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网友口中“一把烂牌打出王炸”的女孩:
父母智力缺陷,爷爷年迈多病,20来岁的她一边卖煎饼果子、卖菜,一边做自媒体养家。近来,她记录乡村卖货的短视频,火了。
7月上旬,我们来到河南新乡卫辉市唐庄镇南司马村,凌晨4点多,跟李福贵出发去卖货。
福贵的货车
福贵的货车满满当当,堆着酥脆的点心和软糯的糕点十来种,生抽、老抽、陈醋、白醋、汽水、果啤,瓶瓶罐罐一堆,还有散落在间隙里的草帽、杀虫剂、清凉油、风油精、电池、镜子、梳子、鞋刷、布鞋、拖鞋,捣蒜的木臼、锅盖的把手也是有的。
卖货前,我们先去了距家车程一个小时的农贸市场。早晨5点多,跟在福贵身后,小跑穿梭在摊位间,买了一箱西红柿、两大板豆腐、四盆凉粉、几袋烧饼和一大袋手工面条。这些食物不宜长时间存放,为保新鲜,福贵都是在卖货当天来进货。
接着赶路,不到6点,福贵已经在第一个村子的路口喊出“打豆腐嘞来啦~”。她在一旁支起三脚架,用手机记录自己卖货的场景,买东西的村民习以为常。
福贵视频里,买东西的老人可能只出现几秒或几分钟,实际他们会停留更长时间。一位奶奶路过,跟福贵寒暄,围着货车瞧瞧,选一把鞋刷,聊一会儿再称一袋点心。熟人过来了,奶奶又被“粘”在原地,互相“安利”一番再下一单,等结账时,20多分钟过去了。奶奶买完也不急着走,东西放在一边,再跟近旁的人坐坐。
在这个村子,福贵藏起酱醋这些佐料。村里还有一个小卖部,她说卖小卖部有的东西“不合适”。
车的后视镜就是试衣镜,村民对着小小的镜子比划选哪顶帽子。一顶草帽4块钱。点心统一售价6块一斤,布鞋卖11块钱,鞋刷卖1块钱。调味品5毛到两块不等。有的村民怕她挣不着钱,会在结账时劝她不要再抹零,有的大姨还要多给她钱。
卖一两个小时,不见顾客时,福贵便向下一个村移动。她顶着草帽,站在烈阳之下,上衣胸背处汗透。
我们靠近,她赶我们上车,“恁说这么热,恁跑来干啥。”对着村民,福贵热情招呼“hello,姨”。恰巧路过没带钱的,她就等着或者说“下一次给”,老人小孩上前,她就塞一把零食。
途中,盖货的红色织布被福贵落下时,村民会骑三轮车赶来送还给她。点心盒摇摇欲坠时,路旁的奶奶会喊她停下来,帮她塞妥当。门前种着旱黄瓜的爷爷,会塞黄瓜给她、还有素不相识的我们。他所在的村,房屋大都荒废了,现在只剩下3户人家,买东西要赶去6公里之外的地方。
雪白庄,太行山深处,我们停留最久的一个村子,距离福贵家30多公里。福贵一来,这里立刻热闹了起来,人最多时,货车旁围着10来个,树下还坐着10来个。村民告诉我们,村里的小卖部,是一对七八十岁的夫妇在经营,东西容易放过期。之前也有人开着面包车来卖货,但是不怎么跟他们拉家常。
中途还遭遇了一次“险情”,福贵在一条小路停下,她刚下货车准备叫卖时,车却开始顺着陡坡往下溜。跟在货车后的我们原本昏昏欲睡,瞬间被吓醒。幸亏她反应及时,立即跳上车,拉住手刹。福贵告诉我们,“腿都吓软了”。这一次她自己应付了下来,上一次把车开进路旁的田沟里,是几个村民联合帮她捞了上来。
就这样,我们跟着福贵颠簸在路上,总是在以为走到路尽头时,柳暗花明又见一村;总是在村民围拢她的货车时,才发现看起来萧条的村子,原来有这么多人。
福贵的“破防”
到了晚上8点,我们跟着福贵已走过了七八个村子。
生意不错,福贵告诉我们,“在农村卖东西其实很简单,你只需要做好一件事,就是真诚。”
从天不亮动身到天黑收摊,满满一车货物只剩一小半,这一天下来,福贵挣了300元左右,收获了五六百分钟的视频素材。她一般卖一天货,剪三四天视频。从去年年底开始游村卖货,太行山下大大小小的村落,她已经去过100多个。
福贵说,她刚开始架起手机时,有老人问她是在干啥,她要跟老人反复解释。几回下来,再相见时,老人们欣喜地告诉福贵,“俺孙子说在你拍的视频里看到我了。”“俺女儿在你视频里看到我了。”
这些老人,有的一辈子没收过一次快递,也没上过网,但是他们知道,自己的孩子能在福贵的视频里看到自己,于是,总乐意在福贵的镜头前晃悠。对他们而言,上福贵的视频,等同于“上电视”。
在外工作的人托福贵给家中老人带东西,老人们总会在福贵到来时特意换上干净衣服“出镜”。老人与福贵,说是买家与卖家,好像又不全是——他们总念叨着:“你怎么这么久没来俺村?俺都想你了。”“你卖这东西也不容易,别给俺便宜了。”“你饿不饿呀?我给你弄点吃的吧。”有人送水,有人端饭,还有人怕她走这么远赚不到钱,会特意多买点东西。
福贵一度想不通:“我只是来卖货赚钱的,跟你们素不相识,你们干嘛要对我这么好?”
