息,蛛罗灭又光。正吟秋兴赋,桐景下西墙。”炎炎夏夜,解衣纳凉,但觉天上繁星闪动,荷花飘香、蛙声阵阵。在古人眼中,此景此意,自然而然也凉快了。
酷暑难耐,避开暑热邪气,如何保证身凉呢?《养老奉亲书》中陈直说“若檐下过道,穿隙破窗,皆不可纳凉。此为贼风,中人暴毒“,夏日乘凉老年人应该避免在房檐下两头对穿的过道或对着大的缝隙、破窗处乘凉,尤忌汗出当风,这种风极易让老人感受风邪,变生他病。现代社会,空调可快速使房间致冷,但屋内外温差太过,冷气使毛孔闭郁汗出不畅则易罹患空调病,使用空调,应避免内外温差超过7度以上及频繁进出,避免空调风直对人吹,也要适当活动让汗得以排泄。若不能耐受则考虑温和的风扇或自然的蒲扇。陈直先生建议应该”宜居虚堂净室,水次木阴,洁净之处,自有清凉“,意思我们应该在空旷宽敞的房间里,近水或树荫之下,但必须洁净,若蚊虫横生则易被叮咬、杂乱不堪则易心烦气躁、湿气氤氲则易受湿,达不到避暑纳凉养生的目的,如果参观过刘文彩的庄园就可以看到,他庄园里的纳凉吸烟房就处于近水、树荫下,房内仅有一张床为大型家具,屋里空旷,当时恐怕采纳此类建议,如果这个夏天要外出避暑,不妨按此标准选择避暑地。
二、身心调节
心静自然凉,夏季心气旺,心主火,暑热易助心火,致情绪烦躁不安,火克金,金属肺,心火旺易伤肺金,故夏日纳凉养生易戒急躁发怒,使情志愉快,心畅气和,神气充足,意气舒畅,则可以受暑所养。如果开始心烦气躁怎么办呢?《养老奉亲书》告诉我们“心气盛者,调呵气以疏之“,此种说法源自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七养性》,“肝病者,用大呵三十遍,细呵三十遍。”,调呵气可柔肝,肝五行属木,心五行属火,木生火,肝得以疏泄则心火难旺。除此之外,《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建议“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夏季昼长夜短,顺应天气,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意思是不要因为怕太阳怕出汗,就不愿活动,适当的活动能使肝气调达,气血调和,适当汗出,可是腠理疏通,过盛的心气随汗流泄,有利于养心,但不宜大汗,大汗则伤心之气阴,也不宜午后顶着烈日活动,以防中暑,提倡午时适当睡午觉,以养心气。此外还要对外界保持兴趣,多与知己朋友聚会闲谈,兴趣及闲谈可使心情愉悦及充实,符合夏季养生之道。
三、科技赋能,清凉居家
现代人消夏的方式早已突破传统的“摇扇纳凉”,融合了科技、健康、文化体验与生活方式创新,兼顾清凉解暑、身心愉悦与文化享受。以下是一些值得尝试的消夏方式:
1、智能控温:
远程操控空调/风扇: 下班前用手机提前开启家中空调,进门即享清凉。
智能温控系统: 自动调节室温,结合湿度传感器,保持体感舒适。
水冷床垫/凉感床品: 利用物理降温原理,提升睡眠质量。
2、沉浸式避暑体验:
家庭影院+冷饮: 拉上遮光帘,打开空调,窝在沙发里看一部心仪的电影或剧集,搭配自制冰饮或水果捞。
室内绿植造景: 摆放绿萝、龟背竹等喜阴绿植,搭配小型加湿器或雾化器,营造清新湿润的“小森林”氛围。
香氛与音乐: 使用清凉感的香薰(如薄荷、柠檬草、尤加利)搭配舒缓或轻快的音乐,从嗅觉和听觉上降温。
3、亲水嬉戏,拥抱自然
城市水上乐园/泳池: 依然是经典选择,设施完善,适合家庭朋友同乐。
溯溪/野泳: (需注意安全,选择安全水域并结伴而行) 深入山谷溪流,感受天然泉水的清凉。
