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诗派就有“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的创作手法,其实就和曹操这种一样,化用诗句甚至跨体裁化用都很常见,比如把名诗化写成词之类,苏轼周邦彦都是高手。
就算是直接用的也不少,比如欧阳修《朝中措》“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苏轼《水调歌头》更是直接说“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其实这句出自王维《汉江临泛》“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说到底文学也不全是抄袭,黄庭坚就认为,读书是常看常新,所以在不同时间和不同背景下读同一段文字会有不同的感悟,就好像诗经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和曹老板的含义就不是一样,要结合上下文甚至作者创作生平和创作背景才能看到文学的含义吧,以意逆志就是如此吧。
就同一句“山色有无中”,王维是禅机,欧阳修是豁达,苏轼就是回忆,风格都不一样,更何况读者的心情呢?文学还是需要一点艺术细胞才能感受到美的,只是用文字的排列组合角度去看待抄袭与否,不那么恰当吧,语句是皮囊,是躯壳,意才是作品的核心和作者的情感,有新的意在里面,一两句一模一样又有何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