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虔吧 关注:233贴子:37,612
  • 5回复贴,共1

【存档】 嬴秦族西迁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何清谷


1楼2011-01-08 20:48回复
    一、商朝的显族
      夏朝末年,****,商国兴起,展开了与夏朝争夺中原统治权的斗争。嬴秦族奠基人伯益的后裔(见拙作《秦人传说时代的探讨》),为了摆脱夏朝的政治压迫,纷纷背离夏 而归顺商汤。伯益的次子若木的玄孙费昌,给商汤御车,在呜条(今河南封丘东)打败夏,成为商朝的开国功臣。费昌的子孙有的在中原,有的在夷狄,他们和后来的秦国无关,姑且不提。伯益的长子大廉的后代中衍,为第十代商王太戊驾车,商王给他娶了妻子。中衍之后,其子孙扶佐商王,世代有功,故嬴姓多显,遂为诸侯”(1)。伯益的封地秦(今河南范县东南),商朝很可能被册封为诸侯国。
      嬴秦族的人物确有在商都商王左右做大官的。他们的活动在殷墟卜辞中有记录:
      ①“戊戌卜,宾贞,乎取(祭,何汉文注)秦”。(《后下》三七·八)
      ②“砚秦宗于匕(妣)庚”。(《甲》五七一)
      ③“砚秦宗于匕(妣)庚古(故)”(《甲》七九七)
      ④“砚秦宗”。(《夫》九五五)
      ⑤“砚秦……于小乙”。(《戬》四四八)
      ⑥“……未卜……有典于匕(妣)庚其奠秦宗”。(《南坊》五五八)
      ⑦“……其砛曰于且(祖)丁秦右宗”。(《宁》二九二)
      ⑧“……禾于烊秦既”。(《京》三九三七)(2)
      从以上八条甲骨卜辞可见:
      1.殷商卜辞中的秦,只能是禹封伯益的秦,即今河南范县秦亭,绝不指西周中期周孝王封非子的秦。卜辞中的祖丁是商汤后第十七代商王,小乙是第二十二代商王,证明嬴秦族人确有祖丁、小乙时在商都作官的。
      2.卜辞出土于殷墟,应是在商朝都城任职的嬴秦族人,对家乡和祖宗遥祭的遗物。“宾贞”是说由名叫宾的王室卜史主持占卜,这样规格的祭祀只有贯族、大臣才能享用。
      3.秦宗,据《甲骨文简明辞典》第127页的解释:“秦地之宗庙”。有“秦右宗”必有秦左宗。可知秦人在东方因宗族繁衍,人丁兴旺,已有右宗、左宗的宗族分枝,且已分别建立了宗庙。
      嬴秦族中上升为商朝显贵的,当然可能会离开今河南范县的秦本土,迁往商都或其他封地。他们既臣眼于商王,在供职或朝贺时必须按商朝的礼乐制度办事,这就自然的学习和吸收了殷商文化。我们从后来的秦文化中常可看到殷文化的积淀,应和秦人祖先的这一段经历有关。
    


