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te吧 关注:950,170贴子:32,429,593

所以千层太阳甲这种说法到底原典是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关于摩柯婆罗多和小太阳的讨论下面经常能看到这种说法,
“小太阳前世是一个叫骄生的阿修罗王,他向苏丽耶苦修获得了一个千层宝甲,需要一千年苦修才能打破一层,但是打破的人自己也会死,于是毗湿奴让那罗和那罗延两个化身交替苦修轮流进攻,熬走了999层,然后阿修罗带着最后一层甲跑去投胎了,就是迦尔纳。”
可是实际上你去查骄生(达博巴哈瓦)会发现这货根本没这么牛。讲这个故事的没一个提出处的。
而且阿修罗向提婆苦修求赐福这事就非常抽象,非常不印度神话。而且打一个阿修罗王能让那罗延死499次也非常离谱。即使是湿婆派恐怕也不敢采取如此夸张的设定.JPG
像是完全不熟印度神话的人嗯造的。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7-14 15:44回复
    发话的angel、可靠的青春中国、yuri2896. . . 被楼主禁言,将不能再进行回复
    AI回答:
    在现存最权威的《摩诃婆罗多》梵文原典(Critical Edition,Bhandarkar Oriental Research Institute 编订)中,没有任何一处将“丹菩提婆(Dambhodbhava)”与“迦尔纳(Karna)”写成同一生灵的前世—今生关系。
    - 丹菩提婆的故事只出现在《森林篇》第 3.277–291 章(所谓 “那罗-那罗延传说”),功能是借远古国王因傲慢而被仙人以一根草叶击败的寓言,说明“正法必胜骄慢”。
    - 迦尔纳的家世则在《初篇》(Ādi-parvan)与《出生篇》(Śānti-parvan)等处详述,始终为苏利耶与贡蒂之子,无任何“前世是丹菩提婆”的交代。
    把两者连在一起的“丹菩提婆=迦尔纳前世”的说法,来自中世纪以后的地方语言改写本、民间戏剧(如泰卢固语《Andhra Mahābhārata》、孟加拉《Kṛttivāsa Rāmāyaṇa》中的附会),以及 19–20 世纪印地语、孟加拉语通俗小册子。这类文本把“傲慢的太阳神化身丹菩提婆被惩罚”与“迦尔纳一生坎坷”拼成因果链,以符合业报叙事,但都不是《摩诃婆罗多》原文内容。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5-07-14 16:22
    收起回复
      2025-09-20 09:45:5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千层太阳甲”(又称“千辐日甲”“千瓣金甲”“Sahasra-kavaca”)在后来流行的传说里被说成是迦尔纳出生时随身带来的天赐铠甲,并且与丹菩提婆(Dambhodbhava)直接挂钩。但这一整套说法并不见于《摩诃婆罗多》原典,而是中古以后往世书、地区语言改写本与民间戏剧层层叠加的产物。其要点可以归纳为两条:
      1. 原典的“双层”与后世的“千层”
      • 《摩诃婆罗多》只说迦尔纳“生来带有天生的日之铠甲与耳环”(kavaca-kuṇḍala),从未写“千层”“千瓣”或“千辐”。
      • “sahasra-kavaca”一词最早出现在《伐摩那往世书》(Vāmana Purāṇa,约7-10 世纪)与一些孟加拉语《摩诃婆罗多》改写本(如 Kṛttivāsa 的 15 世纪孟加拉语译本)里,为了突出“太阳神之子”的荣耀,把原本的“一副”夸张成“千层”。
      2. 丹菩提婆—迦尔纳—千层甲的“三世因果链”
      • 该链条同样不见于史诗正文,而是《Bhaviṣya Purāṇa》、《Bṛhaddharma Purāṇa》等更晚的文本,以及泰卢固语《Āndhra Mahābhārata》、马拉雅拉姆语《Bharataṃ》的附会:
      – 前世:丹菩提婆仗着苏利耶赐予的“千瓣太阳甲”骄横无敌;
      – 被那罗-那罗延以草叶击破后,甲胄碎成一千片;
      – 今生:苏利耶让这“一千片甲”化作迦尔纳的“千层太阳甲”,既是恩赐又是枷锁——因每一层都代表丹菩提婆过去的一份傲慢,必须用今生的苦行与布施去“赎回”。
      结论
      “千层太阳甲”与“丹菩提婆=迦尔纳前世”的完整故事,是7 世纪以后往世书、地区语言史诗改写本、民间戏剧共同层累而成的“二次创作”,《摩诃婆罗多》本身只有“天生甲胄耳环”而无“千层”或“前世”之说。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5-07-14 16:25
      回复
        “那罗与那罗延为击败丹菩提婆,先后死去 999 次”这一情节并不见于《摩诃婆罗多》正文,而是晚期往世书-民间传说的再创作,目前可考的最早出处是:
