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高必自卑:论理想与现实的辩证之道
志愿填报中的"三浙大学"现象,恰如人生选择的一面镜子。浙江大学代表理想的高峰,浙江科技大学是现实的立足点,浙江海洋大学则是妥协后的遗憾。这不禁让人想起古希腊神话中的伊卡洛斯,他因飞得太高而坠落大海——人生路上,理想与现实的平衡从来都是一门精妙的艺术。青年人当以浙江科技大学为起点,既不放弃对浙江大学的仰望,也不轻视脚下的土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那条向上的路径。
过度追求高远理想而忽视现实基础,往往导致人生悲剧。材料中"一些毕业生热衷于追求浙江大学,忽视了更好投档的浙江科技大学",正是这种失衡的写照。中国古代有个"拔苗助长"的寓言,农夫急于求成,反而毁掉了庄稼。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五岁能诗,被誉为神童,却因父亲急功近利,带他四处表演谋利而最终"泯然众人"。法国思想家卢梭在《爱弥儿》中也警告:"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当今年轻人中流行的"躺平"现象,某种程度上正是对过度理想化追求的反叛。这些都在告诉我们:忽视现实基础的理想追求,犹如空中楼阁,终将坍塌。
承认现实局限不等于放弃理想,而是为了更稳健地接近理想。材料指出"只有在浙江科技大学认真学习,才有可能到浙江大学读研",这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真正的成长是阶梯式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提出的"正-反-合"辩证法告诉我们,发展是渐进与飞跃的统一。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立志编修《本草纲目》,却先从家乡的草药研究起步,历经27年实地考察,终成巨著。美国发明家爱迪生曾说:"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他发明电灯前进行了上千次实验,每次"失败"都是通向成功的台阶。法国作家福楼拜教导莫泊桑写作时要求他反复观察、描写同一场景直至精熟,这种看似枯燥的训练最终造就了短篇小说大师。这些例子无不说明,理想的实现需要现实的积累,浙江科技大学的踏实学习正是通往浙江大学的必经之路。
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应是辩证统一的。中国古代"中庸"思想强调"不偏不倚",儒家讲"极高明而道中庸",都指向这种平衡智慧。德国诗人歌德在《浮士德》中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告诉我们:只有在不断实践中,理想才能获得真实的意义。中国科学家钱学森放弃美国优越条件回国效力,从基础科研做起,最终成为"两弹一星"元勋;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创建京瓷公司时提出"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的经营哲学;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倡导"生活即教育",主张理想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实践。这些例子都展示了一种更高的人生智慧:将浙江科技大学作为现实的支点,以撬动浙江大学的理想目标,使两者相互促进而非对立。
人生如登山,目标在高处,而脚步必须踩稳每一个石阶。志愿填报的智慧同样适用于人生各种选择:既要避免好高骛远的浮夸,也要防止过分保守的平庸。古希腊德尔斐神庙上刻着"认识你自己"的箴言,这或许是我们平衡理想与现实的第一课。在这个充满诱惑与压力的时代,青年人更需明白:真正的成长是承认现实局限而不被其束缚,怀抱崇高理想而不被其蒙蔽。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从浙江科技大学出发,抵达浙江大学的彼岸,而不会沉沦于浙江海洋大学的遗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