    2楼2011-01-08 20:49
    回复
      夏朝末年,****,,,,,,太HX了


      3楼2011-01-08 20:50
      回复
        夏朝末年,正文 水台 腐败,


        4楼2011-01-08 20:50
        回复
          一、商朝的显族
             夏朝末年,正文 氵台 腐败,商国兴起,展开了与夏朝争夺中原统治权的斗争。嬴秦族奠基人伯益的后裔(见拙作《秦人传说时代的探讨》),为了摆脱夏朝的政治压迫,纷纷背离夏 而归顺商汤。伯益的次子若木的玄孙费昌,给商汤御车,在呜条(今河南封丘东)打败夏,成为商朝的开国功臣。费昌的子孙有的在中原,有的在夷狄,他们和后来的秦国无关,姑且不提。伯益的长子大廉的后代中衍,为第十代商王太戊驾车,商王给他娶了妻子。中衍之后,其子孙扶佐商王,世代有功,故嬴姓多显,遂为诸侯”(1)。伯益的封地秦(今河南范县东南),商朝很可能被册封为诸侯国。
            嬴秦族的人物确有在商都商王左右做大官的。他们的活动在殷墟卜辞中有记录:
            ①“戊戌卜,宾贞,乎取(祭,何汉文注)秦”。(《后下》三七·八)
            ②“砚秦宗于匕(妣)庚”。(《甲》五七一)
            ③“砚秦宗于匕(妣)庚古(故)”(《甲》七九七)
            ④“砚秦宗”。(《夫》九五五)
            ⑤“砚秦……于小乙”。(《戬》四四八)
            ⑥“……未卜……有典于匕(妣)庚其奠秦宗”。(《南坊》五五八)
            ⑦“……其砛曰于且(祖)丁秦右宗”。(《宁》二九二)
            ⑧“……禾于烊秦既”。(《京》三九三七)(2)
            从以上八条甲骨卜辞可见:
            1.殷商卜辞中的秦,只能是禹封伯益的秦,即今河南范县秦亭,绝不指西周中期周孝王封非子的秦。卜辞中的祖丁是商汤后第十七代商王,小乙是第二十二代商王,证明嬴秦族人确有祖丁、小乙时在商都作官的。
            2.卜辞出土于殷墟,应是在商朝都城任职的嬴秦族人,对家乡和祖宗遥祭的遗物。“宾贞”是说由名叫宾的王室卜史主持占卜,这样规格的祭祀只有贯族、大臣才能享用。
            3.秦宗,据《甲骨文简明辞典》第127页的解释:“秦地之宗庙”。有“秦右宗”必有秦左宗。可知秦人在东方因宗族繁衍,人丁兴旺,已有右宗、左宗的宗族分枝,且已分别建立了宗庙。
            嬴秦族中上升为商朝显贵的,当然可能会离开今河南范县的秦本土,迁往商都或其他封地。他们既臣眼于商王,在供职或朝贺时必须按商朝的礼乐制度办事,这就自然的学习和吸收了殷商文化。我们从后来的秦文化中常可看到殷文化的积淀,应和秦人祖先的这一段经历有关。
          


