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五音五味馳騁田臘,按照现代观念的一般解释是普通人所纵情的声色犬马,是各种欲望.
而在古文献中,这些都是西周礼乐制度的具体内容.礼乐制度是西周核心政治制度,影响中国人的基本文化基因几千年,至今不散,说到其核心,特别简单,就是礼辨异思想。 用人为规定的血缘亲疏等级尊卑制度,让天下各安其命!
《礼记.礼运》:”播五行于四时,和而后月生也。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阙。五行之动,迭相竭也,五行、四时、十二月,还相为本也;五声、六律、十二管,还相为宫也;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五色、六章、十二衣,还相为质也。“
【五色】
《书·益稷》:“以五采彰施於五色,作服,汝明。” “采者,青,黄,赤,白,黑也,言施于缯帛也”
《礼乐记》:“五色成文而不乱”
《礼记.玉藻》:“衣(上衣)正色,裳(下衣)间色”
《礼记.礼运》:”五色、六章、十二衣,还相为质也“
(大五服制度):
甸服,侯服 ,宾服 ,要服 ,荒服
(小五服制度):
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五色代表的五服制度的目地在于什么呢? 明确等级!
有两种维度的体现:
1.天下
《国语·周语》:“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狄荒服“
2.个人
古代以亲疏高下等级为差的五种丧服实际上用颜色区别等级尊卑 非常普遍,在各种东西上都存在,天子,诸侯,大夫,士,平民,它们穿的衣服都有明显的用来区分尊卑的颜色和差别!
《礼记·丧服小记》:“斩衰,三年;齐衰,杖期、不杖期、五月、三月;大功,九月;小功,五月;缌麻,三月。“
《周礼·春官·司服》:"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则衮冕;享先公、飨射,则鷩冕;祀四望山川,则毳冕;祭社稷、五祀,则希冕;祭群小祀,则玄冕。"
【五音】
(五声)宫、商、角、徵、羽
(五乐)八佾,六佾,四佾,二佾,无佾
《礼记·乐记》:
"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怗懘之音矣。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官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徵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
传统解释是宫、商、角、徵、羽。 的确,这五个也是表等级的,无五音难正六律就是这个意思。不过他们是后来才有的五音这个叫法,最早他们仅仅是五声! 声和音是不同的, 音声相和。 音是发出来的,声是听到的。无论五音是佾乐的等级,还是宫、商、角、徵、羽,都是表达等级制度的。
【五味】
太牢,少牢,特豕,特豚,小鲜
这五种,是祭祀时献给祖先的宴席,有明确的等级尊卑礼法,祭祀后由天子逐级下分给诸侯分享品尝!
天子,诸侯,大夫,士,庶民 他们的祭祀等级是不同的。
孔子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这个并不是他馋嘴贪吃,是在强调一定要充分重视祭祀礼教上的等级制度,祭祀层级越高,祭品种类越繁多,烹调也越精细复杂。
所谓太牢,是祭祀中的最高等级,牛羊猪三牲齐备,如道德经中的"众人熙熙,如亨太牢"
所谓小鲜,就是鱼。
《礼记》:"天子社稷皆太牢,诸侯社稷皆少牢,士特豕,庶人特豚"
《国语·楚语下.卷十八》:”天子举以太牢,祀以会;诸侯举以特牛,祀以太牢;卿举以少牢,祀以特牛;大夫举以特牲,祀以少牢;士食鱼炙,祀以特牲;庶人食菜,祀以鱼。上下有序,则民不慢也。"“
【五御】【馳騁】亦是五种
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馳騁是贵族礼制六艺之一的御,也就是贵族们开车要考的驾照
【五射】【田臘】亦是五种
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
田臘是贵族礼制六艺之一的射
六艺是贵族的教育体系,就是用来区别身份和等级的,精通六艺是贵族的象征,用以明显区别庶民的一种教育识别体系
《周礼·地官·保氏》中:“六艺,一曰五礼,二曰五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周礼注疏.卷十四》郑玄注曰:"五御为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和鸾二铃,节车之行,和在轼上,鸾在衡上,马引车行,鸾和应响,合乎节奏,曰鸣和鸾
水势屈曲,车行随之,曰逐水曲
吏率车从,出自和门,乃对君表,疾驱而入,全在御者,中而不偏,入则无碍,曰过君表
十字之街,转旋其车,应于舞节,曰舞交衢
禽兽在右,驱车使左,便君之射,曰逐禽左“
《周礼·夏官·大驭》:“凡驭路,行以《肆夏》,趋以《采荞》,凡驭路仪,以鸾和为节。”
贵族们开车馳騁时要配合《肆夏》《采荞》的音律节奏,车上的铃铛响声节奏要踩点音乐声。
《周礼注疏.卷十四》郑玄注曰:"五射: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也"
"云‘白矢’者,矢在侯而贯侯,过见其鏃白;
云‘参连’者,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也;
云‘剡注’者,谓羽头高鏃低而去,剡剡然;
云‘襄尺’者,臣与君射,不与君并立,襄(让)君一尺而退;
云‘井仪’者,四矢贯侯,如井之容仪也"
而在古文献中,这些都是西周礼乐制度的具体内容.礼乐制度是西周核心政治制度,影响中国人的基本文化基因几千年,至今不散,说到其核心,特别简单,就是礼辨异思想。 用人为规定的血缘亲疏等级尊卑制度,让天下各安其命!
