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吧 关注:16,371贴子:306,764

【书籍】《印象·中国历史(元朝卷):重建大一统》2021 -5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相关信息看下面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6-15 04:43回复
    基本信息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5-06-15 04:45
    回复
      2025-09-19 19:30:3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本书卷首语:从华夏一统到华夷大一统
      两千多年来,我们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曾经历一场包括基本疆域、族群成分、文化基因及政策机制等内容的巨变——从华夏一统逐渐走向华夷大一统。而元王朝就是正式迈入华夷大一统的关键历史时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并吞六国,结束了夏、商特别是周代“诸侯有其国,君其民,制其治,盖与天子迭为进退”的松散政体,创立了以皇帝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废罢诸侯封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设置丞相、六卿、郡守县令等官职,直接治理编户。又颁《秦律》行于全国,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和直道。还北击匈奴,修筑长城,从而使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汉承秦制,继续实行编户授田和军功爵奖励耕战。汉武帝又不断完善郡县制及刺史监察,推行官铸五铢钱及盐铁榷卖,尊崇儒术,经略闽越和南越,拓土西南夷,对匈奴兼用攻略与和亲,凿通西域,设立都护府,使天山南北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连成一体。清雍正帝言“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基本不差。此处的“中国”,严格地说是两千年前以汉人农耕区域为主的“华夏”的代名词。华夏郡县制大一统,正是由秦汉所奠定和基本完成的。
      而后,隋唐结束了近三百年的南北分裂,相继藉均田制、府兵制和租庸调制等重新实现政治上的华夏一统,还创立科举制,开凿大运河,设置安西四镇等,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华夏一统。此时期在塞外少数民族区域业已较多设置羁縻州和羁縻都督,还出现李世民“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等开明思想及“天可汗”称谓,华夷一统的尝试或见端倪。然而,随着唐末契丹南下和燕云十六州丧失,北宋王朝自雍熙战争后不得不放弃“华夷一统”的政治话语,后退到“华夏一统”的汉民族国家及“汉唐旧疆”等框架范畴。
      13世纪,蒙古贵族南下入主中原和忽必烈肇建元朝,“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这就结束了近四百年的南北分裂对峙,奠定了长城内外大一统的疆域基石。“混一华夷,至此为盛”。元王朝首次以少数民族统一中国,将塞外草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纳入统一版图,且在吐蕃、云南、岭北、辽阳等边疆地区放弃羁縻制,一概实行行省及宣政院等直接治理,完成政治上的华夷大一统。以忽必烈为代表的蒙古贵族,在汉族士大夫精英的辅佐下,转而“奄四海以宅尊”,重视汉地,实行汉法,迁都开平和燕京,颁正朔,劝课农桑,兴办儒学,罢世侯,置牧守,重建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等官僚机构。特别是将都城自和林迁至上都和大都,元朝的政治文化中心及经济中心显著南移,更便于“南控江淮,北连朔漠”[口,统辖塞外和中土两大区域。同时,选择性吸收汉地先进文明,不更改其语言及文化习俗。无论中央、地方官制,军事制度,投下分封,都城宫室,户计户役及“视朝”等,都是蒙汉杂糅,很大程度上蒙古旧俗占据内核,汉法因素多为外围,可谓蒙汉杂糅治天下。
      忽必烈在建立元朝统一全国过程中,自北而南,陆续设立了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湖广、江西、江浙、河南、辽阳、岭北、征东十一行省。行省具有两重性质,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行省分寄为朝廷集权服务,朝廷集权始终主宰着行省分寄。元行省制创建的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的新模式,不仅对明清及近代影响至深且重,而且又是华夷大一统赖以支撑的基本行政区划和机构。唐宋等王朝治理边疆,实行羁縻政策。少数民族所在塞外边地的羁縻州及都督府只是名义上的府州区划,一般不呈报户籍,不承担贡赋。元行省制下因俗设“土官”,通过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等机构,实行强制性的检括户籍,设立驿站,比较固定地缴税和贡献,强制征调土官土军等。正如忽必烈对播州宣抚司的诏谕:“阅实户数,乃有司当知之事,诸郡皆然,非独尔播。”阅户缴税和设驿站,似乎成了归附元朝廷的基本尺迫于元廷的强硬政策,土官们或早或晚“括户口租税籍以进”蒙古统治者是将汉地和其他少数民族居住地一概当作被征服地区,而与中原王朝将边疆视作蛮夷之地的传统观念迥然不同。在他们看来,少数民族并非汉人心目中的蛮夷,而是和汉地一样,无一例外都是被征服的对象。因此,括户缴税等应当一视同仁,这是非常重要的理念转变。他们不去理会唐宋羁縻政策,而是出于治理被征服地区的习惯,独辟行省制军、政、财等较直接管辖的模式。吐蕃地区比较特殊而略有变通。基于忽必烈和萨迦派帝师八思巴结成的施主与福田的特殊关系,元代首次在吐蕃实行“政教合一”和宣政院统辖的制度,但阅户缴税的原则依然如故。因萨迦派尚未行“活佛转世”,“政教合一”和宣政院统辖比后世对吐蕃的控制似乎更直接些。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5-06-15 04:57
