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凤霞
中华诵·经典诵读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诗歌的代表作,更是深得广大读者喜爱的一首现代诗。把握其蕴含的深沉而复杂的情感,是朗读的关键。
1920-1922年,诗人游学于英国剑桥(即康桥)大学。在这里,诗人的心智和艺术天赋得到了开启,得以自由地感受生命、感受爱、感受美,康桥从而成为诗人的精神依恋之乡。1922年8月,诗人带着感情的创伤和无限的眷恋告别了康桥。但是归国后不久,他的理想主义、诗化生活便开始在现实中碰壁。爱情上“美丽的希望”破灭,失落的心在空中漂浮了很久。1928年6月,诗人又一次出国,并重返康桥。诗人一个人悄悄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未果,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展现在眼前……10月下旬诗人回国,11月6日船行至南中国海,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诗人写下了这首诗。
诗歌首末两节重复,构成回环往复的韵律美,流露出一种如轻烟、似微波般挥之不去的惜别之情,和哀伤、凄婉的决绝之感。此次告别,何时再见,已不得而知。把握了这个基调,朗读处理时就可以借助声音技巧,恰当地传达缠绵、惆怅、幻灭之情。节中又用“轻轻的”“悄悄的”再构成重复,使诗人的感情再三萦绕,回荡不息。首节的三个“轻轻的”在深情舒缓的节奏中还要略有变化。首个“轻轻的”是一种告别,用舒缓的语气表达难舍之情;第二个“轻轻的”,稍显跳跃,以表达对旧地重游的期盼;第三个“轻轻的”,以深沉的语气表达离别时深深的依恋。尾节两个“悄悄的”在总的感情把握上应比首节更深沉,要有一种理想破灭后的凄婉和毅然诀别时的洒脱。第一个“悄悄的”宜深沉舒缓依恋;第二个“悄悄的”宜舒缓中略含回忆之味。而所有这一切,又被诗人置于“夕阳西下”的大背景中,平添了一种“断肠人在天涯”的凄怆。
诗人并不刻意渲染幻灭之感,而是从具体的怀念、惜别之中超脱出来,从每一件事物、每一种情思中发现美的存在,以美的追求去熔铸全诗的意境,使读者不知不觉也从离愁别绪中超脱出来,全身心去感受惜别之情中的纯净之美,从而把生活中的人之常情真正升华为艺术中的至灵至性之作。中间四节,兴奋而热烈,流露出一种沉浸其中、忘情于自然的情怀,表达了对康桥美景的赞颂之情。每一节的朗读,都要把诗人沉浸其中、物我相融、和谐美妙的感受传达出来。诵读者一定要建立起生动的内心画面,通过一幅幅画面的切换完成诗人感情的传达。第二节写的是康河的明丽柔美,选取了“金柳”“新娘”等意象,可处理成重音,以表现康河的形态美、色彩美;“荡漾”用拖声处理,以突出物我合一的境界。第三节突出的是康河的明静和自由自在,那水草好像在欢迎着诗人的到来。要满含深情,以舒缓的节奏朗读;用重音强调“甘心”一词,进一步突出物我合一之境。第四节是转折点,诗句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潭水清澈,霞光倒映,一片红光,潭水上漂浮的水藻,挡住了一部分霞光,零零碎碎,红绿相间,是实写;而彩虹似的梦——美丽而短暂,是象征;“揉碎”写出了诗人梦想的破灭,要以慢声送出。第五节,从梦入手,再来康桥,是否来寻旧梦?本节是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留恋,用“一船星辉”来比喻那时的生活,从而把物我相融、天人合一的境界推向高潮。因此“放歌”要语调上扬,以切合诗情。第六节是情感的过渡。过去已成历史,现实仍是哀伤,“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是情感的高潮,集中表现了离别的惆怅。朗读时要满含离别、不舍,以深沉、缓慢的语调读出。
此外,朗读时还要注意诗歌总体结构,以读出感情在不同段落的转换。