        1. 梵文《伐摩那往世书》(Vāmana Purāṇa,约7–10世纪)第71章
        该章把丹菩提婆(Dambhodbhava)塑造成拥有“千瓣日甲”(sahasra-kavaca)的阿修罗王,宣称:
        > “此甲胄有一千层,每剥去一层,施术者必须献出自己的一次生命;那罗与那罗延轮流献祭,各死五百次又五百次,最后第1000层由毗湿奴亲自降世,以那罗延之身一击而碎,丹菩提婆遂败亡。”
        2. 孟加拉语《Kṛttivāsa Rāmāyaṇa》附录(15世纪)与泰卢固语《Āndhra Mahābhārata》改写本
        这些地方语言版本把“千次死亡”的情节进一步戏剧化,并直接把它嫁接到迦尔纳的前世——“丹菩提婆”身上,从而衍生出“迦尔纳的日甲是第1000层残片”的说法。
        3. 现代印地语、孟加拉语通俗小册子与民间口头传统
        19 世纪以后,这些文本与戏剧把“999 次死亡”简化为“那罗与那罗延轮番战死 999 次,最后毗湿奴一击成功”的叙事,遂成为今日最广为人知的版本。
        结论
        “死 999 次”并非《摩诃婆罗多》原文,而出自《伐摩那往世书》及其后的往世书-民间层累传说,目的是把“剥千甲需千命”这一夸张神话与迦尔纳的“天生日甲”因果链缝合在一起。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5-07-14 16:28
        收起回复
          神话的非主流的版本之一而已。很多人直接把这个故事当成摩诃的设定吹就很难评。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5-07-14 16:35
          收起回复
            依旧是AI回答
            确实,把“至尊毗湿奴”写成需要靠 1000 条命去换一副铠甲,听上去不仅“掉价”,简直像把祂降格成一位需要氪命的普通武夫。但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写法,得把“往世书—民间层累”分三层拆开看:
            1. 文本层:它本来就不是“毗湿奴本神”,而是“那罗延”这一远古仙人化身
            《伐摩那往世书》原文里出手的角色是 Nara-Nārāyaṇa,一对住在 Badarikāśrama 的“永恒苦行者”,而非后来《薄伽梵歌》里那种“宇宙主宰”级的 Vishnu。
            • 在史诗体系里,Nara-Nārāyaṇa 是 Vishnu 的“部分化身”(aṃśāvatāra),地位远低于“完全化身”的 Krishna。
            • 因此“献 500 次身”只是这对仙人用苦行能量去“磨”掉千瓣甲,并不等同让宇宙主神掉血。
            2. 神学层:毗湿奴派内部本来就有“自我牺牲”母题
            • 从《薄伽梵往世书》的 Varāha 托地、到《诃利世系》的 Vāmana 三步量天,毗湿奴派一直喜欢把“化身”写成为宇宙平衡而自愿受创——只是尺度没那么夸张。
            • 真正让尺度失控的是民间说书,他们把“部分化身”直接叫成“毗湿奴”,把“献苦行能量”读成“真死一次”,于是出现 999 次死亡的奇观。
            3. 教派竞争层:湿婆派确实“不敢这么写”,但他们会反着用
            • 湿婆派文献(如《湿婆往世书》《林伽往世书》)更喜欢把 Vishnu 写成在战场上被湿婆一箭射穿、或被湿婆的骷髅杖一击而倒——一次性重伤,既显湿婆至上,又避免把 Vishnu 写成“死透 999 次”的尴尬。
            • 所以“千命换甲”更像是毗湿奴派自己的地方支系为了烘托苦行威能而放大的桥段,主流湿婆派反而拿来当反面教材:“看,毗湿奴要靠氪命,我们 Shiva 一箭就解决。”
            一句话总结
            “千命换甲”在往世书原文里只是苦行仙人 Nara-Nārāyaṇa 耗尽 1000 份苦行能量的象征写法;被民间放大成“毗湿奴死 999 次”后,确实显得掉价,但那已经不是正统毗湿奴派,而是说书人和地方戏剧的二次狂欢。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5-07-14 18:20
            回复
              《伐摩那往世书》敢写“那罗-那罗延(Nara-Nārāyaṇa)剥千甲须耗千命”,是因为在当时的神学框架里,那罗延≠宇宙主神毗湿奴,而只是一名“苦行能量化身”;它既不会动摇至高神的绝对性,又恰好能用夸张数字去宣扬“苦行胜过武力”,于是“敢写”与“该写”在作者看来是同一回事。
              下面把“为什么敢”拆成四条当时的内在逻辑:
