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的《音学五书·唐韵正》对汉字的古音做过一些音值推测,比方说,中古麻韵一部分字的上古音,他说:
-
瓜,古音孤。家,古音姑。夸,古音枯。
-
鸦,古音乌。牙,古音吾。遐,古音胡。
-
寡,古音古。雅,古音伍。者,古音渚。
-
下,古音户。马,古音莫补反。
-
他认为中古麻韵这批字韵母主元音不念а,念u。这个主张太可疑了,照着他的学说推想,咱们中国人的老祖宗,周朝的后稷生下来被弃之隘巷,“后稷呱矣”,不会呱[lbk]kuа[rbk]呱[lbk]kuа[rbk]地哭,光会[lbk]ku[rbk][lbk]ku[rbk]地叫,这说得过去吗?
-
清儒研究古音所用的材料和方法,给他们的工作带来空前的辉煌,也给他们造成了难以逾越的局限。要探索古音音值,应当寻找新材料跟新方法。
-
十八、十九世纪欧洲产生、发展出历史比较语言学。英国学者W·琼斯发现,欧洲的拉丁语、希腊语跟亚洲的梵语之间语音上有系统的对应关系,这种系统的对应关系不属于偶然因素,只能有一种解释:它们共同来自已经消失的某种语言。后来的一些学者陆续在更多的语言当中发现了类似的对应现象。历史比较语言学家利用多种语言之间的系统的语音对应关系,推测原始母语的语音形式,为研究古代语音打通了一条新路。
-
瑞典汉学家高本汉曾经来到中国调查汉语方言,用历史比较法研究汉语古音的音值。他1914年到1925年写成了《中国音韵学研究》,把《切韵》系统的语音设定为中古汉语母语音,假设汉语现代方言差不多全是从《切韵》音系演变出来的。他根据《切韵》音系框架,用三十三种方言语音资料拟测中古汉语母语的读音,第一个描写了中古汉语的音值。他让音韵学除了做分类研究,又有了一个拟测音值的方法。他的研究在中国音韵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中国学者就翻译介绍他的研究成果。比如,林语堂翻译了高本汉的论文《答马斯贝啰论切韵之音》并写了《珂罗崛伦考订切韵韵母隋读表》;赵元任、罗常培、李方桂经过五年的努力,1935年翻译完了《中国音韵学研究》,1940年初次出版。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后的中国音韵学著作,不论是重申高本汉意见的,还是改正他的意见的,都脱离不开他的影响。
-
中国音韵学的一部分研究者开始了探索汉语古音音值之旅,这个潮流就是产生梵汉对音探索的历史背景。
-
(略)
-
在中国第一个取得梵汉对音实际成绩的学者是汪荣宝。他写了《歌戈鱼虞模古读考》,发表在北京大学《国学季刊》1923年第2期。他的结论是:“唐宋以上,凡歌戈韵之字皆读a音,不读o音;魏晋以上,凡鱼虞模之字亦皆读a音,不读u音或ü音也。”证明唐宋以上歌戈韵字都读a音,一共有六十六个梵汉对音例证,比方说:
-
梵音词义对音汉字
agada灭毒之药阿伽陀
anuttara无上阿耨多罗
pāramita到彼岸波罗蜜多
gandhāra北印度国名健驮罗
bodhisattva成佛前最后位阶菩提萨埵
brahman最高种姓婆罗门
rakasa恶魔罗刹
stūpa塔窣堵波
-
六十六个汉字译音词里头,属于歌戈韵的译音字有二十一个,是阿迦柯伽多埵陀驮那波簸婆媻魔摩磨罗逻娑莎诃。他说:“今惟阿迦伽那四字有读a音者,余皆读o;而古概用以谐a。”证明魏晋以上凡鱼虞模韵字也读a音而不读u音,他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的。正面论述是,梵词里头的a音,魏晋以上多用鱼虞模韵字对音,宋齐以后改用歌戈韵字对译。比如:
-
梵音魏晋以上对音宋齐以后对音
buddha浮图佛陀
caala旃荼罗旃陀罗
upāsaka伊蒲塞优婆塞
piola宾头卢宾度罗
-
魏晋以上用鱼虞模韵的图荼蒲卢对a音。反面论述是,梵词里头的u音,汉魏六朝不用鱼虞模韵字而用尤侯韵字对音,后来唐朝才改用鱼虞模韵字对音,比如:
-
梵音汉魏六朝唐朝
kuru鸠楼拘卢
tuita兜率陀覩史多
stupa数斗波窣堵波
sindu辛头信度
sumeru须弥娄苏迷卢
śudra首陀罗戍陀罗
-
梵文里头的u音,汉魏六朝用中古尤侯韵字鸠楼兜斗头娄首等对音,须字虽说《切韵》音在虞韵,上古应当在侯部;这些梵词里头的u音,到唐朝改成鱼虞模韵的拘卢覩度苏卢戍等。
-
顾炎武主张古音“家”读如“姑”、“瓜”读如“孤”,江永、段玉裁以下诸君子附和,清朝三百年来,此说就象金科玉律。汪荣宝说:“读姑如家,读孤如瓜……与亭林诸人所想象者正相反也。”
-
汪荣宝的文章立时引起中国音韵学界的一场大辩论。对他的考证,赞成者有钱玄同、林语堂、李思纯、唐钺,反对者有章太炎、徐震。
-
瓜,古音孤。家,古音姑。夸,古音枯。
-
鸦,古音乌。牙,古音吾。遐,古音胡。
-
寡,古音古。雅,古音伍。者,古音渚。
-
下,古音户。马,古音莫补反。
-
他认为中古麻韵这批字韵母主元音不念а,念u。这个主张太可疑了,照着他的学说推想,咱们中国人的老祖宗,周朝的后稷生下来被弃之隘巷,“后稷呱矣”,不会呱[lbk]kuа[rbk]呱[lbk]kuа[rbk]地哭,光会[lbk]ku[rbk][lbk]ku[rbk]地叫,这说得过去吗?
