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吧 关注:443,411贴子:12,636,722
  • 0回复贴,共1

我喜爱民俗文化 淆诒安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喜爱民俗文化
------选 自《我的故事》第一篇 我的童年
民俗文化,是民间民族的风俗生活文化的通称。也泛指一个民族地区中集居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民俗文化。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喜爱故乡民俗文化。
我喜欢民间俗语、歇后语、对联。如“若要知道,打个颠倒。”“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学艺不学窍,等于瞎胡闹。”“瞎子点灯—白费蜡。”“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这些通俗易懂、风趣幽默、富有哲理的俗语、给了我丰富的知识、生活经验、劳动经验、处世智慧,助我成长。记得小时过春节,在我们澹台户祠堂贴过一幅对联:“澹荡涓流注湖海;台阁栋梁自萌芽”。在生产队喂牲口的大院门上贴过一幅对联:“草膘料力水精神;勤添少拌喂仔细。”这两幅对联那时我觉得很好,至今记忆犹新。
我喜欢民谣、儿歌。那些朗朗上口、形象生动、短小精悍、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讽时政、言风情、谈生活的民谣,常常打动我的心灵,百听不厌。解放初,人们的思想变了,穿着打扮随之而变。农村年青人不再剃光头,包洋肚子手巾了,而是留了发型,俗称“留洋楼”,有的人还鑲颗金牙。于是,就产生了一个顺口溜:“留洋楼,不戴帽。鑲金牙,见人笑。穿皮鞋,走街道。戴手表,袖挽高。”我深记不忘。小的时候,逢着天旱,村民有祈雨的风俗。头戴柳条圈,手拿柳枝,摆案焚香,跪拜天地,向天祈雨。口中还要念念有词。这些词我至今未忘:“天爷爷,地爷爷,屋檐胡洞火着了。七岁的女子饿死了,八岁的小子渴死了。龙王爷爷救命吧,下场好雨救娃娃!”
我爱听老人讲故事,表戏文。有一个叔叔特爱讲三国演义、封神演义、我常常站在他旁边听。我也会背一些戏剧的唱词。我上大学第一年,过新年班里举办新年联欢会,每个同学都要出个节目,我不会别的,便唱了蒲剧《劈山救母》中,刘彦昌对儿子沉香的一段唱词:“刘彦昌哭得两泪汪,怀抱着娇儿小沉香,官宅内不是你的母,你母是华嶽庙中三娘娘……当我要唱最后一句时,我转身向左,拍着坐在我左边同学的肩膀唱道:“为父把你来历讲,儿呀,还要你自己做主张。”一下子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我生性善良,尊敬老人,邻居总夸我乖。我们巷有一个双目失明的老人,按辈分我叫他太爷。我在巷里,只要见到他就去扶他、领他走路。也常常把他领到巷口的天地庙里休息,让他给我讲故事。他教了我两首诗和一首民谣。两首诗是:
五绝·袁冠南(北宋·汪洙)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清 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是我上学前学的诗。那时,我虽然只是背口歌,不认字、也不懂其意,但记了一辈子。一首民谣《驴驹子》:“正月头,二月半,三月光棍无事干,褡子背上会上转。到会上,那么好的戏无心看,一心想到骡马会上转一转……”这首长长的民谣,至今犹记于心。我对民谣,听到就想记下,包括叫花子乞讨时唱的莲花落,我现在还记着一段。乞丐讨钱时,一边打着竹板,一边唱:“哎,来得巧,来得妙,掌柜的吸烟我来到。想给掌柜的点点火,不知道掌柜的要我不要我。哎,会吸烟来口口香,不会吸烟光打呛。会吸烟来喝烧酒,不会吸烟光咳嗽。”如果被讨者推托掌柜的不在,我没钱。叫花子会唱:“掌柜的不在有你在,他到河边去晒盖。”晒盖,是骂人语,指老鳖晒盖。如果被讨者说没零钱,乞丐会唱:“给我一毛找八分,师傅一分我一分。”你看,他还很知足,不贪,只要二分钱。
我还喜欢猜字谜。小时猜过的字谜如:“一字上有牛,立曰在心头,西下有女,女子好风流(生意要好)。二小二小,头上长草(蒜)。興(兴)字头,林字腰,大字屁股拿火烧(爨)等。这个爱好一直保持着。大学时,1964年寒假我未回家。春节参加北京市举办的大学生游艺晚会,我到那里猜谜还领了不少奖。还有我的三个女儿,她们小时候每年元宵节,我总带着她们去参加猜谜活动。还记得她们猜过的几个字。如:狗洞(突),又到村中来(树),不夜天(曌)等。
高小毕业,我回村当了农民,依然爱读书,爱好民俗文化。务农一年里我读了《薛仁贵征东》、《三国演义》等古典白话小说。其中,《薛仁贵征东》中“家住遥遥一点红,飘飘四海影无踪,三岁孩童千两价,保主跨海去征东”。《三国演义》中“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等诗句让我终生不忘。看了许多连环画小人书。学着写家信、写农村常用的符。如“谷雨,谷雨,蝎子哭雨。哭的为何,鸡儿吃我。”“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行路君子念一遍,一夜不哭到天亮。”
爱好是一种魔力,为所爱付出不是劳累,而是一种享受。许多人在所爱之事的强烈吸引下,从小就沉浸在某一知识领域、或某一事中,从而形成终身志向,做出非凡成就。由此,我们可以说爱好是一种成功的秘诀,是创造人间奇迹的一种动力。我喜爱民俗文化。这一爱好使我几十年来,坚持收集、整理当代中国民谣;坚持收集、整理晋南、陇东方言。终于在晚年写出了三本书:即《那年·那事·歌谣》、《方言漫笔》晋南卷、《方言漫笔》陇


IP属地:甘肃1楼2025-04-10 10:49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