      回复
        行省制和直接治理边疆政策,对于13世纪华夷大一统局面的奠定及发展具有战略意义。云南、吐蕃等均首次进入中国版图,中央权力凭借行省深入到西南、西北、漠北、东北等边疆地区,开始对塞外和中土同时实施有效而较直接的统治。
        辽阔的版图疆域,史无前例的华夷大一统环境,诱发了空前规模的人口迁徙和族群融汇。“泊于世祖皇帝,四海为家,声教渐被,无此疆彼界。朔南名利之相往来,适千里者如在户庭,之万里者如出邻家””。平定南宋后的南北统一,带来了大规模的南北向人口迁徙。“南人求名赴北都,北人徇利多南趋”。随着中西之间陆路交通的通畅,西域和中亚地区生活的多个民族,如波斯人、阿拉伯人、突厥人乃至阿速人、斡罗思人的军士、工匠等跟随蒙古大军东来,这又是蒙、元时代东西向的大规模人口迁徙。入居内地的各少数民族人员,大多和汉人、南人相邻杂居。“今日黄粱炊灶畔,戎夷胡越共为邻”“不出户而八蛮九夷”等情形,司空见惯。族群间的隔膜界限随之较多淡化,民族或族群之间的融合也在悄然进行。元中叶后,越来越多的江南士人言必称“我元”,津津乐道于“南北一家”,且对幅员疆域大一统充满自豪感。汉人和南人间因近三百年南北政权对峙而造成的地域文化畛域逐渐被拆除。大批女真人、契丹人、唐兀人及定居内地的高丽人等率先较快融入汉人,扩充了汉人成分与总量。“海内混一”鼓舞下的汉民族恋土意识与蒙古、色目游牧、行商等习俗相互影响,潜移默化。传统的“天下”概念与游牧帝国体制交汇而成的“华夷一体”“一元独尊”等,越来越深入人心。那些入居中土的少数民族,特别是西域各族人员,“仕于中朝,学于南夏,乐江湖而忘乡国者众矣”。除宗教信仰外,来华的回回及西域人的语言和姓氏亦部分或全部华化。大约在元朝后期,“回回教”普遍传播,“回回之人遍天下”,以伊斯兰教信仰为纽带且采取大分散和小聚居的回回民族共同体基本雏形。此外,在河湟地区,蒙古和色目人借助政治优势,与原住民广泛交融,而后逐渐形成土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等新的民族共同体。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5-06-15 04:58
        回复
          元中叶以后,天下承平日久,部分因军功或仕宦而入居内地的蒙古和色目人,被博大精深的汉文化所吸引,特别注重家族子弟的汉文化教育。他们中的一些人因儒化程度较深,逐渐步入士人集团。这些少数民族士人并非孤立于数量庞大的汉族士人群体之外,而是以师生、同年、同僚、文友、姻戚等为关系纽带,在同一时空下,与汉族士人群体频繁互动,逐渐形成了一个超越族群的“多族士人圈”。多族士人圈的形成,是元朝族群间文化互动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现象。以多族士人圈为先导,元代多元文化体系内的交流影响,并非局限子汉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单向输出,而是蒙、汉、色目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涵化”。在部分蒙古人和西域人陆续汉化的同时,也有部分汉人不同程度地接受了蒙古文化。部分蒙古人和色目人汉化,部分汉人不同程度地接受蒙古文化,同时并存、相互激荡,实际上也构成了元代多民族文化之间的涵化和互动的特色。诚然,由于汉人数量多,分布地域广,汉文化较为成熟和先进,其社会影响度相对较大。
          八思巴字的创制和使用,也是元代华夷大一统的文化举措之一。元朝直辖疆域内语言文字的使用呈现多样化,通常在不同族群中使用蒙古语、汉语、藏语、畏兀儿语、西夏语和波斯语等。至元六年(1269年),元世祖命帝师八思巴创制一套新的蒙古字,后简称八思巴字,用以“译写一切文字”“凡有玺书颁降者,并用蒙古新字,仍各以其国字副之”。忽必烈的宏大构想首先是用藏文字母来拼写蒙古语,创制一种新蒙古文,以替代成吉思汗令塔塔统河原造的畏兀儿体蒙古文。其次,用来译写和统一元帝国统治区域内的旧蒙古文、汉文、波斯文等所有文字,以实现崭新的“书同文”或“一代同文”。八思巴字的面世,确实为元朝华夷大一统国家内部的语言交流提供了便利。许多儒学代表人物对八思巴字竞相推崇,评价很高。程钜夫说八思巴字与《周易》卦画相表里,“变动周流,天造神化”,还强调“制蒙古字,与正朔同被”,即文字统一与政治统一的同步。吴澄则从语言文字类别特征的层面,对比八思巴字与汉字的优劣长短。他认为汉字“主于形”,而八思巴字“主于声”。汉字数目繁多,但“字虽繁而声不备”。八思巴字“字不盈千,而唇齿舌牙喉所出之音无不该”。进而赞扬八思巴字是“国音之舟车”“无无字之音,无不可书之言”“欲达一方之音于日月所照之地”“以开皇朝一代同文之治者也”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5-06-15 04:59
          回复
