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成立于1958年11月1日,是新中国创建的第二所石油高等院校,原名四川石油学院,1970年更名为西南石油学院, 2005年12月22日,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西南石油大学。
先后隶属于石油工业部、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2000年根据国务院文件精神,划转到四川省,成为中央与四川省共建、以四川省管理为主的高校。
经过近50年的建设发展,目前学校已成为一所以石油和天然气及其配套学科为特色和优势,社会通用专业设置广泛,以工为主,理、工、管、经、文、法、教协调发展的省属多科性重点大学。是全国较早拥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现任党委书记为朱世宏教授,校长为杜志敏教授。
学校现有教职工2140人,其中专任教师1066人。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161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495人。教师队伍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教育专家24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3人,带头人后备人选11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人,国家级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6人,省部级优秀教师、师德标兵5人,省部级中青年骨干教师47人(次),霍英东青年教师奖获得者4人(次),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奖获得者12人,博士研究生导师54人,有4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人担任国务院、四川省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学位委员会委员或学科评议组成员,30人担任全国或省级学会理事以上职务。
学校设有17个教学院系(部),开设43个本科专业。现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具有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博士学位授权点1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49个。有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1个,其中有联合国援建的“中国石油天然气油井完井技术中心”,加拿大政府援建的“中国-加拿大天然气勘探开发技术培训中心”和教育部“石油天然气装备重点实验室”。
学校现有21个教学实验室,下设90个分室。现有各种教学科研仪器设备23459台(套),总价值2.32亿元;图书文献180.2万册。
学校一贯重视科研工作,始终坚持把科研与学科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已经在地质、石油、机械、化工、计算机、工业自动化、经济、管理、应用物理、应用数学、应用化学、社会科学等学科形成了80多个稳定的研究方向。2001年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643项,其中纵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863、国家科技攻关、教育部重点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基金等)879项,横向协作项目1764项;科研到款经费45880万元;获奖45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省部级43项;出版著作66部,发表论文3424篇,被国际三大文献检索系统收录论文756篇;申请专利179项,授权专利131项。
学校充分重视教学改革。“九五”以来,教改立项259项,其中国家级8项、省部级77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47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12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17项。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活动,与美、俄、英、德、日、法、加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或科研机构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有40多位国内外著名专家兼任学校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
学校多年来以不断提高育人质量和办学效益为核心,以富有特色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根本保证,以不断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为动力,各项工作蒸蒸日上。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四川省高校党的建设及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四川省文明单位等。学校主要业务处室(如学生处、教务处、科研处、研究生院等)均为全国先进单位。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等重大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先后隶属于石油工业部、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2000年根据国务院文件精神,划转到四川省,成为中央与四川省共建、以四川省管理为主的高校。
经过近50年的建设发展,目前学校已成为一所以石油和天然气及其配套学科为特色和优势,社会通用专业设置广泛,以工为主,理、工、管、经、文、法、教协调发展的省属多科性重点大学。是全国较早拥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现任党委书记为朱世宏教授,校长为杜志敏教授。
学校现有教职工2140人,其中专任教师1066人。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161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495人。教师队伍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教育专家24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3人,带头人后备人选11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人,国家级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6人,省部级优秀教师、师德标兵5人,省部级中青年骨干教师47人(次),霍英东青年教师奖获得者4人(次),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奖获得者12人,博士研究生导师54人,有4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人担任国务院、四川省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学位委员会委员或学科评议组成员,30人担任全国或省级学会理事以上职务。
学校设有17个教学院系(部),开设43个本科专业。现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具有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博士学位授权点1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49个。有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1个,其中有联合国援建的“中国石油天然气油井完井技术中心”,加拿大政府援建的“中国-加拿大天然气勘探开发技术培训中心”和教育部“石油天然气装备重点实验室”。
学校现有21个教学实验室,下设90个分室。现有各种教学科研仪器设备23459台(套),总价值2.32亿元;图书文献180.2万册。
学校一贯重视科研工作,始终坚持把科研与学科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已经在地质、石油、机械、化工、计算机、工业自动化、经济、管理、应用物理、应用数学、应用化学、社会科学等学科形成了80多个稳定的研究方向。2001年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643项,其中纵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863、国家科技攻关、教育部重点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基金等)879项,横向协作项目1764项;科研到款经费45880万元;获奖45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省部级43项;出版著作66部,发表论文3424篇,被国际三大文献检索系统收录论文756篇;申请专利179项,授权专利131项。
学校充分重视教学改革。“九五”以来,教改立项259项,其中国家级8项、省部级77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47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12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17项。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活动,与美、俄、英、德、日、法、加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或科研机构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有40多位国内外著名专家兼任学校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
学校多年来以不断提高育人质量和办学效益为核心,以富有特色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根本保证,以不断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为动力,各项工作蒸蒸日上。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四川省高校党的建设及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四川省文明单位等。学校主要业务处室(如学生处、教务处、科研处、研究生院等)均为全国先进单位。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等重大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