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吧 关注:55,049贴子:907,185
  • 2回复贴,共1

【吧文】方言的消逝:爱国主义的无本之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有一种声音认为方言的消失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似乎只要民众放弃方言、转用普通话,就能增强中国人的凝聚力。
这种观点看似合理,实则是一种危险的误解。方言不仅是语言的多样性表现,更是乡土文化的载体,是个人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乡土”一直占据着核心地位。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精辟地指出,中国传统社会是“乡土性”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在地缘和血缘基础上。方言作为这种乡土性的语言表现,承载着地方的历史记忆、文化智慧和情感认同。当一个人说着家乡的方言时,他不仅在交流,更在确认自己的文化身份和归属感。这种归属感是爱国主义的起点——人们首先爱自己熟悉的环境、社区和亲人,然后这种爱才会扩展到更大的国家概念。

> 乡土中国
海外华人社群的历史经验为此提供了有力证据。以方言和宗族为基础的乡土认同,是海外华人能够在异国他乡保持文化特性的关键。东南亚的闽南、潮汕和广府华人社群就是典型例子。这些社群不仅保留了语言和习俗,还在中国历史的关键时刻(如抗日战争)提供了重要支持。意大利华人社区的研究显示,以温州话和青田话为纽带的社群能够有效组织起来,为包括东北人在内的新移民提供帮助;而缺乏这种乡土联系的群体则往往陷入孤立状态,更容易被当地文化同化。
新加坡的案例提供了深刻的教训。上世纪70年代,新加坡政府曾推行“讲华语运动”,旨在用普通话取代各种方言。表面上看,这是为了促进华人族群统一和谐。然而结果却事与愿违。随着方言的消失,年轻一代对华语的兴趣并未如预期那样增长。对他们而言,华语和英语都是“外来语言”,既然方言得不到传承,那么学习更具实用价值的英语似乎更为合理。这种语言政策的失败表明,强行切断人们与方言的联系,不仅不会增强对华人整个群体的认同,反而可能导致文化断层和身份迷失。
可见,当我们将方言与爱国主义对立起来时,实际上是在削弱爱国主义的根基。真正的爱国主义不是通过消灭多样性来实现的,而是通过尊重和保护地方文化特色,让人们从爱家乡开始,自然延伸到爱国。因为民族认同本质上是一种“想象的共同体”,从具体的乡土文化基础开始,逐步构建抽象的宏大叙事。而剥离乡土构建出来的宏大叙事,犹如无本之木,又能维持多久呢?
观察当代中国年轻一代的文化现象,我们会发现一个悖论:随着方言能力的衰退,年轻人的身份认同并未如某些人预期的那样变得更加“统一”。相反,他们表现出高度原子化和小圈子化的特征。这一代人的政治倾向、兴趣爱好和社交圈子差异极大,难以用简单的标签概括。这种现象说明,当乡土认同被削弱后,人们会自发地寻找其他方式来构建身份认同,而这些方式往往更加碎片化和不稳定。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容易被其他文化所同化。甚至某些年轻人哈日、哈韩的行为,也是源于此。
所以,语言政策应当遵循“兼容并蓄”的原则,而非“非此即彼”的排他逻辑。保护方言与推广普通话并不矛盾,两者完全可以并行不悖。瑞士就是一个成功案例:该国官方认可四种语言,各地区的居民既能流利使用当地方言,也能掌握国家通用语言。这种多元一体的语言政策不仅没有削弱国家认同,反而增强了公民对多样性的尊重和对国家的归属感。中国的语言政策也应当借鉴这种智慧,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为方言保留足够的生存空间。
让我们记住:爱一个国家,首先要爱这片土地的每一个角落、每一种声音。只有建立在丰富多样的乡土认同基础上的爱国主义,才是坚实持久、充满生命力的。


IP属地:北京1楼2025-04-28 22:30回复
    国外现在都在复兴方言,像英国在复兴盖尔语,法国在复兴布列塔尼语,澳洲一堆人在研究原住民语言,美国也有在推广阿巴拉契亚英语方言的。尤其是像法国这种,饱受中东非洲移民“鸠占鹊巢”之苦的,复兴方言其实反倒有利于巩固主体民族地位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5-04-29 13:5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