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万年前的东欧Ust-Ishim、Oase1古人K2a1是东欧亚人群K2a2(NO)的兄弟分支,其常染成分与田园洞人非常相近,并且他们的母系均属R系。先父NO-M214+母系N/R/B人群自古生活在东亚大陆上,形成了东欧亚人群。两万年前,东欧亚人群又分为东亚北方人群、东亚南方人群,母系M/CDGZ比例增多。一万年前,东亚北方人群又分为东亚北方沿海人群、黄河流域人群,具有很近的遗传关系,略有差异。不难看出,早期东亚北方人群显然起源于中国东部及其黄淮海平原,从东至西扩散分化,诞生出东亚北方沿海人群(环渤海-鲁北常染)、黄河流域人群(另称为东亚北方内陆人群,中原-鲁南常染)。
.
NO在黄淮海平原分化,N大支北迁到西伯利亚,O大支南迁,但黄河老家NO混合。同理,北美洲不全是Q,还有一定频率的R,是史前一起迁徙的。QR在中亚分化,Q大支东迁到西伯利亚,R大支西迁到欧洲,但中亚老家QR混合。
.
反证法:如果主张O南方起源说,汉人O是古南方后代,那么应携带着南欧亚人血统(比如隆林人、独山古人、Onge古人、和平文化古人等)。但是,付巧妹团队研究表明古广西人的常染成分属于南欧亚人群,与东亚人并不聚类,已灭绝了。其实汉人O系基本上都是东欧亚人血统,没有多少南欧亚成分,证明O起源于黄淮海平原,否定南方起源说。


关于东亚父系NO起源问题,多数人认同西南起源说,但相当部分人认为西北/北方起源说。双方各持一辞,似各有道理,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随着随着古DNA提取及测序技术不断完善,南北各地古DNA数据量越来越大,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祖先起源的认识。现有的古DNA数据,与西南起源说、西域起源说有很大的出入。根据考古调查报告,新石器时代早期中期华北地区及其山东一带发现了很多N-M231,晚期开始出现了O-M175,南方新石器中期至末期出现了很多O-M175、但N-M231极为稀缺。已知K2a2b(NO)-M214有两大分支:N-M231与O-M175。如果哪些地区N-M231与O-M175交叠共存,下游分支齐全,那么最可能是NO-M214发源地,向周边地区扩张。
.
在黄河中下游,N-M231的下游分支丰富多样,包括N1-CTS3750与N2-B482。其中N1-CTS3750衍生了两大分支N1a-F1206与N1b-F2930。N2-B482集中分布于中国华北、东欧。
N1a-F1206:东欧/西伯利亚N1a1、中国北方N1a2,但东欧/西伯利亚N1b-F2930稀缺。
N1b-F2930:中国东部N1b1、西南地区N1b2、但藏缅语族、中南半岛N1a-F1206稀缺。
N-M231的下游分支(N1a、N1b、N2)区域交集,结果为黄河中下游,可以推测黄河中下游最可能是N-M231发源地,粟作农业文化人群与N-M231具有密切相关性。
.
O-M175有两大分支:O1-F265与O2-M122。其中,O1-F265衍生了两大分支:O1a-M119与O1b-M268。
O1a-M119:中国南方、东南亚。
O1b-M268衍生了两大分支:东南亚O1b1-F2320与日韩O1b2-P49
O2-M122衍生了两大分支:东亚/太平洋O2a-M324与华东O2b-F742
O-M175的下游分支(O1a-M119、O1b-M268、O2-M122)区域交集,结果为东亚区域,可以推测O-M175最早分化地点最可能是中国东部,稻作农业文化人群与O-M175具有密切相关性。
.
不难看出:在黄淮海平原(华北与淮河之间),N-M231与O-M175共生共存,下游分支齐全,多样性极高,那么最可能是NO-M214发源地。


N-M231系人群率先到达黄河流域北岸,开创了粟作农业。N1a-F1206北上迁徙到西伯利亚,和北欧亚人群混血,形成了北亚蒙古人种。N1a的另一支和西欧亚人群混血,形成了乌戈尔人-斯拉夫人种。O-M175在淮河和长江下游之间的地带开创了稻作农业。O2-M122早在2.9万年前就在淮河一带诞生,和N1b1、N1b2先民进行文化基因交流,常染血统高度一致,掌握了农业种植技术,从事稻粟混作,后来引进了小麦,致力于在黄淮海大平原推广小麦种植,奠定了黄河农业文明的基础。O2-M122强烈人口扩张的Y染色体支系在中国东部的广泛分布,与中国农业的东部本土起源是一致的,形成现代东亚人种。O1-F265从长江下游南下迁徙,传播稻作文化,与南欧亚人群(Onge古人、和平文化人群、澳棕人群)混血,形成了东南亚蒙古人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