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给立场,我就是这部分人的其中之一。
当然我不否认这个故事的整体大纲走向和演出还是很优秀的,音乐配音画面都在各自的位置上做得很好并融合到了故事整体。
那问题出在哪里呢?
我们要知道这次主线是把少冬瓜强行带入到一个不是“我”的第一视角来演绎的。刘三杨窝囊又坚韧,平凡又伟大吗?我觉得都是。但这和“我”其实是没什么关系的。如果是站在第三视角来看这个故事,我不会对刘三杨的人物性格有过多看法和评价。因为这些都是构成这个故事情节发展的要素,没有这样的人物性格就不会推动人物以这样的行为方式来行动。
但是这个故事就非要把视角定死在了第一视角,让一个不是刘三杨的“我”强行来带入到刘三杨的身份上。本来为了营造氛围就导致任务流程冗长,在这段时间里一直让玩家代入到一个窝囊、受气的角色身上去,那玩家也是会感同身受觉得窝囊的,甚至更有玩家压根就没有这个代入感。因为玩家自身也是有自己的性格的,并不一定能在带入中与人物产生共鸣。举个例子,为什么开封耐晕王这么让人诟病,因为这部分玩家会觉得这种情况下换成我自己来就不会被骗晕倒,是一种身份代差所带来的违和感,是一种从强身份代入到弱身份的过程中产生的视角和认知上的不适应。
很明显问题就出在这里,或许每个人都是平凡的,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心安理得地接受自己平凡,这种剧情的代入就是要让你认同你自己的平凡、窝囊,这是一种自我人格认知上的碰撞,所以会有人产生不适是正常的。这不代表这种认知或者别的认知就是低人一等,只是每个人的视角不一样罢了。
这种问题有没有办法避免呢?我觉得其实是有的,但是比较看编剧笔力的发挥了,例如多给一些第一视角上的心理活动,写出“我”在心里对这件事的坚持由何而来,我在坚持这件事的时候心里又在想什么,观感对于人格比较自我强势的人会好上不少。
当然我不否认这个故事的整体大纲走向和演出还是很优秀的,音乐配音画面都在各自的位置上做得很好并融合到了故事整体。
那问题出在哪里呢?
我们要知道这次主线是把少冬瓜强行带入到一个不是“我”的第一视角来演绎的。刘三杨窝囊又坚韧,平凡又伟大吗?我觉得都是。但这和“我”其实是没什么关系的。如果是站在第三视角来看这个故事,我不会对刘三杨的人物性格有过多看法和评价。因为这些都是构成这个故事情节发展的要素,没有这样的人物性格就不会推动人物以这样的行为方式来行动。
但是这个故事就非要把视角定死在了第一视角,让一个不是刘三杨的“我”强行来带入到刘三杨的身份上。本来为了营造氛围就导致任务流程冗长,在这段时间里一直让玩家代入到一个窝囊、受气的角色身上去,那玩家也是会感同身受觉得窝囊的,甚至更有玩家压根就没有这个代入感。因为玩家自身也是有自己的性格的,并不一定能在带入中与人物产生共鸣。举个例子,为什么开封耐晕王这么让人诟病,因为这部分玩家会觉得这种情况下换成我自己来就不会被骗晕倒,是一种身份代差所带来的违和感,是一种从强身份代入到弱身份的过程中产生的视角和认知上的不适应。
很明显问题就出在这里,或许每个人都是平凡的,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心安理得地接受自己平凡,这种剧情的代入就是要让你认同你自己的平凡、窝囊,这是一种自我人格认知上的碰撞,所以会有人产生不适是正常的。这不代表这种认知或者别的认知就是低人一等,只是每个人的视角不一样罢了。
这种问题有没有办法避免呢?我觉得其实是有的,但是比较看编剧笔力的发挥了,例如多给一些第一视角上的心理活动,写出“我”在心里对这件事的坚持由何而来,我在坚持这件事的时候心里又在想什么,观感对于人格比较自我强势的人会好上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