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DV创作的选题上,业内人士通常把智障、失明等残疾人的题材称为“缺失语境”或者“底层人物”,我们在近几年的国内DV大赛上,也能够看到民间影像拍摄这类的人物片较多。其原因就是“他们是社会的底层人物,应该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
中国现有残疾人6000多万,约占全国总人口 的5%,平均每5个家庭中就有一个家庭有残疾人。其中视力残疾人占14.6%,听力言语残疾人占34.3%,智力残疾人占19.7%,肢体残疾人占 14.6%,精神残疾人 占3.8%,多重和其他残疾人占13%。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拍摄和关照残疾人是我们的社会责任,通过DV影像表达我们的爱心,通过纪录他们的故事展示全社会的关爱。但是我近期看到的一些作品,不是表现他们的锲而不舍和自强不息,而是突出了他们生活中的“缺失”:比如有的节目将无腿人的行走在画面上展示了 30多秒;有的作品将智障人的吃饭作为节目的“调料”;还有的将几十名“兔唇”孩子集中在一个画面里,以表现拍摄“广角”的功力。还有一些作品无意识地将残疾人生活中的“脏乱差”嵌入画面之中。
从视觉上看,残疾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是有“缺陷”的,即使有较高的拍摄水准,我们也很难拍到有较高审美价值的画面,这就要求我们的DV爱好者和创作人员,善待现实生活中的残疾人群体,细致构思每一个画面,认真拍摄每一个镜头,尽量纪录他们向往生活中的美,表现他们精神世界的高尚一面,让中国的残疾人更加阳光、时尚。
在这里笔者建议DV爱好者们是不是应该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民间语境不是“底层”语境,不能够把拍摄和报道“底层人物”作为民间语境的完全载体;
(2)“底层”语境不是“缺失”语境,不要把残疾人以及“老少边穷”作为创作题材的主体;
(3)“缺失”语境的题材不见得都是“悲剧性”的,阳光、时尚、向上是我们这个时代创作的主流;
(4)对“底层”语境或者“缺失”语境的题材,不要创作或者纪录成“展示”性的节目,要挖掘他们在抗争中的“不屈”,和向往美好的未来!
中国现有残疾人6000多万,约占全国总人口 的5%,平均每5个家庭中就有一个家庭有残疾人。其中视力残疾人占14.6%,听力言语残疾人占34.3%,智力残疾人占19.7%,肢体残疾人占 14.6%,精神残疾人 占3.8%,多重和其他残疾人占13%。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拍摄和关照残疾人是我们的社会责任,通过DV影像表达我们的爱心,通过纪录他们的故事展示全社会的关爱。但是我近期看到的一些作品,不是表现他们的锲而不舍和自强不息,而是突出了他们生活中的“缺失”:比如有的节目将无腿人的行走在画面上展示了 30多秒;有的作品将智障人的吃饭作为节目的“调料”;还有的将几十名“兔唇”孩子集中在一个画面里,以表现拍摄“广角”的功力。还有一些作品无意识地将残疾人生活中的“脏乱差”嵌入画面之中。
从视觉上看,残疾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是有“缺陷”的,即使有较高的拍摄水准,我们也很难拍到有较高审美价值的画面,这就要求我们的DV爱好者和创作人员,善待现实生活中的残疾人群体,细致构思每一个画面,认真拍摄每一个镜头,尽量纪录他们向往生活中的美,表现他们精神世界的高尚一面,让中国的残疾人更加阳光、时尚。
在这里笔者建议DV爱好者们是不是应该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民间语境不是“底层”语境,不能够把拍摄和报道“底层人物”作为民间语境的完全载体;
(2)“底层”语境不是“缺失”语境,不要把残疾人以及“老少边穷”作为创作题材的主体;
(3)“缺失”语境的题材不见得都是“悲剧性”的,阳光、时尚、向上是我们这个时代创作的主流;
(4)对“底层”语境或者“缺失”语境的题材,不要创作或者纪录成“展示”性的节目,要挖掘他们在抗争中的“不屈”,和向往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