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吧 关注:108,918贴子:290,059
  • 0回复贴,共1

三腔双囊胃管操作使用流程与关键要点解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三腔双囊胃管作为门静脉高压症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急救设备,通过机械性压迫实现快速止血,但其操作复杂性与潜在并发症风险对临床规范化操作提出高要求。以下系统梳理其操作流程、核心要点及并发症预防策略。

三腔双囊胃管
一、术前准备:风险评估与设备校验
适应症与禁忌症评估
适应症:适用于肝硬化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经药物或内镜止血失败者;或基层医院紧急止血过渡期治疗。
禁忌症:严重心肺功能不全、鼻腔解剖结构异常(如鼻息肉、鼻甲肥厚)、凝血功能障碍未纠正、患者不配合或意识障碍。
设备与药物准备
核心器械:
三腔双囊胃管:需进行充气实验,检查气囊完整性,标记45cm、60cm、65cm刻度。
辅助器械:50ml注射器、止血钳、滑轮牵引装置、0.5kg重沙袋、液体石蜡、负压吸引器。
急救药品:肾上腺素、地塞米松、呼吸兴奋剂。
患者准备与体位
知情同意: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操作风险,重点强调误吸、窒息、黏膜坏死等并发症可能。
体位选择:取半卧位,头偏向一侧,清除鼻腔分泌物,避免插管时误吸。
二、操作流程:精准置管与压迫实施
润滑与置管
润滑处理:用液体石蜡充分润滑胃管前端及气囊表面,减少插管阻力。
置管操作:经鼻腔缓慢插入,至咽部时嘱患者吞咽,深度达65cm时,通过以下任一方法确认胃内位置:
回抽胃液:若抽出胃内容物,表示管端已到达幽门处。
听诊气过水声:向胃管内注入空气,用听诊器在胃部听到气过水声。
无气泡逸出:将胃管末端置于水中,无气泡逸出。
气囊充气与压迫
胃气囊:注入空气200-300ml,维持囊内压50-60mmHg,向外牵拉至有轻度弹性阻力,用宽胶布固定于鼻孔处。
食管气囊:若止血效果不佳,注入空气100-150ml,维持囊内压30-40mmHg,通过滑轮装置施加0.5kg牵引力。
固定与监测
固定装置:用绷带将三腔双囊胃管固定于鼻孔处,通过滑轮将胃管牵引固定于床架上,防止移位或脱出。
压力监测:每2-3小时监测气囊压力,胃囊压力不足时及时补气,避免过度充气导致黏膜坏死。
三、气囊管理:动态调整与并发症预防
定时放气与润滑
胃气囊:压迫时间≤24小时,每12小时放气15-30分钟,放气前口服液体石蜡15-20ml,防止黏膜粘连。
食管气囊:压迫时间≤12小时,每8小时放气15-30分钟,避免同一部位持续受压。
黏膜保护策略
气囊压力控制:胃囊压力超过60mmHg或食管囊压力超过50mmHg时,黏膜坏死风险显著增加,需动态调整压力。
润滑与牵引:放气后重新充气前,需再次口服液体石蜡润滑食管黏膜,避免牵引过重导致黏膜撕裂。
四、拔管规范:安全解除压迫
拔管指征
出血停止24小时以上,胃管内无新鲜血液抽出,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操作步骤
放气与放松牵引:先取下牵引装置,抽尽双囊气体,解除压迫。
润滑与拔管:嘱患者口服液体石蜡,缓慢拔管,观察鼻腔黏膜有无撕裂,必要时局部涂抹红霉素软膏。
五、术后护理:并发症监测与病情观察
生命体征监测
持续心电监护,重点关注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每15分钟记录一次血压、心率,发现血压骤降或心率增快时,立即检查气囊压力及牵引状态。
并发症预防
误吸与窒息:床头抬高30°,及时清理口鼻分泌物,必要时行气管插管。
黏膜坏死:严格遵循气囊压迫时限,避免同一部位持续受压,定期检查气囊压力。
吸入性肺炎:每4小时行口腔护理,雾化吸入稀释痰液,必要时使用抗生素。
营养支持
出血停止后24小时,尝试经胃管注入温盐水,无再出血表现时,逐步过渡至肠内营养制剂,初始剂量50ml/h,根据耐受性递增。
六、操作核心要点与风险规避
气囊充气顺序
优先充气胃囊,确认压迫有效后再充气食管囊,避免食管囊充气过早导致胃囊牵拉不足。
压力监测与调整
使用压力表动态监测气囊压力,避免因气囊漏气或压力不足导致止血失败。
并发症早期识别
呼吸困难:若患者出现呼吸费力、三凹征,需立即剪断导管,放尽囊内气体拔管。
心律失常:气囊压迫胃底导致迷走神经张力升高,需立即抽出胃囊内气体,吸氧。
三腔双囊胃管的操作需严格遵循标准化流程,动态监测气囊压力,合理控制压迫时间。术后密切观察并发症征兆,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随着内镜技术的普及,三腔双囊胃管的应用场景逐渐缩小,但在基层医院及急诊场景中仍具有不可替代的急救价值。


IP属地:江苏1楼2025-04-25 08:4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