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莆仙戏传统剧目丛书22卷附录中无名脸谱1、2的考证,结合文献研究与视频资料分析,可作出以下推论,如有更好的想法和建议,欢迎讨论:
无名脸谱1、2为某个仅存在于书面记录的剧本(尤其是神鬼戏)的角色的脸谱,亦或是属于某个在wg期间遗失损毁的剧本的角色。理由如下:
一、剧目传承的断层性特征
莆仙戏现存传统剧目逾5000个,但在视频平台上常见且被多次翻拍高清化的仅有部分剧目,这种巨大落差源于特殊剧目的传播局限性。根据文献和视频资料记载,莆仙戏中《目连救母》《田公踏棚》等带有巫术性质的剧目,长期作为祭祀、驱邪的仪式性演出存在,其表演场域多局限于宗祠庙会,鲜少进入大众传播渠道。这种"非观赏性"特质导致相关脸谱图谱在现代化进程中更易流失。例如《田公踏棚》作为开台仪式剧,目前b站能搜到的均为低画质旧版。
二、脸谱形制的文化隐喻
无名脸谱1的夸张面部纹样(如扭曲眉形、异色区块)符合莆仙戏丑角"鼻梁涂白"的传统程式,而脸谱2的獠牙、赤红主色及火焰纹样,则与文献记载的火判官、龙王等神怪角色特征高度吻合。(此处皆存疑)
三、特殊历史时期的传承断裂
wg前,莆仙戏的发展一片繁荣,当地政府和剧团抢救发掘了大量传统剧目,b站视频莆仙戏张协状元的片首便记录了1950s找回这个传统剧目的过程,这需要大量老艺人的口述与回忆才能完成。但在wg期间,因破除封建迷信和拔毒草,一大批传统剧目遭到毁坏,这种明显是巫文化仪式的应该是第一批遭到破坏的。
四、巫傩文化的深层基因
莆仙戏脸谱创作始终承载着"驱邪纳吉"的原始功能。从唐代"江东梅妃"传说衍生的戏神崇拜,到《目连戏》中保留的"叩地狱门"等傩戏科介,均印证其与闽中巫文化的深度交融。脸谱2的火焰纹与獠牙设计,这种文化基因在现代化转型中逐渐隐入文献夹缝。
附录:
网络上关于莆仙戏发展历程文章的摘录:
据1962年调查统计,莆仙戏传统剧目有5000多个、8000多本,其中与宋元时期南戏有关的剧目,除了被称为“戏文之首”的《王魁》与《蔡伯喈》外,还有《张协状元》、《郭华》、《陈光蕊》、《刘文龙》、《刘锡》、《王祥》、《朱买臣》、《赵盾》、《杀狗记》、《小孙屠》、《苏秦》、《刘知远》、《王十朋》、《老莱子》、《董永》、《乐昌公主》、《王焕》、《姜诗》、《高文举》等81个,有抄本流传下来的共57个,其中被称为“宋元戏文”三种之一的《张协状元》,是目前中国流传至今最早的一本南戏剧目。与此同时,莆田、仙游两县文化主管部门和编剧小组,在发掘、整理传统遗产,开展艺术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们组织人员,深入民间、剧团和流散艺人中,抢救、挖掘、征集到大批演出抄本、音乐曲牌和历史文物,并记录出许多口述本。至1962年7月,全省挖掘抢救戏曲传统遗产现场会在莆田召开时,共收集有传统剧目5619多个,其中1020个剧目是新发掘发现的,演出抄本8000多册,音乐曲牌1000多支,仅与《南词叙录》对照,就有《张洽》等81个剧目与宋元南戏同名。又如1956年,从民间抢救、挖掘的剧本《傅天斗》(莆仙戏目连戏的一种),是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珍贵文献。此外,20世纪60年代初期,还先后整理、编印有《莆仙戏传统科介》、《莆仙戏传统舞台美术》等书稿。“WG”期间,莆仙戏遭到严重破坏,《团圆之后》、《春草闯堂》、《三打王英》等大批好的和比较好的剧目,被打成“毒草”受到批判,许多艺人受迫害,剧团被撤销。