桨板/皮划艇: 在湖泊或平静海域体验水上运动的乐趣,亲近自然。
水上瑜伽/桨板瑜伽: 结合运动与清凉,在漂浮中寻求平衡与宁静。
夜间游泳: 避开烈日,享受星空下的宁静水面。
4、都市“冷”文化体验
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 文化殿堂通常冷气充足,既能避暑又能提升自我,是夏日静心好去处。
商场/综合体: 一站式满足购物、餐饮、娱乐需求,冷气强劲。
沉浸式艺术展/光影展: 在光怪陆离的冷气空间里体验艺术的魅力。
书店/特色咖啡馆: 点一杯冷饮,选一本好书,在安静清凉的环境里度过午后。
5、夜游城市:
夜间开放景点: 一些博物馆、动物园、植物园会开放夜场。
夜市/步行街: 感受夜晚的烟火气,品尝夏夜小吃。
城市灯光秀: 欣赏璀璨夜景。
天台酒吧/露天电影: 在晚风中享受微醺或光影故事 (注意防蚊)。
6、健康养生,内调外养
夏日轻食:
清爽饮食: 多吃瓜果蔬菜(西瓜、黄瓜、苦瓜、冬瓜、番茄等),少吃油腻辛辣。
自制健康冷饮: 绿豆汤、酸梅汤、柠檬薄荷水、水果冰沙(少糖或无糖)、冷泡茶。
轻盐分补充: 出汗多时适当补充电解质,可饮用淡盐水或运动饮料。
舒缓运动:
清晨/傍晚运动: 避开高温时段,进行散步、慢跑、瑜伽、太极等。
游泳/水中健身: 最佳夏日运动选择。
室内健身房: 在空调环境下保持运动习惯。
中医养生:
穴位按摩: 如按揉内关穴、合谷穴帮助防暑。
刮痧/拔罐: (需专业人士操作) 祛除体内湿热。
三伏贴: 利用“冬病夏治”原理进行调理。
充足睡眠: 保证睡眠质量,利用午间小憩(20-30分钟)恢复精力。
7、心灵避暑,追求宁静
冥想/正念练习: 在安静凉爽处进行,有助于平复夏日烦躁的心情。
阅读/听书/听播客: 让心灵沉浸在故事或知识中,忘却暑热。
书法/绘画/手工: 需要专注力的活动能让人静下心来,心静自然凉。
高山/森林避暑游: 逃离城市热岛,寻找海拔高、植被茂密的地方享受自然清凉。
8、实用装备升级
便携小风扇: 手持、挂脖、桌面型,持续送风。
降温喷雾/清凉湿巾: 含有薄荷醇等成分,瞬间带来清凉感。
凉感衣物/面料: 选择真丝、亚麻、速干面料或带有凉感科技的功能性服装。
遮阳防晒: 高倍数防晒霜、防晒衣、遮阳帽、太阳镜、遮阳伞必不可少。
保温杯装冷饮: 长时间保持饮品低温。
适时补水: 少量多次,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温开水或常温饮品比冰饮更解渴。
避免骤冷骤热: 大汗淋漓时不要立即冲冷水澡或对着空调猛吹,易引发不适。
9、关注天气预报与预警: 极端高温天气减少外出,做好防暑降温准备。
关怀特殊人群: 留意老人、儿童、户外工作者的防暑情况。
现代消夏的核心在于“选择性清凉”——不必对抗炎热,而是学会在科技与自然的缝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沁爽。 无论是躲进冷气房看一部电影,还是潜入溪水中感受自然的抚慰,抑或在深夜天台捕捉一缕微风,让夏天不只是酷暑的代名词,更成为一段有滋有味的时光。
四、回忆过去
摇着蒲扇追流萤的日子或许远去,但夏夜的晚风从未改变——它依然会吹散白昼的燥热,提醒我们抬头看看那轮清亮的月。 愿你在这个夏天,既能享受科技带来的清凉便利,也不错过自然赋予的宁静诗意。
岁月变迁,曾经的夏日"宠儿"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那些伴随凉席度过的夏日时光,却成为了一代人弥足珍贵的集体回忆。