            尽管八思巴字只是在元朝的官方文书中大量使用,元朝灭亡后,连蒙古人都不再使用,但忽必烈推广八思巴字,当为中国文字史上一次创造性的改革方案。其立足“混一区宇”的蒙、汉、藏、波斯等多语种的“译写一切文字”,比起秦小篆“书同文”仅针对华夏单语种的“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又堪称华夷大一统秩序下“一代同文”的积极尝试。
            在13—14世纪国内华夷大一统的基础上,连接亚欧非的海上、陆路“丝绸之路”全面拓通,实现了西北与东南两大商贸出口的开放格局。“皇元混一声教,无远弗届,区宇之广,旷古所未闻。海外岛夷无虑数千国,莫不执玉贡琛,以修民职;梯山航海,以通互市。中国之往复商贩于殊庭异域之中者,如东西州焉”。在这种欧亚海陆交通畅达的背景下,东、西方经贸往来和多种文明广泛交流臻于鼎盛,元代文化也相应呈现从多源归一到多元竟胜的鲜明时代特色,具有华夷相生共存、各绽姿彩的独特魅力。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5-06-15 05:00
            回复
              历史进程有时好像做游戏,本欲走进一间房子,结果却意外走进另一间。蒙古征服虽不乏血与火的杀掠破坏,但在13世纪的中国反倒阴差阳错地顺应历史潮流,造就了华夷大一统。与秦汉隋唐的“华夏一统”比较,元代所奠定的华夷大一统具有如下四个特点:
              第一,疆域空前扩大,不仅囊括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在内的中土汉地,还涵盖云南、吐蕃、新疆、漠北、东北等塞外地区。
              第二,在上述广阔区域内一概实施行省制等有效而较直接的统治。
              第三,名副其实地包容蒙、汉、色目等华夷多民族或多族群,上述多个民族之间、族群之间的杂居与互动涵化影响乃至交融更为频繁,且具有较为强烈一致的国家认同感。首次初步汇聚成为以蒙、汉、色目为代表的华夷政治文化共同体。
              第四,主导者由汉族演进为蒙古族,且首次以内蒙外汉或蒙汉杂糅模式君临天下,还由此拉开了中国历史上汉族和蒙古、满族轮流充当华夷大一统主导者的序幕。
              清雍正帝“夫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之言并不十分准确。严格地说,应该是华夏之一统始于秦,包括中土和塞外的华夷之大一统始于元而盛于清,更盛于辛亥革命“五族共和”,乃至新中国诞生后的现代中华多民族统一国家。元代的华夷大一统虽存在某些局限或不足,但筚路蓝缕,功不可没,毕竟为清代“外满内汉”的华夷大一统开辟了路径,提供了样板和经验。
              元朝首次实现的华夷大一统,有力地促进了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发展进程,既显现元王朝的独特风采,也是对中国历史作出的巨大贡献。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5-06-15 05:01
              回复
                本书目录:
                卷首语:从华夏一统到华夷大一统/1
                第一章 列圣相承缵丕绩 / 11
                太祖雄姿自圣神 /12
                1.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12
                2.开国肇基 规摹闳远 / 18
                3.南攻金夏 西征异域/ 22
                “治平”合罕窝阔台 /27
                1. 缵绪立制 治平有术 / 28
                2.师武臣力 拓土有功 / 32
                3. 贵由汗的短暂施政 / 35
                “刚明雄毅”蒙哥汗/38
                1. 汗位的争夺和帝系的移转 / 38
                2.强化汗权 铁腕驭下 / 40
                3.整肃汉地 钩考钱谷 /43
                4. 征伐波斯和南部中国 / 46
                四 忽必烈开平定鼎 / 56
                1.开平称汗/56
                2. 与阿里不哥的汗位之争/58
                五 从成宗“守成”到武宗“宽滥”/60
                1.成宗的“守成”之治/60
                2.武宗朝政的宽滥 / 64
                元中后期的“崇文右儒”/ 68
                1.仁宗再行“汉法”与延祐复科/68
                2.英宗“新政”/72
                3. 泰定帝继统/75
                4.文宗“文治”与奎章阁之设/76
                顺帝北遁与帝国中原统治的终结 /82
                1.伯颜擅权 / 82
                2.脱脱“更化”/ 84
                3.开河变钞祸根源/86
                第二章 南北一家今又见 / 91
                渡江平宋 混一南北 /92
                1.穷海累臣有帛书 / 92
                2. 见说襄樊投拜了 / 94
                3.江南若破,百雁来过/97
                4. 三宫衔壁 南北一家/ 102
                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111