无名脸谱1、2为某个仅存在于书面记录的剧本(尤其是神鬼戏)的角色的脸谱,亦或是属于某个在wg期间遗失损毁的剧本的角色。理由如下:
一、剧目传承的断层性特征
莆仙戏现存传统剧目逾5000个,但在视频平台上常见且被多次翻拍高清化的仅有部分剧目,这种巨大落差源于特殊剧目的传播局限性。根据文献和视频资料记载,莆仙戏中《目连救母》《田公踏棚》等带有巫术性质的剧目,长期作为祭祀、驱邪的仪式性演出存在,其表演场域多局限于宗祠庙会,鲜少进入大众传播渠道。这种"非观赏性"特质导致相关脸谱图谱在现代化进程中更易流失。例如《田公踏棚》作为开台仪式剧,目前b站能搜到的均为低画质旧版。
二、脸谱形制的文化隐喻
无名脸谱1的夸张面部纹样(如扭曲眉形、异色区块)符合莆仙戏丑角"鼻梁涂白"的传统程式,而脸谱2的獠牙、赤红主色及火焰纹样,则与文献记载的火判官、龙王等神怪角色特征高度吻合。(此处皆存疑)
三、特殊历史时期的传承断裂
wg前,莆仙戏的发展一片繁荣,当地政府和剧团抢救发掘了大量传统剧目,b站视频莆仙戏张协状元的片首便记录了1950s找回这个传统剧目的过程,这需要大量老艺人的口述与回忆才能完成。但在wg期间,因破除封建迷信和拔毒草,一大批传统剧目遭到毁坏,这种明显是巫文化仪式的应该是第一批遭到破坏的。
四、巫傩文化的深层基因
莆仙戏脸谱创作始终承载着"驱邪纳吉"的原始功能。从唐代"江东梅妃"传说衍生的戏神崇拜,到《目连戏》中保留的"叩地狱门"等傩戏科介,均印证其与闽中巫文化的深度交融。脸谱2的火焰纹与獠牙设计,这种文化基因在现代化转型中逐渐隐入文献夹缝。
附录:
网络上关于莆仙戏发展历程文章的摘录:
据1962年调查统计,莆仙戏传统剧目有5000多个、8000多本,其中与宋元时期南戏有关的剧目,除了被称为“戏文之首”的《王魁》与《蔡伯喈》外,还有《张协状元》、《郭华》、《陈光蕊》、《刘文龙》、《刘锡》、《王祥》、《朱买臣》、《赵盾》、《杀狗记》、《小孙屠》、《苏秦》、《刘知远》、《王十朋》、《老莱子》、《董永》、《乐昌公主》、《王焕》、《姜诗》、《高文举》等81个,有抄本流传下来的共57个,其中被称为“宋元戏文”三种之一的《张协状元》,是目前中国流传至今最早的一本南戏剧目。与此同时,莆田、仙游两县文化主管部门和编剧小组,在发掘、整理传统遗产,开展艺术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们组织人员,深入民间、剧团和流散艺人中,抢救、挖掘、征集到大批演出抄本、音乐曲牌和历史文物,并记录出许多口述本。至1962年7月,全省挖掘抢救戏曲传统遗产现场会在莆田召开时,共收集有传统剧目5619多个,其中1020个剧目是新发掘发现的,演出抄本8000多册,音乐曲牌1000多支,仅与《南词叙录》对照,就有《张洽》等81个剧目与宋元南戏同名。又如1956年,从民间抢救、挖掘的剧本《傅天斗》(莆仙戏目连戏的一种),是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珍贵文献。此外,20世纪60年代初期,还先后整理、编印有《莆仙戏传统科介》、《莆仙戏传统舞台美术》等书稿。“WG”期间,莆仙戏遭到严重破坏,《团圆之后》、《春草闯堂》、《三打王英》等大批好的和比较好的剧目,被打成“毒草”受到批判,许多艺人受迫害,剧团被撤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