她渐渐发现,每次卖货结束时自己总会不舍,“我只恨天黑得太早”。
“我发现不一样了,我好像不止在卖货,不止在做自媒体,是在做一件更有意义的事情——传递一份念想、盼望与牵挂。”拍视频对她而言多了一层意义:她希望这些路遇的老人被看见、被关心,“我心疼他们的善良被埋没。”“我想去关心他们,就像我也需要被关心一样。”“我为什么会喜欢卖货?因为我能从这些老人身上感受到温情,这是我成长中欠缺的,是我从未得到过的答案。”
福贵的父母均有智力缺陷:母亲不能与人正常交流,如厕不能自理,从她记事起,就要不时为母亲换裤子。她教母亲拿筷子,给她剪头发、擦脸,哄她吃饭。父亲的智力“相当于10岁孩子”,在家里打下手干农活。在福贵的记忆里,父亲常常因为琐事被爷爷训斥得畏手畏脚。
福贵的童年仅有一张独照,是她6岁时邻居帮忙拍的。
从小学到初中毕业,再到中专读了半年因受不了校园霸凌而辍学,她提起学生时代,嘴边总离不开“嘲笑”“孤立”“欺凌”“受不了”这些词。
“你没有爸妈可撒娇,回家没法喊‘爸爸妈妈我回来了’;在学校受了欺负,回家都不知道跟谁说。”
辍学后,福贵常年在新乡市打工。其间有过一段维持不到两年的婚姻,她不愿多提。
“为什么总被欺负?我要变强,强到没人敢欺负我!我一定要做出一番样子来!”她干过美容行业,卖过护肤品、首饰,当过婚礼跟妆的化妆师,在影楼当助理时学了剪辑和拍摄。疼爱她的奶奶去世之后,生活重担压向80岁的爷爷。2021年年底,福贵回村,一边打工养家,一边做起了自媒体。她原名叫李亚云,“李福贵”这个网名,藏着她对日子的憧憬。
福贵的父亲
“刚回来的那一年,我特别排斥这种生活——要适应单调的农村日子,适应爷爷粗暴的教育方式,还要学着与父亲沟通。”福贵说。
睡前成了她的“自省时刻”。6月8日晚上,她写下一篇日记,这天上午她又跟父亲生气了。
“我似乎永远学不会跟父亲心平气和地交流,教他做事时总没耐心,只会指责,几乎把所有伤人的话都砸向了他。我嫌他笨,嫌他什么都做不好、什么都学不会,难道对他只有万般嫌弃吗?可他也曾经照顾我的童年。尽管做得不太好,却已在竭力地为我付出。他会不会在我小时候,傻傻地看着我,怕我跑丢、怕我挨饿?我想他会,只是那时我还没记事。等我记事了,只看到他做什么都做不好,比不上别人的父亲......”