                1. 江南农商秩序的稳定和经济持续繁荣/ 111
                2. 大运河的凿通与南北贸易 / 116
                3. 南粮海运与妈祖崇拜/ 121
                4. 士人的南北交游 / 128
                5.站赤通天下/ 136
                “胡天汉地”三都会 142
                1. 草原帝国中心哈剌和林 / 142
                2.“汗八里”大都/146
                3.“天堂之城”杭州/ 155
                第三章 杂糅蒙汉治天下 / 161
                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也 162
                1. 创建“大元”颁正朔/162
                2. 劝农十道先齐鲁 / 165
                3. 兴办儒学和书院 / 169
                4.罢世侯 置牧守 / 171
                5. 重建省院台等官僚机构 / 174
                “祖宗法度”的留存 /178
                1. 尽是君王宿卫兵 / 178
                2. 投下分封与宗王出镇/ 185
                3. 朝会赐赉和岁赐 / 189
                4. 诸色户计当差与君臣关系主奴化 / 196
                制行省以莅外服 /201
                1. 替天子分镇藩服/201
                2. 中央与地方间财赋中转站/206
                3. 集权与分寄的枢纽 / 209
                四 銮和法驾时巡幸 /213
                1. 两都巡幸/213
                2. 柳林春猎和上都秋狝 / 217
                3. 沉沉宫宴醉流霞/221
                塞外、中土的政权统一与边疆治理238
                1.平定宗王叛乱 稳固北部边地 / 240
                2.帝师与宣政院统辖吐蕃/ 247
                3.赛典赤父子抚治云南/253
                民族交融及多族士人圈的形成 257
                1. 人口大迁徙与民族杂居 / 257
                2.多族士人圈的形成/ 265
                蒙古、色目人的汉化/271
                1.色目人的汉化/ 271
                2. 蒙古人的汉化 / 277
                四 华夷正统观演进与蒙古文化对汉人的影响 / 280
                1.华夷正统观的演进 / 280
                2. 蒙古文化对汉人的影响 / 286
                第五章 万国梯航远近柔 / 293
                海外招抚、用兵与交往/ 294
                1. 政治联姻下的元朝与高丽/ 295
                2. 两征日本的失败和中日民间往来 / 297
                3.占城和安南/ 301
                5.南海及印4. 缅国、暹国和罗斛 / 306度洋诸国 / 307
                琛贡梯航万国通 /312
                1.海外贸易港口与进出口商品 / 312
                2.整顿和繁荣市舶贸易 / 319
                3.周达观、汪大渊的海外之旅/325
                13-14世纪来华的西方传教士和旅行家 /328
                1.柏朗嘉宾、鲁布鲁克、海屯等人的蒙古之行 / 329
                2.马可·波罗和他的《寰宇记》/332
                3.鄂多立克和伊本·白图泰等人的元朝之旅/ 337
                四 中外物质文化技术交流/342
                1. 宫衣新尚高丽样/ 342
                2. 织物尚金“纳失失”/355
                3. 烧酒“阿刺吉”/ 365
                第六章 多元文化绽异彩 / 375
                三教九流,莫不崇奉/376
                1. 龙虎山中有道家 / 377
                2. 释氏掀天官府 / 382
                3. 伊斯兰教的蔓延 / 387
                4. 基督教的东传/390
                百年礼乐付儒官 /395
                1. 理学北传和官学化 / 395
                2.儒学、儒士的境遇 / 401
                传奇乐府时新令/406
                1. 元杂剧的繁盛/ 406
                2. 杂剧南移和南戏的勃兴 / 413
                四 《蒙古秘史》与八思巴字 / 416
                1. 源于“脱卜赤颜”的《蒙古秘史》/ 416
                2. 蒙古国字——八思巴字/418