中华诵·经典诵读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诗歌的代表作,更是深得广大读者喜爱的一首现代诗。把握其蕴含的深沉而复杂的情感,是朗读的关键。
1920-1922年,诗人游学于英国剑桥(即康桥)大学。在这里,诗人的心智和艺术天赋得到了开启,得以自由地感受生命、感受爱、感受美,康桥从而成为诗人的精神依恋之乡。1922年8月,诗人带着感情的创伤和无限的眷恋告别了康桥。但是归国后不久,他的理想主义、诗化生活便开始在现实中碰壁。爱情上“美丽的希望”破灭,失落的心在空中漂浮了很久。1928年6月,诗人又一次出国,并重返康桥。诗人一个人悄悄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未果,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展现在眼前……10月下旬诗人回国,11月6日船行至南中国海,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诗人写下了这首诗。
诗歌首末两节重复,构成回环往复的韵律美,流露出一种如轻烟、似微波般挥之不去的惜别之情,和哀伤、凄婉的决绝之感。此次告别,何时再见,已不得而知。把握了这个基调,朗读处理时就可以借助声音技巧,恰当地传达缠绵、惆怅、幻灭之情。节中又用“轻轻的”“悄悄的”再构成重复,使诗人的感情再三萦绕,回荡不息。首节的三个“轻轻的”在深情舒缓的节奏中还要略有变化。首个“轻轻的”是一种告别,用舒缓的语气表达难舍之情;第二个“轻轻的”,稍显跳跃,以表达对旧地重游的期盼;第三个“轻轻的”,以深沉的语气表达离别时深深的依恋。尾节两个“悄悄的”在总的感情把握上应比首节更深沉,要有一种理想破灭后的凄婉和毅然诀别时的洒脱。第一个“悄悄的”宜深沉舒缓依恋;第二个“悄悄的”宜舒缓中略含回忆之味。而所有这一切,又被诗人置于“夕阳西下”的大背景中,平添了一种“断肠人在天涯”的凄怆。
诗人并不刻意渲染幻灭之感,而是从具体的怀念、惜别之中超脱出来,从每一件事物、每一种情思中发现美的存在,以美的追求去熔铸全诗的意境,使读者不知不觉也从离愁别绪中超脱出来,全身心去感受惜别之情中的纯净之美,从而把生活中的人之常情真正升华为艺术中的至灵至性之作。中间四节,兴奋而热烈,流露出一种沉浸其中、忘情于自然的情怀,表达了对康桥美景的赞颂之情。每一节的朗读,都要把诗人沉浸其中、物我相融、和谐美妙的感受传达出来。诵读者一定要建立起生动的内心画面,通过一幅幅画面的切换完成诗人感情的传达。第二节写的是康河的明丽柔美,选取了“金柳”“新娘”等意象,可处理成重音,以表现康河的形态美、色彩美;“荡漾”用拖声处理,以突出物我合一的境界。第三节突出的是康河的明静和自由自在,那水草好像在欢迎着诗人的到来。要满含深情,以舒缓的节奏朗读;用重音强调“甘心”一词,进一步突出物我合一之境。第四节是转折点,诗句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潭水清澈,霞光倒映,一片红光,潭水上漂浮的水藻,挡住了一部分霞光,零零碎碎,红绿相间,是实写;而彩虹似的梦——美丽而短暂,是象征;“揉碎”写出了诗人梦想的破灭,要以慢声送出。第五节,从梦入手,再来康桥,是否来寻旧梦?本节是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留恋,用“一船星辉”来比喻那时的生活,从而把物我相融、天人合一的境界推向高潮。因此“放歌”要语调上扬,以切合诗情。第六节是情感的过渡。过去已成历史,现实仍是哀伤,“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是情感的高潮,集中表现了离别的惆怅。朗读时要满含离别、不舍,以深沉、缓慢的语调读出。
此外,朗读时还要注意诗歌总体结构,以读出感情在不同段落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