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源社吧 关注:137贴子:113,758

论修心的散乱与修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反者道之动,这是修心的总纲,以此来谈修心者日常所思所想,如何是步步回头。


IP属地:重庆1楼2025-04-09 14:54回复
    修行者除了修行之外,也有工作生活,合于修行规则的生活,叫同于道。除此之外,修行者常有空闲余地,所思所想浮游散漫,这些也是人心里散出来的力量,也要收集,任由发挥会导致修行上没有积蓄。


    IP属地:重庆2楼2025-04-09 15:49
    收起回复
      2025-09-22 07:18:3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反向,是总纲,举例:因为世人认世间为实,因而有得失心。损耗精神。所以要凝神于虚。这是一例子。具体是以观想一小片虚无在胸腹之外。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5-04-09 22:19
      收起回复
        反向,有下限,也有上限。比如重视感受的,追思长远之理。
        重视创意技巧的,反回单调的练习。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5-04-09 22:22
        收起回复
          由多返一,由巧返拙。反复做一个修行。比如做一个长期未能完成的。比如守信。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5-04-09 22:24
          回复
            想创造,想有为,是生气无所归处,所以散向外物,这时要让生气归于有序化。比如寻思自己修行的疑问。并建立一个解释体系。把他写出来,再反复思索他不合因果性的地方。这样,生气就结晶化了。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5-04-10 07:30
            收起回复
              反就是返的运用,有两种类型,一是心态,一是状态。
              心态就是日常起心的修持,这以前说过很多了,
              状态的修持是日常让自己保持一种状态,是长期式的,心态与状态是互相补充的关系。
              传统上状态的保持,有守静养神的,有守虚合道的,也有持圣名的,持圣号的等等。
              等到由持状态到转变临场心态,或是当下心态成为一种长期状态。心境就成型了。
              就是无时不有这种心态的趋势。


              IP属地:重庆7楼2025-04-10 10:15
              回复
                紧张明确时,能提起心态,放松时,也有这种理念的影子,就是一紧一松都有了。


                IP属地:重庆8楼2025-04-10 10:16
                回复
                  2025-09-22 07:12:3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状态有根植于理念的,也有不是植于理念的,与理念关系不上的不可持久。对人帮助不大。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5-04-11 20:08
                  回复
                    理念的正确性,决定了状态的长久与心态的纯粹。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5-04-11 20:12
                    回复
                      举个例子,有人修忘的心法,形成一种状态,然而,忘有益于人心,是以意识过重有违自然,有堵与伤神魂的理念而来。不是说忘本身能达到自然。只是忘是这个理念下调节的一个开关。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5-04-12 22:15
                      收起回复
                        用古语讲:想法重,类似思而不学则贻。贻就是陷入无所得,无所归的危险状态。就是人被想法牵着走,而不是让所想与所学理念合并。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5-04-12 22:21
                        回复
                          世事积累到如今,主流可能有所成的状态修法,是先性后命,就是先修好心性,再调整生命状态。
                          就是有侧重点。
                          试想一个人心性不过关,调整状态方法再多,在各种利诱之下为人处世没有德行,也难免堕落,也就属于浪费。


                          IP属地:重庆14楼2025-04-18 09:47
                          收起回复
                            心性从一开始,所以所持心法一开始不求全,只求有一立足处。
                            心思敏捷者,往往以世间人的标准去修心法,一开始求行事完美。这就大错了。
                            因为从修成的标准来观看,人没有什么对的地方,求完美就是求贪名贪利。


                            IP属地:重庆15楼2025-04-18 09:49
                            回复
                              2025-09-22 07:06:3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比如一个人心思浮动,把心收回去,还于虚无。只是一种状态,内心不虚无的地方就会不适。这时就从三观上改造。才能慢慢接受世间万世万人,无不虚无的观点。


                              IP属地:重庆16楼2025-04-18 09:5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