记忆中,爷爷总爱在凉席上给我们讲故事,奶奶会在凉席上教我们唱儿歌。那时的夏夜,我们一家人围坐在凉席上,有说有笑,享受着简单而温馨的天伦之乐。
邻居家的孩子也会跑来串门,大家一起在院子里追逐嬉戏。午后,母亲会铺开一张大凉席,我们就在上面滚来滚去,享受着席子透心的凉意。
这些尘封已久的记忆,或许只有曾经与凉席相伴的那一代人才能真切感受。
如今,空调已经成为都市家庭夏日必备,软床垫也渐渐取代了曾经的竹席藤席。时代在变迁,生活方式也在不断更新。
但凉席,这个曾铺满无数中国家庭的夏日记忆,却成为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寄托着人们对那个物质相对匮乏,但人情味十足的年代的眷恋。
凉席虽然慢慢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但那一幕幕与凉席相伴的夏日剪影,却早已定格成一代人温暖而珍贵的回忆。
如何消夏
如何消夏
一、古时避暑
古代有多炎热?文人墨客对于暑热的感受和纳凉方式在诗词中多有记载。韩愈曾写过一首《郑群赠簟》,其中“自从五月困暑湿,如坐深甑遭蒸炊”一句中,他把暑热比作炭窑和蒸锅。唐代王毂在《苦热行》中,把高温环境比作大洪炉:“祝融南来鞭火龙,火旗焰焰烧天红。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洪炉中。”
面对暑热,宋代戴复古感慨颇多,一口气写下了《大热五首》,其中“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把高温环境比作是熊熊燃烧的陶瓷砖瓦窑。唐代范灯在《六月》里写道:“六月季夏天,身热汗如浆”;宋代戴复古感到“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古人们用“雨”“泼”“浆”“流”来描绘人们在炎热天气里流汗的状态,生动而形象。
白居易《消暑》写出了“心静自然凉”的体会。“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全诗写的是纳凉,从自家的庭院楼阁到附近的水榭凉亭都成为纳凉胜处。唐代诗人韦庄《夏夜》云:“傍水迁书榻,开襟纳夜凉。星繁愁昼热,露重觉荷香。蛙吹鸣还息,蛛罗灭又光。正吟秋兴赋,桐景下西墙。”炎炎夏夜,解衣纳凉,但觉天上繁星闪动,荷花飘香、蛙声阵阵。在古人眼中,此景此意,自然而然也凉快了。
酷暑难耐,避开暑热邪气,如何保证身凉呢?《养老奉亲书》中陈直说“若檐下过道,穿隙破窗,皆不可纳凉。此为贼风,中人暴毒“,夏日乘凉老年人应该避免在房檐下两头对穿的过道或对着大的缝隙、破窗处乘凉,尤忌汗出当风,这种风极易让老人感受风邪,变生他病。现代社会,空调可快速使房间致冷,但屋内外温差太过,冷气使毛孔闭郁汗出不畅则易罹患空调病,使用空调,应避免内外温差超过7度以上及频繁进出,避免空调风直对人吹,也要适当活动让汗得以排泄。若不能耐受则考虑温和的风扇或自然的蒲扇。陈直先生建议应该”宜居虚堂净室,水次木阴,洁净之处,自有清凉“,意思我们应该在空旷宽敞的房间里,近水或树荫之下,但必须洁净,若蚊虫横生则易被叮咬、杂乱不堪则易心烦气躁、湿气氤氲则易受湿,达不到避暑纳凉养生的目的,如果参观过刘文彩的庄园就可以看到,他庄园里的纳凉吸烟房就处于近水、树荫下,房内仅有一张床为大型家具,屋里空旷,当时恐怕采纳此类建议,如果这个夏天要外出避暑,不妨按此标准选择避暑地。