《礼记.礼运》:”播五行于四时,和而后月生也。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阙。五行之动,迭相竭也,五行、四时、十二月,还相为本也;五声、六律、十二管,还相为宫也;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五色、六章、十二衣,还相为质也。“
【五色】
《书·益稷》:“以五采彰施於五色,作服,汝明。” “采者,青,黄,赤,白,黑也,言施于缯帛也”
《礼乐记》:“五色成文而不乱”
《礼记.玉藻》:“衣(上衣)正色,裳(下衣)间色”
《礼记.礼运》:”五色、六章、十二衣,还相为质也“
(大五服制度):
甸服,侯服 ,宾服 ,要服 ,荒服
(小五服制度):
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五色代表的五服制度的目地在于什么呢? 明确等级!
有两种维度的体现:
1.天下
《国语·周语》:“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狄荒服“
2.个人
古代以亲疏高下等级为差的五种丧服实际上用颜色区别等级尊卑 非常普遍,在各种东西上都存在,天子,诸侯,大夫,士,平民,它们穿的衣服都有明显的用来区分尊卑的颜色和差别!
《礼记·丧服小记》:“斩衰,三年;齐衰,杖期、不杖期、五月、三月;大功,九月;小功,五月;缌麻,三月。“
《周礼·春官·司服》:"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则衮冕;享先公、飨射,则鷩冕;祀四望山川,则毳冕;祭社稷、五祀,则希冕;祭群小祀,则玄冕。"
【五音】
(五声)宫、商、角、徵、羽
(五乐)八佾,六佾,四佾,二佾,无佾
《礼记·乐记》:
"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怗懘之音矣。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官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徵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
传统解释是宫、商、角、徵、羽。 的确,这五个也是表等级的,无五音难正六律就是这个意思。不过他们是后来才有的五音这个叫法,最早他们仅仅是五声! 声和音是不同的, 音声相和。 音是发出来的,声是听到的。无论五音是佾乐的等级,还是宫、商、角、徵、羽,都是表达等级制度的。
【五味】
太牢,少牢,特豕,特豚,小鲜
这五种,是祭祀时献给祖先的宴席,有明确的等级尊卑礼法,祭祀后由天子逐级下分给诸侯分享品尝!
天子,诸侯,大夫,士,庶民 他们的祭祀等级是不同的。
孔子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这个并不是他馋嘴贪吃,是在强调一定要充分重视祭祀礼教上的等级制度,祭祀层级越高,祭品种类越繁多,烹调也越精细复杂。
所谓太牢,是祭祀中的最高等级,牛羊猪三牲齐备,如道德经中的"众人熙熙,如亨太牢"
所谓小鲜,就是鱼。
《礼记》:"天子社稷皆太牢,诸侯社稷皆少牢,士特豕,庶人特豚"
《国语·楚语下.卷十八》:”天子举以太牢,祀以会;诸侯举以特牛,祀以太牢;卿举以少牢,祀以特牛;大夫举以特牲,祀以少牢;士食鱼炙,祀以特牲;庶人食菜,祀以鱼。上下有序,则民不慢也。"“
【五御】【馳騁】亦是五种
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馳騁是贵族礼制六艺之一的御,也就是贵族们开车要考的驾照
【五射】【田臘】亦是五种
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
田臘是贵族礼制六艺之一的射
六艺是贵族的教育体系,就是用来区别身份和等级的,精通六艺是贵族的象征,用以明显区别庶民的一种教育识别体系
《周礼·地官·保氏》中:“六艺,一曰五礼,二曰五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周礼注疏.卷十四》郑玄注曰:"五御为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和鸾二铃,节车之行,和在轼上,鸾在衡上,马引车行,鸾和应响,合乎节奏,曰鸣和鸾
水势屈曲,车行随之,曰逐水曲
吏率车从,出自和门,乃对君表,疾驱而入,全在御者,中而不偏,入则无碍,曰过君表
十字之街,转旋其车,应于舞节,曰舞交衢
禽兽在右,驱车使左,便君之射,曰逐禽左“
《周礼·夏官·大驭》:“凡驭路,行以《肆夏》,趋以《采荞》,凡驭路仪,以鸾和为节。”
贵族们开车馳騁时要配合《肆夏》《采荞》的音律节奏,车上的铃铛响声节奏要踩点音乐声。
《周礼注疏.卷十四》郑玄注曰:"五射: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也"
"云‘白矢’者,矢在侯而贯侯,过见其鏃白;
云‘参连’者,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也;
云‘剡注’者,谓羽头高鏃低而去,剡剡然;
云‘襄尺’者,臣与君射,不与君并立,襄(让)君一尺而退;
云‘井仪’者,四矢贯侯,如井之容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