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币泰斗马定祥对臆造币的偏好及其收藏逻辑,需结合其学术视野、历史背景及个人价值观综合考量:### 一、**臆造币的历史价值与学术意义**1. **填补历史空白**臆造币虽非官方铸造,但部分品种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民间工艺、政治意图或文化符号。例如,清末民初的“西藏壹两”银饼曾被耿爱德收录于著作中,后被证实为臆造。马定祥亦通过收藏类似币种,试图挖掘未被官方记录的历史片段。2. **工艺与设计的独特性**部分臆造币工艺精湛,甚至超越同期官铸币。这类币种的艺术价值与工艺探索意义,成为其收藏的重要动因。### 二、**马定祥的收藏哲学**1. **“以藏养藏”的策略**马定祥曾多次出售普通官铸币以换取资金,保留稀有币种。例如,他在拍卖中高价释出流通币,却珍藏如“光绪丁未年大清金币银质试样”等孤品。这种选择反映其“宁精勿滥”的收藏理念——官铸币存世量较大,而臆造币多为孤品或极罕品,更具研究价值。2. **对未知领域的探索**马定祥注重钱币背后的故事,尤其是未被载入正史的试铸、样币及民间私铸品。例如,他推测某些臆造币可能是因政治变故或工程中断而夭折的试样,如清末某封疆大吏订造的奖牌因变故而取消,仅存试制样章。这种对历史偶然性的关注,推动其保留这些特殊币种。### 三、**耿爱德的学术视角与收藏逻辑**1. **文献记录的完整性**耿爱德在《中国币图说汇考》中系统收录了110种臆造币,认为它们是“老假”(历史伪造品)的重要组成部分,需通过客观记录为后世研究提供原始资料。2. **跨文化的误读与再发现**耿爱德作为外籍藏家,对中国地方文化的理解存在局限,但正因如此,他对臆造币的“异域特征”更为敏感。### 四、**臆造币的市场与文化认同**1. **稀缺性与投资价值**部分臆造币因存世极少,成为拍卖市场的焦点。马定祥亦深谙此道,其旧藏孤品在拍卖中屡创纪录。2. **文化符号的载体**臆造币常融合民间信仰(如福禄寿)、政治隐喻(如反坐龙象征顺从)或地域特色,成为文化研究的实物标本。### 五、**总结:收藏家的使命与局限**马定祥与耿爱德对臆造币的偏好,本质上是对历史复杂性的尊重。他们通过收藏这些“非正统”币种,挑战了传统钱币学的边界,但也面临误判风险。这种矛盾恰恰体现了收藏行为的双重性——既是学术探索,亦是文化冒险。两人选择保留臆造币而非普通官铸币,正是基于对历史真相的执着追求与对“边缘叙事”的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