                五 领先世界的天文“双子星”/ 423
                1.“巧思绝人”郭守敬/ 423
                2.“回回为星学者”札马鲁丁 / 430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5-06-15 05:04
                收起回复
                  2025-09-19 19:24:3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本书后记:
                  2019年底,接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编辑室李卿主任的电话,邀请我们来撰写《印象·中国历史·元朝卷》,并希望在2020年底前交稿。
                  接下这个重任后,我们便开始着手搜集史料,共同撰写书稿提纲。至2020年6月,初稿大体成形,之后便开始深度修改。在写作和修改过程中,随着史料阅读的大量增加,思路和眼界也在不断开阔,因此原提纲中部分章节的调整变动和增补删减一直在持续进行。12月中旬,书稿如期交给出版社,这中间正好是一年的时间。
                  元朝留给我们的突出印象就是它的“疆理无外之大”“尽日之所出与日之所没”,大大超越了秦、汉、隋、唐等统一王朝。境内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甚至不同宗教的人们彼此杂居共处,风月同天,文化习俗交融汇聚,且具有较强烈的国家认同意识。所以,元朝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建树,就是将秦以来的华夏一统再造为华夷大一统。
                  本书围绕“华夷大一统”这一主题,重点讲述蒙元统治者开疆拓土,完成统一;杂糅蒙汉,治国理政;南北一家,民族交融;丝绸之路,中外交流;文化多元,科技领先等内容。元朝的独特魅力,尽在其中,相信读者诸君自能领略一二。
                  最后,衷心感谢学界已取得的各项研究成果为拙稿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营养。衷心感谢人民教育出版社李卿主任和编辑李倩等诸位老师为本书出版付出的心血和汗水!
                  李治安 杨印民
                  2021年2月3日立春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5-06-15 05:05
                  回复
                    作者简介:
                    李治安,南开大学讲席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哲学社科基金评审历史组成员。曾任南开大学图书馆馆长、历史学院院长、教育部历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元史研究会会长等。长期从事元代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研究。代表性著作有《元代分封制度研究》《元代行省制度》《元代政治制度研究》《元史暨中古史论稿》等
                    杨印民,中国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元史和文献学,出版著作有《帝国尚饮:元代酒业与社会》《宋江阴志辑佚》等,在《中国经济史研究》《文献》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5-06-15 05:06
                    回复
                      书评:算是国内比较优秀的元史普及读物吧,文笔,史识都可以,书中观点大多脱胎于《忽必烈传》《帝国尚饮》《元史十六讲》。听作者本人说这书发的时候正赶上毒教材事件,人教社忙于给毒教材事件灭火,无暇顾及这套书的宣发。挺可惜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5-06-15 05:07
                      回复
                        根据作者本人讲,这套书知名度低原因在于毒教材事件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5-06-15 05:12
                        回复
                          电子版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5-06-15 05:12
                          收起回复
                            印象·中国历史丛书系列其他卷册相关信息可参见https://mp.weixin.qq.com/s/Tdi6LtVG_fL2Lp5rONeElw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5-06-15 05:16
                            回复
                              2025-09-19 19:18:3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5-06-15 08: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