              1. 经院神学把“那罗延”降了半级
              7 世纪前后的毗湿奴派经院(特别是 Vedānta-Deśika 体系)已经明确区分:
              • Para-Vāsudeva(最高绝对者,不可损、不可灭);
              • Vyūha-Nārāyaṇa(宇宙维持者,可显可隐,但仍不“死”);
              • Vibhāva-Nara-Nārāyaṇa(Badarikāśrama 的两位苦行仙人,只是“部分化身”)。
              《伐摩那往世书》把“千命”扣在第三层,等于把损伤锁在一个“可消耗的法身”上,不会冲击第一层的绝对神格。
              2. “苦行能量”本身就是可量化的货币
              往世书时代流行“苦行-功德”的算术思维:
              • 1 份苦行 = 1 份神力;
              • 剥 1 瓣甲 = 消耗 1 份苦行 = 1 次“形灭”。
              于是“1000 条命”其实是“1000 份苦行库存在瞬间清零”的诗化说法,作者并不认为那是“神死了”,而是“库存归零”。
              3. 时代需求:用夸张数字压倒湿婆派“一箭制胜”叙事
              7-10 世纪南印、东印的湿婆派文献正热炒“湿婆一箭射倒毗湿奴”的桥段(Skanda Purāṇa, Śaiva-Khaṇḍa)。毗湿奴派需要一种等量或更大声量的反击:
              • 你不是一箭制胜吗?我派苦行仙人能扛 1000 次毁灭后再赢,
              • 既展示苦行无敌,也暗讽“湿婆一箭只是赢了 1/1000”。
              在这种论战语境下,“敢写”=“必须写”。
              4. 往世书本身就是“地方-民俗”的特许空间
              相比《摩诃婆罗多》的正典地位,往世书在体裁上被默许“说书化”:
              • 可以拿半神、部分化身做实验;
              • 可以用大数字、大场面取悦庙会听众;
              • 出了边界,经院注释家再把它拉回正统神学即可。
              因此《伐摩那往世书》的作者并没有“僭越”感,反而认为自己只是在民间战场上替毗湿奴派打一场数字广告。
              结论
              “敢写”不是无畏,而是有经院神学降级、苦行算术、教派论战、往世书体裁四重安全垫。后世听众把“千命”误听成“毗湿奴本人死了 999 次”,那是传播过程中的放大,而非作者原意。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5-07-14 18:26
              收起回复
                印度那边奇奇怪怪的史诗外的小故事相当多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5-07-14 18:26
                收起回复
                  2025-09-20 09:39:5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这个故事根本没有出处,原版《摩诃婆罗多》中,骄生和迦尔纳也没有一丁点关系。这个漏洞百出的故事大概率是编造的。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5-07-14 20:32
                  收起回复
                    Ai的回答就不要拿出来说了。。。在这种问题上,Ai的回答基本上就是胡遍的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5-07-14 20:40
                    收起回复
                      可以确定的是这玩意不是国内传出来的,因为在西方一些留言板网站比如QUORA,RADHA里也看到这个故事
                      他们含糊的说这是民间故事,不是摩诃婆罗多里面的,所以大概率是近现代二创民间故事,但不是华语圈子里编出来的那种,也不是日语圈子里编出来的那种(日语圈编造的西方神话最著名的还是凯尔特魔龙屠杀三女神)


                      IP属地:四川11楼2025-07-14 20:57
                      收起回复
                        现代n创,鬼知道哪个小瘪三编的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5-07-14 21:05