-
清儒研究古音所用的材料和方法,给他们的工作带来空前的辉煌,也给他们造成了难以逾越的局限。要探索古音音值,应当寻找新材料跟新方法。
-
十八、十九世纪欧洲产生、发展出历史比较语言学。英国学者W·琼斯发现,欧洲的拉丁语、希腊语跟亚洲的梵语之间语音上有系统的对应关系,这种系统的对应关系不属于偶然因素,只能有一种解释:它们共同来自已经消失的某种语言。后来的一些学者陆续在更多的语言当中发现了类似的对应现象。历史比较语言学家利用多种语言之间的系统的语音对应关系,推测原始母语的语音形式,为研究古代语音打通了一条新路。
-
瑞典汉学家高本汉曾经来到中国调查汉语方言,用历史比较法研究汉语古音的音值。他1914年到1925年写成了《中国音韵学研究》,把《切韵》系统的语音设定为中古汉语母语音,假设汉语现代方言差不多全是从《切韵》音系演变出来的。他根据《切韵》音系框架,用三十三种方言语音资料拟测中古汉语母语的读音,第一个描写了中古汉语的音值。他让音韵学除了做分类研究,又有了一个拟测音值的方法。他的研究在中国音韵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中国学者就翻译介绍他的研究成果。比如,林语堂翻译了高本汉的论文《答马斯贝啰论切韵之音》并写了《珂罗崛伦考订切韵韵母隋读表》;赵元任、罗常培、李方桂经过五年的努力,1935年翻译完了《中国音韵学研究》,1940年初次出版。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后的中国音韵学著作,不论是重申高本汉意见的,还是改正他的意见的,都脱离不开他的影响。
-
中国音韵学的一部分研究者开始了探索汉语古音音值之旅,这个潮流就是产生梵汉对音探索的历史背景。
-
(略)
-
在中国第一个取得梵汉对音实际成绩的学者是汪荣宝。他写了《歌戈鱼虞模古读考》,发表在北京大学《国学季刊》1923年第2期。他的结论是:“唐宋以上,凡歌戈韵之字皆读a音,不读o音;魏晋以上,凡鱼虞模之字亦皆读a音,不读u音或ü音也。”证明唐宋以上歌戈韵字都读a音,一共有六十六个梵汉对音例证,比方说:
-
梵音词义对音汉字
agada灭毒之药阿伽陀
anuttara无上阿耨多罗
pāramita到彼岸波罗蜜多
gandhāra北印度国名健驮罗
bodhisattva成佛前最后位阶菩提萨埵
brahman最高种姓婆罗门
rakasa恶魔罗刹
stūpa塔窣堵波
-
六十六个汉字译音词里头,属于歌戈韵的译音字有二十一个,是阿迦柯伽多埵陀驮那波簸婆媻魔摩磨罗逻娑莎诃。他说:“今惟阿迦伽那四字有读a音者,余皆读o;而古概用以谐a。”证明魏晋以上凡鱼虞模韵字也读a音而不读u音,他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的。正面论述是,梵词里头的a音,魏晋以上多用鱼虞模韵字对音,宋齐以后改用歌戈韵字对译。比如:
-
梵音魏晋以上对音宋齐以后对音
buddha浮图佛陀
caala旃荼罗旃陀罗
upāsaka伊蒲塞优婆塞
piola宾头卢宾度罗
-
魏晋以上用鱼虞模韵的图荼蒲卢对a音。反面论述是,梵词里头的u音,汉魏六朝不用鱼虞模韵字而用尤侯韵字对音,后来唐朝才改用鱼虞模韵字对音,比如:
-
梵音汉魏六朝唐朝
kuru鸠楼拘卢
tuita兜率陀覩史多
stupa数斗波窣堵波
sindu辛头信度
sumeru须弥娄苏迷卢
śudra首陀罗戍陀罗
-
梵文里头的u音,汉魏六朝用中古尤侯韵字鸠楼兜斗头娄首等对音,须字虽说《切韵》音在虞韵,上古应当在侯部;这些梵词里头的u音,到唐朝改成鱼虞模韵的拘卢覩度苏卢戍等。
-
顾炎武主张古音“家”读如“姑”、“瓜”读如“孤”,江永、段玉裁以下诸君子附和,清朝三百年来,此说就象金科玉律。汪荣宝说:“读姑如家,读孤如瓜……与亭林诸人所想象者正相反也。”
-
汪荣宝的文章立时引起中国音韵学界的一场大辩论。对他的考证,赞成者有钱玄同、林语堂、李思纯、唐钺,反对者有章太炎、徐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