          5楼2011-01-08 20:52
          回复
            六、余  论
              关于秦人的族源问题,历史学界、考古学界长期分为两种意见,一种主张东来说,一种主张西来说。我在本文中申述了秦人自东向西迁徙的过程,当然对东来说笃信不疑,而对西来说持否定态度。但我希望这个讨论能够继续下去,以期最终取得符合历史真象的结论。为了使讨论更加深入,我认为在研究方法上有两点不可忽视:
              首先,研究秦的族源不可忽视《史记·秦本纪》的记载。这是司马迁根据秦人官方的史书《秦记》参之以《左传》、《国语》、《世本》等写成的,其所排秦人建国以前的世系及史迹,在甲骨文、金文中已能找出一部分佐证,有学者认为秦在非子以前的祖宗世系是伪造的,到非子居犬丘”以后才是信史,秦人可靠的活动都在西方,由此得出结论“秦人本来是西方戎族的一支”。这说法是不正确的。周孝王封非子时就提到非子的远祖伯益,以上八条卜辞说明秦人在商代政治舞台上相当活跃,蜚廉、恶来保商反周有大量文献记载,难道这都是伪造吗?我认为还是用王国维所提倡的“二重证据法”好,用考古资料印证和补充文献记载,用文献记载鉴定和解释考古资料,在没有充足证据时,不要轻率地把《秦本纪》中的记载定为伪造或伪托。
              再者,应该把秦族的渊源与秦文化的渊源区分开来,这是两个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秦族的渊源是指以秦国君主为代表的秦国统治民族的族源,研究的内容应包括嬴秦族的初祖、族体的形成、繁衍、荣枯、世系、迁徙,与其他族的关系、文化特征等。秦文化则指春秋战国的秦国及秦王朝时期境内的文化,包括其统治民族和许许多多被征服民族的文化,还包括官方文化和民间文化,应研究各种文化因素的异同及接触过程中的互相吸收、融合、同化等,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文化特征。秦人在非子时有人估计有二、三万之众(林剑鸣《秦史稿》第34页),庄公时宣王给了七千周兵,秦襄公立国后依靠周余民及周俘后裔的支持发展起来,以秦国君主为代表的秦族在秦国始终只占少数,而秦国统治的区域是一个民族杂居的地区,直到秦孝公时还有“戎狄九十二国”(《后汉书·西羌传》),举其砪砪大者至少有八族,即砧诸、绲戎、翟、砨、大荔、义渠、砫衍、乌氏,这八族盛时都比秦族人多,秦国把这些民族征服后,一直采取“从其俗而长之”(《汉书·西南夷传》),即不改变他们的风俗,文化以至社会组织。所以“秦杂戎狄之俗”(《史记·六国年表序》),商鞅变法时致力于改变“戎狄之教”(《史记·商君列传》)是毫不奇怪的,这些都是研究秦文化内涵的宝贵资料,然而,这些材料与秦族起源无关。考古学家叶小燕撰《秦墓初探》(《考古》1982年第1期)是对数百座秦墓进行综合研究的好论文,但概括全文的观点是“秦之先起于西北”,文中的论据就是死者“头向西为主,可能寓意他们来自我国西部”。但作者没有确定这些头向西的墓主的族属,墓主尚不是秦族而是西戎某族,其头向西与秦的族源有什么关系?此文若是论秦文化则可,尚旨在论证“秦之先起于西北”,则有结论与论证脱节之嫌。对于有争论的学术问题,判断其价值的主要根据是看论者阐明观点的论据是否确凿,是否能用不可动摇的论据去证实其观点。光有观点而无论证,或观点与论证脱节,或证明观点的论据不足为据,那种观点也就成了空话。
            (责任编辑:王辉)
            注    释
            (1) 《史记·秦本纪》。以下所引原文或述意凡出此篇者,不再注明出处。
            (2) 以上八条甲骨卜辞是著名商周考古专家徐锡台先生给我提供的,特致谢意。
            (3)(4)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第八章《方国地理》。
            (5) 见蒙文通撰《秦为戎族考》,载《禹贡》六卷七期;《秦之社会》,载《史学季刊》第一卷第一期。后二文俱收入《周秦少数民族研究》一书中。
            (6) 清孙星衍《毕原毕陌考》云:“毕原在渭水南,周文王、武王、周公之所葬;毕陌在渭水北,秦文王、武王之所葬,即今咸阳之陵”。“毕先见诗毛传云:毕终南之道名也,其名最古”。
            (7) 郭沫若:《弭叔簋及訇簋考释》,段绍嘉:《陕西蓝田县出土弭叔等彝器简介》,《文物》1960年第2期。
            (8) 唐兰:《永孟铭文解释》,《文物》1972年第1期。《永孟铭文解释的一些补充——并答复读者来信》,《文物》1972年第11期。
            (9) 申侯属姜氏之戎,周初封于申,其地不能确指。《水经·渭水注》:“岐水又历周原下,水北即**矣。岐水又东经姜氏城,东注雍水”。姜氏之戎盖在姜水、雍水左右,即今武功、**、凤翔一带。据《诗·崧高》:申国于宣王时东迁,分封于谢,在今河南南阳市。其留者称西申。《逸周书·王会解》有西申在申山,在今陕西安塞、米脂以北。西周未申侯联合西戎攻周幽王,后为秦所灭。
            (10) 非子所居之犬丘,一定是其父大骆所居之犬丘。《史记》裴骃《集解》,张守节《正义》皆误为汉代槐里之犬丘,明人董说、近人王国维、郭沫若等已正其误,考证在汉代之西县地。
            
            原载于《考古与文物》1991年5期。
            


            11楼2011-01-08 21: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