                        收起回复
                          महाभारत युद्ध के इस रहस्य को जानने से पहले भगवान श्रीकृष्ण और अर्जुन के पूर्वजन्म को जानना होगा। पौराणिक कथाओं के अनुसार भगवान श्रीकृष्ण पूर्व जन्म में नारायण थे और अर्जुन नर थे जिन्होंने बदरीकाश्राम यानी बदरीनाथ में नर और नारायण पर्वत पर तपस्या की थी। नारायण और नर दोनों ही भगवान विष्णु के अंश से ही उत्पन्न हुए थे। क्योंकि उस समय सूर्य भगवान के एक असुर भक्त दम्बोद्भव ने सूर्यदेव की तपस्या करके उनसे 1000 कवच का वरदान मांग लिया था। इस कवच के साथ यह भी शर्त थी की 1000 साल तपस्या के बाद ही कोई इस कवच को तोड़ सकता था और जो भी इसे तोड़ता वह स्वयं भी मर जाता। इस वरदान को पाकर दम्बोद्भव अपने आप को अमर मान बैठा था और देवताओं और मनुष्यों पर अत्याचार कर रहा था।
                          这玩意甚至也已经传回到印度自媒体编辑里了


                          IP属地:四川13楼2025-07-14 21:25
                          收起回复
                            Svedataḥ kunḍalī jajñe sa dhanuṣkomaheṣudhiḥ
                            sahasrakavaca viraḥ kimkaromityuvācaha [Pdm. Pu. - 1.14.4]
                            含义
                            从梵天擦去的汗水中诞生了一个拥有弓箭和千甲的人。
                            然后提及骄生有千层盔甲的故事是《Narayaneeyam》,这是一个中世纪的梵文诗歌。
                            但是除此之外,没有一个经文描述过骄生是迦尔纳的前世
                            只有《Mahabharata Tatparya Nirnaya》(这玩意后来是16世纪的毗湿奴学者、神学家Raghavendra Tirtha整理)这个评论集里由Madhvacharya暗示过, Madhvacharya是13世纪的一个学者。
                            Madhvacharya 对摩诃婆罗多的评论里提及:
                            Because of the stigma attached to him in his becoming instrumental to eliminate his own brother vaali, sugriiva took birth as karNa, together with the lifeforce of a demon named sahasra-varman.
                            而且这段话也只是暗示,没有明说。
                            只不过没有人知道 Madhvacharya是哪里得到这个故事的。


                            IP属地:四川14楼2025-07-14 21:38
                            收起回复
                              2025-09-20 09:33:5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最后到了近现代,自然就有人把《Narayaneeyam》的一些设定和《Mahabharata Tatparya Nirnaya》里一些学者评论串在一起了,然后各地网民觉得这样挺酷炫,就整合成了一整套故事


                              IP属地:四川15楼2025-07-14 21: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