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整理自己的数据库时,偶然找到了去年10月份给手里这块Intel傲腾905P 960GB测试的数据,趁着清明假期有点儿空,就整理成测试报告供大家参考吧。

这块盘是23年11月黑五旗舰在亚马逊海淘的,当时美亚突然放了一批货,到手价不到2300元,要比闲鱼便宜个二三百,本着这种停产商品错过了就有可能再遇不到的心理,再加上越发感到原来作为主力机系统盘的傲腾900P 480GB容量太小,于是就买了一块U.2接口的版本。

接下来的事情比较尴尬,这块盘在海上漂了两三个星期才到国内,结果它还在集装箱里听海风轻轻吹的时候,国内的傲腾价格突然一落千丈,同样是960GB的傲腾905P国行全新版本1800元不到就能在淘宝直接买到,真的是让人难绷。

亚马逊买的东西又不能退货,这波亏到我都不想看它,只能气愤地将其扔到货架上,隔了将近一年才正式开封启用。

傲腾905P的盘体做工方面,还是保持了一贯的精工水准,表面细腻光滑,布满了用来增强散热面积的沟槽和散热鳍片,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好东西上手一掂就知道”。

背面则与傲腾900P 280GB、傲腾P4800X 375GB不同,不是那种平板了,同样是也布置了散热沟槽和鳍片。

我买的这块是自带M.2转U.2转接线的版本,通过SATA供电的辅助,可以直接装在消费级主板上使用,个人感觉还是要比AIC版型的兼容性更强的。

Intel给出的标称参数如下所示,顺序读写速度在当下来看肯定是毫无疑问的渣渣,575K IOPS的随机读取性能、550K IOPS的随机写入性能看起来也毫不起眼。

不过关键在于,傲腾这玩意儿用的是采用相变存储原理的3D XPoint颗粒作为存储介质,与NAND SSD相比,没有SLC Cache这一说,也没有“读-改-写”造成的脏盘影响,可以说从FOB(Fresh Out of Box)状态再到进入稳态,都能全程保持这个性能,完全不用担心遇到性能下降的问题。
而960GB的傲腾905P耐用等级为17.52 PB(按十进制计算为17520 TBW),相当于约9.6 DWPD。,这是NAND SSD无论如何都做不到的。

与之对比,如三星990 Pro、9100 Pro之类的1TB消费级NAND SSD,只有600TBW/TB的标准,前后差了将近30倍。如果刨开纸面质保政策说真实体质的话,目前最新的TLC NAND颗粒顶多只有五六千的PE次数,而3D XPoint颗粒的真实寿命现在几乎还没人能探到底。
当时测试使用的硬件平台配置如下:
CPU:intel i5-14600KF
主板:AORUS Z790 ELITE X
内存:佰维 DX100 DDR5-6800 16GB X2
SSD:Intel 傲腾900P 280G(系统盘)、雷克沙ARES 4TB(对拷盘)
显卡:蓝戟Intel A380
系统:Windows11 专业版 23H2

这块盘是23年11月黑五旗舰在亚马逊海淘的,当时美亚突然放了一批货,到手价不到2300元,要比闲鱼便宜个二三百,本着这种停产商品错过了就有可能再遇不到的心理,再加上越发感到原来作为主力机系统盘的傲腾900P 480GB容量太小,于是就买了一块U.2接口的版本。

接下来的事情比较尴尬,这块盘在海上漂了两三个星期才到国内,结果它还在集装箱里听海风轻轻吹的时候,国内的傲腾价格突然一落千丈,同样是960GB的傲腾905P国行全新版本1800元不到就能在淘宝直接买到,真的是让人难绷。

亚马逊买的东西又不能退货,这波亏到我都不想看它,只能气愤地将其扔到货架上,隔了将近一年才正式开封启用。

傲腾905P的盘体做工方面,还是保持了一贯的精工水准,表面细腻光滑,布满了用来增强散热面积的沟槽和散热鳍片,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好东西上手一掂就知道”。

背面则与傲腾900P 280GB、傲腾P4800X 375GB不同,不是那种平板了,同样是也布置了散热沟槽和鳍片。

我买的这块是自带M.2转U.2转接线的版本,通过SATA供电的辅助,可以直接装在消费级主板上使用,个人感觉还是要比AIC版型的兼容性更强的。

Intel给出的标称参数如下所示,顺序读写速度在当下来看肯定是毫无疑问的渣渣,575K IOPS的随机读取性能、550K IOPS的随机写入性能看起来也毫不起眼。

不过关键在于,傲腾这玩意儿用的是采用相变存储原理的3D XPoint颗粒作为存储介质,与NAND SSD相比,没有SLC Cache这一说,也没有“读-改-写”造成的脏盘影响,可以说从FOB(Fresh Out of Box)状态再到进入稳态,都能全程保持这个性能,完全不用担心遇到性能下降的问题。
而960GB的傲腾905P耐用等级为17.52 PB(按十进制计算为17520 TBW),相当于约9.6 DWPD。,这是NAND SSD无论如何都做不到的。

与之对比,如三星990 Pro、9100 Pro之类的1TB消费级NAND SSD,只有600TBW/TB的标准,前后差了将近30倍。如果刨开纸面质保政策说真实体质的话,目前最新的TLC NAND颗粒顶多只有五六千的PE次数,而3D XPoint颗粒的真实寿命现在几乎还没人能探到底。
当时测试使用的硬件平台配置如下:
CPU:intel i5-14600KF
主板:AORUS Z790 ELITE X
内存:佰维 DX100 DDR5-6800 16GB X2
SSD:Intel 傲腾900P 280G(系统盘)、雷克沙ARES 4TB(对拷盘)
显卡:蓝戟Intel A380
系统:Windows11 专业版 23H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