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论吧 关注:4,571贴子:1,033
  • 0回复贴,共1

胡适患重病被西医判“死刑”,找到名中医竟全好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广慈中医 瓣膜之光 2024年08月30日 07:30 湖北在高中的历史课本里,学生时期的我们认识了新文化运动的领袖胡适,他提倡新文化,认为中医不科学,是上世纪初反对中医的重量级人物。然而他在大翻译家林纾为感谢中医陆仲安治愈家人而赠送的《秋室研经图》上题了长跋,详细讲了自己治病的事。摘录如下:“我自去年秋间得病,我的朋友学西医的,或说是心脏病,或说是肾脏炎,总不能完全治好。
后来给陆先生诊看,现在竟全好了,颇引起西医的注意。能使世界的医药学者逐渐了解中国医与药的真价值,这岂不是陆先生的大贡献吗?”可以看出,胡适既承认了中医药治愈自己疾病的事实,也对中医药的“真价值”有所领悟。从西医速备后事到中医康复怎么做到?据记载,1920年11月,胡适因患糖尿病、肾炎,在北京协和医院久治不愈,判为“无法挽救,速备后事”。胡适及家人又慌又急。友人建议请中医一治,胡适认为中医不科学不可信,友人却劝他与其坐以待毙,为什么不试试中医呢,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胡适无奈勉强从之,遂请名医陆仲安治疗。有“陆黄芪”之称的京城名医陆仲安为胡适诊毕,说“此事易耳,饮我此药如不愈,唯我是问。”药方中黄芪有时用至300克,党参180克。胡适服药后即见转机,直到康复,后来又到协和医院复查,经专家会诊得出的结论是痊愈。之后生活了四十年没有再受这个疾病困扰,回想到之前他反对中医,认为中医不科学,然而中医却治好了他的重病,事实给了这位事事讲究考证的胡博士一记响亮的耳光,后来胡适在1921年就把此事形诸文字了。 被医生判了“死刑”的心脏病患者,用中医古方找到了生机其实,在心脏疾病的治疗中,中医也做出了贡献,65岁的王先生就是中医古方的受益人,他在医院做检查的时候,当时心脏瓣膜反流非常严重,医生告诉王先生,如果选择手术置换掉已经钙化的心脏瓣膜,那么还有一线生机;不然什么时候生命走到尽头,就不好说了,思来想去,王先生不认命,他认为,人活到一定年纪了,就算是做了手术,后期的休养、保养都成问题,况且老化的身体能支撑得住手术的“摧残”吗?当看到很多人在广慈中医都得到了很好的救治,而且他们的症状有很多都是和自己差不多的,甚至也有比他年纪更大、病症更重的,也都好好的活到现在,这些事例都无形中给他增加了很大的信心,在用了广慈中医给开的水蜜丸和膏滋剂之后,他觉得效果很好,继续2疗程,现在大有好转:身体比原来好多了,检查结果也是射血分数多了,原来才37,现在能达到61了,已经回归了老人心脏射血分数的正常范围了,在之后3个疗程的治疗下来,充分证明了心脏瓣膜病也不全是非得手术才能保住一个人的性命,中医古方一样能行! 中医是如何治疗心脏瓣膜病的?中医治病,讲求的是整体着眼,辨证论治。治疗心脏瓣膜病主要是温扶元阳、通脉活血。“温”,就是温扶以元阳为主的阳气,使我们的身体元气通达,血脉和畅,达到阴阳动态平衡。人是以元阳为主的阳气为基础的,一般来说,人到了中年以后,元阳就逐渐趋于虚耗递减的状态,阳气亏损则生命功能的动力不足,气血循行障碍,易于罹患心脑血管病、瓣膜病等急慢性病变。因此,辨治心脏瓣膜病,重视扶阳,以温阳为主导来遣方用药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治病注重扶阳,就是抓住了根本,在临床上,对于心脏瓣膜病以温通扶阳为治,常可提升疗效。“通”,就是疏通阳气,通畅气血,以温通阳气达到祛除阴寒、血瘀、痰浊等病邪而活血通脉的方法,以通脉活血为核心的。其中心思想就是重阳,立法处方谨守病机,时刻把握阳气之动态变化过程,促进机体真气血脉通达和畅,生命功能振奋,脏腑功能协调,整体生命处于相对的动态平衡状态;由此,则机体足以消尽阴气,使气机之升降出入复常,即可达“阴平阳秘,正气存内”,阴阳平衡,脏腑和谐,不易受邪发病的目的,特别是可使心血管脉络通达和畅,心脏得养,这是整体安和的基础。医圣张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有一句名言:“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这就是“通”的最重要涵义。


IP属地:浙江1楼2025-05-07 19:4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