二、身心调节
心静自然凉,夏季心气旺,心主火,暑热易助心火,致情绪烦躁不安,火克金,金属肺,心火旺易伤肺金,故夏日纳凉养生易戒急躁发怒,使情志愉快,心畅气和,神气充足,意气舒畅,则可以受暑所养。如果开始心烦气躁怎么办呢?《养老奉亲书》告诉我们“心气盛者,调呵气以疏之“,此种说法源自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七养性》,“肝病者,用大呵三十遍,细呵三十遍。”,调呵气可柔肝,肝五行属木,心五行属火,木生火,肝得以疏泄则心火难旺。除此之外,《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建议“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夏季昼长夜短,顺应天气,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意思是不要因为怕太阳怕出汗,就不愿活动,适当的活动能使肝气调达,气血调和,适当汗出,可是腠理疏通,过盛的心气随汗流泄,有利于养心,但不宜大汗,大汗则伤心之气阴,也不宜午后顶着烈日活动,以防中暑,提倡午时适当睡午觉,以养心气。此外还要对外界保持兴趣,多与知己朋友聚会闲谈,兴趣及闲谈可使心情愉悦及充实,符合夏季养生之道。
三、科技赋能,清凉居家
现代人消夏的方式早已突破传统的“摇扇纳凉”,融合了科技、健康、文化体验与生活方式创新,兼顾清凉解暑、身心愉悦与文化享受。以下是一些值得尝试的消夏方式:
1、智能控温:
远程操控空调/风扇: 下班前用手机提前开启家中空调,进门即享清凉。
智能温控系统: 自动调节室温,结合湿度传感器,保持体感舒适。
水冷床垫/凉感床品: 利用物理降温原理,提升睡眠质量。
2、沉浸式避暑体验:
家庭影院+冷饮: 拉上遮光帘,打开空调,窝在沙发里看一部心仪的电影或剧集,搭配自制冰饮或水果捞。
室内绿植造景: 摆放绿萝、龟背竹等喜阴绿植,搭配小型加湿器或雾化器,营造清新湿润的“小森林”氛围。
香氛与音乐: 使用清凉感的香薰(如薄荷、柠檬草、尤加利)搭配舒缓或轻快的音乐,从嗅觉和听觉上降温。
3、亲水嬉戏,拥抱自然
城市水上乐园/泳池: 依然是经典选择,设施完善,适合家庭朋友同乐。
溯溪/野泳: (需注意安全,选择安全水域并结伴而行) 深入山谷溪流,感受天然泉水的清凉。
桨板/皮划艇: 在湖泊或平静海域体验水上运动的乐趣,亲近自然。
水上瑜伽/桨板瑜伽: 结合运动与清凉,在漂浮中寻求平衡与宁静。
夜间游泳: 避开烈日,享受星空下的宁静水面。
4、都市“冷”文化体验
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 文化殿堂通常冷气充足,既能避暑又能提升自我,是夏日静心好去处。
商场/综合体: 一站式满足购物、餐饮、娱乐需求,冷气强劲。
沉浸式艺术展/光影展: 在光怪陆离的冷气空间里体验艺术的魅力。
书店/特色咖啡馆: 点一杯冷饮,选一本好书,在安静清凉的环境里度过午后。
5、夜游城市:
夜间开放景点: 一些博物馆、动物园、植物园会开放夜场。
夜市/步行街: 感受夜晚的烟火气,品尝夏夜小吃。
城市灯光秀: 欣赏璀璨夜景。
天台酒吧/露天电影: 在晚风中享受微醺或光影故事 (注意防蚊)。
6、健康养生,内调外养
夏日轻食:
清爽饮食: 多吃瓜果蔬菜(西瓜、黄瓜、苦瓜、冬瓜、番茄等),少吃油腻辛辣。
自制健康冷饮: 绿豆汤、酸梅汤、柠檬薄荷水、水果冰沙(少糖或无糖)、冷泡茶。
