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止中医吧 关注:418贴子:1,964
  • 0回复贴,共1

问止中医|十多年美尼尔氏症,眩晕及恶心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文转载自《AI岐黄——中医大脑医案集》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ISBN 978-7-5132-6224-8

《AI岐黄——中医大脑医案集》
张阿姨54岁,在2019年5月份来诊。在去年治愈后,我每隔三个月随访一次,至今张阿姨安好、未再发作。故此在这个时间点,重新把这次对治的经历梳理成文。
张阿姨来诊时带了一堆检查报告和用药记录,有诊断为耳石症、有诊断为颈椎病遭神经压迫,其余几份大医院的诊断均为美尼尔氏综合征。治疗大多是注射疏通血管的药物、口服神经营养型药物、颈椎牵引治疗等。张阿姨自诉说,西医治疗毫无效果,她转而求诊了很多中医,吃了大半年龙胆泻肝丸、天麻钩藤颗粒、益气聪明丸、健脑补肾丸、六味地黄丸等,也均无效。
整体病症分析
美尼尔氏症,以严重眩晕和耳鸣为主要表现。如果得了这种病去看西医,通常得到答案是多休息、多躺着、少动。对于这个问题,西医并没有有效的方案。西医对美尼尔氏症的解说之一是中耳不平衡,最常见的说法是可能因为心理压力过大、自体免疫出问题或上呼吸道感染造成病毒或细菌入侵内耳道,因而引发内淋巴回流受阻或吸收障碍,导致内耳迷路压力增高而致病。
中医认为美尼尔氏症源于“中焦有湿”,中焦之湿造成上焦及头面的晕眩,中医就是以去掉中焦的湿为主要的方法。
初诊
一诊时张阿姨自诉:眩晕10余年,最近几年越来越严重,原来每隔一两个月发作一次眩晕,现在每两三天发作。眩晕发作时失去平衡感,只能躺着一动不动,一动就强烈恶心感想吐但吐不出。眩晕发作时脸色发黄,浑身冒汗,感觉整个房间在绕着自己转。最近几年,先是左耳耳鸣,进而发展到听力下降。现在右耳也开始耳鸣。
切其脉为沉脉、弱脉,追问体力,张阿姨回答说身上没有力气、无精打采、每天疲惫不堪不愿意动。看舌象,胖大舌、边缘齿痕明显、舌苔湿水滑。

▲ 图1(中医大脑)
中医大脑能够对治美尼尔氏综合征吗?实际中医看病,随证治之,不需被西医病名所惑。将张阿姨的症状做录入,中医大脑计算后推荐处方为真武汤合柴桂桂枝汤,12味药的汤剂能够带来效果吗?先给5天的处方。
二诊
5天后,张阿姨复诊,反馈说:服药期间,眩晕没有像之前那样发作,只是偶尔一阵还有晕。恶心想吐的症状减轻了,感觉舌头变小了。但是耳鸣还很严重,走路朝左偏。
二诊时在效不更方的基础上,中医大脑推荐药对加减,“水寒犯胃而呕者”加姜半夏、吴茱萸各10克。其中半夏可以去脑中积水,吴茱萸可温阳散寒。半夏吴茱萸同用,不仅可以对治水寒犯胃而呕,更可以加强去掉上焦和中焦水泛的力量。

▲ 图2(中医大脑)
收尾
二诊后张阿姨反馈说眩晕和呕吐一直没再出现。三诊时效不更方又开7剂。之后张阿姨的眩晕彻底治愈,便停药了。张阿姨还遗留耳鸣的问题,我本想继续治疗,但阿姨本人因一直服药治疗,想暂停喝药休息一段时间。这种心情我也完全可以理解。
在去年6月底(指2019年6月)结束治疗后,我在去年9月底、今年2月初(指2020年2月)分别两次随访。至今半年过去了,张阿姨一切如常,未再发作眩晕、恶心,走路也可以走直线了。在这样的随访基础上,我才有信心把本篇医案重新梳理撰写出来。
中医大脑医理分析初诊
症状统计
针对患者的症状,现代医学倾向于直接定名为美尼尔氏症或耳石症之类的疾病,但中医大脑则是完全根据患者的症状做整体的判断。毕竟晕眩者虽然有些症状一致,但是其他的症状表现可能不同,会影响到用药的方向。我们先分类列出其症状,收集四诊资料做辨症论治的基础:
【整体体质】某些时段容易疲累, 长期整日全身倦怠
【汗】
有汗【吐】 恶心想吐, 呕吐
【头】
头重【面】 面色黄
【耳】
耳鸣, 听力问题【全身性问题】 眩晕【舌体】 舌有齿痕, 舌胖大【舌苔】 舌湿_苔水滑【脉诊:浮沉性】 沉脉【脉诊:强弱性】 弱脉
体质分析
前面的症状列表提示,这位患者是很典型的湿重体质。我们知道,一旦身体积累的水湿较重时,人就会有三个重要的特点:
身重:身体沉重感,容易疲累,更甚者会有晕眩现象。
水液浊厚:分泌物多,舌苔厚重,易出汗。
久病:症状多为长期出现,且有症状后不易缓解。
而本案例中的患者就是这样的体质。
中医大脑处方
中医大脑在这一诊的用方的药味不算多,但已经隐含着桂枝剂、附子剂、柴胡剂的结构,可说是层次分明而结构严谨。我们先列出来,在随后有清楚分析。
[中医大脑主方] 茯苓15g、白芍15g、白术10g、生姜15g、炮附子15g、柴胡15g、姜半夏10g、桂枝10g、黄芩10g、人参10g、大枣20g、炙甘草10g。
本方是去水湿痰饮的方剂,同时也有温阳、和解、调和营卫的药对组成,以调整偏失的体质。
人体的水液,中医一般分为“水、湿、饮、痰”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分别由生理而病理,由正常而异常。以下简表给大家做一个参考:
[水湿饮痰比较]:

正常生理的体液湿还算一般体液但量上较多饮病理上清稀但略黏稠的水液痰 病理上不透明且黏稠度高的水液

▲ 图3(中医大脑)
本方有桂枝剂、附子剂、柴胡剂的结构。正因如此,我们可以看到在结构符合方剂里有非常长的列表,虽然单味药不多,但组成的方剂会有很多,代表了本方剂要处理的问题甚是复杂。仔细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本方剂可以理解为“小柴胡汤+桂枝汤+真武汤(白术、茯苓、炮附子)”的组合。以下是这三个方剂的组成和主治,相信大家会比较容易理解中医大脑这一次组方的思维结构。
方性分析
中医大脑可以就方剂的单味药药性和比例算出方性,并且列出以下的方性图。方性分析显示,本方偏温、偏补。同时,本方燥性强为的是去掉痰饮,符合我们的方义说明。而收性强且偏降性会形成敛阳而引气下行的药物动力趋向,相当合乎我们在诊治上的要求。

▲ 图4
总结
回顾本文,为什么真武汤合柴胡桂枝汤会对张阿姨的美尼尔氏症取得如此好的疗效?在伤寒论中有言: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张阿姨的眩晕、恶心、失去平衡、走路向左偏,这正是条文里所讲的“心下悸、头眩、振振欲僻地”。中医大脑临证,计算的是患者的症,并没有考虑西医的病名。在症的基础上,中医大脑计算并识别出真武汤加减是最佳方剂,一举而取效。
至于为何中医大脑会合柴胡桂枝汤?因为患者有恶心想吐、眩晕加上耳朵耳鸣和听力的问题,这种情况下一般会用小柴胡汤加上苓桂朮甘汤,因为必须要有半夏、茯苓这两味药,才能推动中焦这个轴。
在《麻瑞亭治验集》这本书里,任何疑难杂症几乎都是用下气汤这个主方作为加减,下气汤的主要结构就是二陈汤,而二陈汤的中心药对就是半夏、茯苓这两味药。
古中医的圆运动学起源就是黄元御的《四圣心源》,而麻瑞亭就是黄元御此脉的传承弟子。但是如果真正追古溯今,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才是古中医圆运动的开山始祖!
如果再根据阳虚舌(舌胖大有齿痕苔水滑)和眩晕这个主症,就会再加上真武汤,而小柴胡汤+苓桂朮甘汤+真武汤其实就等于柴胡桂枝汤+真武汤,也就能更加适合此患者的所有症状。
严重的阳虚里寒造成的呕心想吐,我们一般还会再加上吴茱萸。我们看一下仲景怎么说: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干呕,吐涎沬,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因此严重的里寒呕吐,就是用吴茱萸的典型药证。那吴茱萸汤能否治眩晕呢?其实是可以的!阳虚体质的眩晕可不是只有真武汤证,更多的是吴茱萸汤证。
在本案例中,其实就是用了吴茱萸汤才彻底治愈了眩晕,不知您看出来了吗?
柴胡桂枝汤+真武汤+吴茱萸,里面是不是就隐含了吴茱萸汤呢?
倪海厦师说过,在治胃癌末期的时候,我们常会用黄土汤治疗吐血的问题,但是最关键的用药其实是吴茱萸,因为吴茱萸才是真正散胃寒而止吐的圣药!
在中医大脑的学习模块里,我们看一下吴茱萸这味药,虽然它是大热之药,但其实它是降的药,这就是它既能散胃寒却又能止呕吐的原因。但是由于吴茱萸汤非常苦,一般建议放凉了再服用这个药,热药冷服,避免产生格拒的现象。


IP属地:浙江1楼2025-04-22 18:4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