轻盐分补充: 出汗多时适当补充电解质,可饮用淡盐水或运动饮料。
舒缓运动:
清晨/傍晚运动: 避开高温时段,进行散步、慢跑、瑜伽、太极等。
游泳/水中健身: 最佳夏日运动选择。
室内健身房: 在空调环境下保持运动习惯。
中医养生:
穴位按摩: 如按揉内关穴、合谷穴帮助防暑。
刮痧/拔罐: (需专业人士操作) 祛除体内湿热。
三伏贴: 利用“冬病夏治”原理进行调理。
充足睡眠: 保证睡眠质量,利用午间小憩(20-30分钟)恢复精力。
7、心灵避暑,追求宁静
冥想/正念练习: 在安静凉爽处进行,有助于平复夏日烦躁的心情。
阅读/听书/听播客: 让心灵沉浸在故事或知识中,忘却暑热。
书法/绘画/手工: 需要专注力的活动能让人静下心来,心静自然凉。
高山/森林避暑游: 逃离城市热岛,寻找海拔高、植被茂密的地方享受自然清凉。
8、实用装备升级
便携小风扇: 手持、挂脖、桌面型,持续送风。
降温喷雾/清凉湿巾: 含有薄荷醇等成分,瞬间带来清凉感。
凉感衣物/面料: 选择真丝、亚麻、速干面料或带有凉感科技的功能性服装。
遮阳防晒: 高倍数防晒霜、防晒衣、遮阳帽、太阳镜、遮阳伞必不可少。
保温杯装冷饮: 长时间保持饮品低温。
适时补水: 少量多次,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温开水或常温饮品比冰饮更解渴。
避免骤冷骤热: 大汗淋漓时不要立即冲冷水澡或对着空调猛吹,易引发不适。
9、关注天气预报与预警: 极端高温天气减少外出,做好防暑降温准备。
关怀特殊人群: 留意老人、儿童、户外工作者的防暑情况。
现代消夏的核心在于“选择性清凉”——不必对抗炎热,而是学会在科技与自然的缝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沁爽。 无论是躲进冷气房看一部电影,还是潜入溪水中感受自然的抚慰,抑或在深夜天台捕捉一缕微风,让夏天不只是酷暑的代名词,更成为一段有滋有味的时光。
四、回忆过去
摇着蒲扇追流萤的日子或许远去,但夏夜的晚风从未改变——它依然会吹散白昼的燥热,提醒我们抬头看看那轮清亮的月。 愿你在这个夏天,既能享受科技带来的清凉便利,也不错过自然赋予的宁静诗意。
岁月变迁,曾经的夏日"宠儿"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那些伴随凉席度过的夏日时光,却成为了一代人弥足珍贵的集体回忆。
记忆中,爷爷总爱在凉席上给我们讲故事,奶奶会在凉席上教我们唱儿歌。那时的夏夜,我们一家人围坐在凉席上,有说有笑,享受着简单而温馨的天伦之乐。
邻居家的孩子也会跑来串门,大家一起在院子里追逐嬉戏。午后,母亲会铺开一张大凉席,我们就在上面滚来滚去,享受着席子透心的凉意。
这些尘封已久的记忆,或许只有曾经与凉席相伴的那一代人才能真切感受。
如今,空调已经成为都市家庭夏日必备,软床垫也渐渐取代了曾经的竹席藤席。时代在变迁,生活方式也在不断更新。
但凉席,这个曾铺满无数中国家庭的夏日记忆,却成为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寄托着人们对那个物质相对匮乏,但人情味十足的年代的眷恋。
凉席虽然慢慢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但那一幕幕与凉席相伴的夏日剪影,却早已定格成一代人温暖而珍贵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