福贵控制不住脾气,数落父亲的不是,责怪他帮不上忙,心里却又泛起疼惜——
“每次出去卖货,我父亲总会站在那儿等我回家,我不回来,他是不会睡觉的,没有一次例外。”
“在你很累,或者需要帮助的时候,他就会在你旁边一直转悠。他知道你需要他,虽然做不好什么,却很认真努力,已经尽了最大的能力。”
“我老说他做不好,老吐槽他,今天跟他大吵一架,第二天他还会笑呵呵地对我。他从来没生过我的气,一次都没有。”福贵说,赶上卖货的日子,她凌晨4点多起床,父亲和爷爷就会在她旁边转悠,看能帮上什么忙,有时她会被“转烦”,脱口而出:“别在我面前转来转去了。”
卖货的前一天,福贵在后院理货时,我们见到了“转悠来转悠去的父亲”:福贵推不开后院铁门,他着急地拿起木棍帮忙撬门;他在地上铺好毯子,一趟趟小心翼翼地把货品搬到福贵的货车旁,方便福贵往货车上摆放。他全程没有说一句话,却做了很多事。
某天傍晚,福贵的父亲竟主动跟我们聊起来。虽然方言不通,有时所问非所答,但不妨碍他滔滔不绝地讲起门前的杏树和地里的桃树。
福贵说,她回村后,父亲开朗了许多,以往严厉的爷爷笑容也多了。福贵记录生活的视频里,有福贵教父亲骑车的画面——掌握新技能的父亲后来成了村里的保洁员;农忙时她帮爷爷种地、摘桃、卖桃,农闲时带全家赶集买新衣;去年春天,她带着84岁的爷爷第一次出远门,在爷爷心心念念的天安门前,拍下了人生中珍贵的合影。
福贵的书
不卖货的日子,福贵习惯早晨“趁脑子比较清醒”读会儿书。奶奶离世后,她一度抑郁不振,为了“让自己重新活过来”,她重拾书本,如今家里已堆了100多本。
我们见到她时,她刚读完一本关于思维方式的书,她在“不同视角和方式看待这个世界”“人必须经历他们自己的革新和发展”这些句子旁做标注。她读过的书,页边总留着密密麻麻的线条。
回村之后,福贵读的第一本让她印象深刻的书是《论语》。“《论语》教会我‘吾日三省吾身’,这是对我最大的改变。”
福贵还爱读历史类书籍,她相信“读史可以使人明智”。这一两年,她先后读了《全球通史》《世界简史》《中国近代史》《航海、货币与贸易》等,笔记本上记着历史事件的思维导图、“人类祖先演变的过程”,摘抄着“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几本笔记本的封面上,她都写着“虚心若愚,求知若饥”。她说《史蒂夫·乔布斯传》对自己影响很大。
2023年年初,福贵摆摊卖煎饼果子,一开始总摊不成形,陷入自我怀疑时遇见了“乔布斯”。“这个人活得太有能量了!他要做就做到最好、做到极致。”她用指背敲着书说,“这种人格魅力感染了我。”
她说这本书来得“恰逢其时”,“乔布斯”像推了她一把——她也要赚钱,也要变得有责任感,也要做事精益求精。
我们在福贵的视频里,见过她捡起碎了一地的鸡蛋,见过她独自推着没电的三轮车回家,见过她晚归路上出车祸躺在地上不能动弹,却很快又笑盈盈地出现在煎饼摊前。
天热了,煎饼果子生意不好做,她比以往起得更早,拉着三轮车去卖菜、卖豆腐。
福贵说,在她成长过程中,做人做事的道理没人教,全靠自己实践摸索,“但这样能让我变得更强大”。
“我会把经历的自卑、苦难,都磨练成意志。”说到这里,她攥紧拳头又松开,几乎是呐喊着:“我心里一直憋着一股劲儿,想发泄出来。我渴望找到一种方式——我要成长!要学习!要改变!”
给她一本书,她会像久旱逢甘霖般吮吸每一页的营养;给她一个摊位,她敢拦住每个路人推销蔬菜。“哪怕生活给我一口破锅,我也能修好;给我一块铁,我也能想办法造出别的东西。”
福贵的花园
南司马村村民的家门口,大都种着一两棵果树。福贵家种着苹果树、杏树,搭了葡萄架,树下便是“福贵的花园”——菊花、天门冬、铁树、月季、昙花、三叶草、迷迭香......叫得上名叫不上名的植物,绿油油地挤在一起,热闹极了。
屋里,能看见花园的两大扇窗被她改造过:卸下年头已久的钢筋栏杆,换上通透的木框玻璃,好让阳光透进来。她擅长让旧物、蒙尘的东西、废弃物重新焕发生机:卖货途中捡的废篮子当花篮,废弃的水瓢当花盆,不用的铁盒子填土种花......
“为什么喜欢养花?”
“你不觉得看着它们,会觉得生命很美好吗?”
福贵扒拉着一盆植物给我们看,绿叶下竟露出裂开的花盆。她仰头笑起来,又把绿叶掀回去:“没关系,挡着就好了。”突如其来的小尴尬没影响她的分享欲:“早上起来,看到一株植物鲜活地在眼前,会觉得‘哇,生命真美好’!一定要美好地活着。”
有人形容她是“贫瘠土地里开出的向日葵”,福贵笑了:“向日葵挺娇气的,一不浇水就蔫,去年养过,今年没再养。”去年过冬后,她爱上了历经寒冬肃杀的菊花:“冬天那么冷都冻不死,第二年春天还发芽。它大众又廉价,没人太珍惜,不会被捧得多高贵,种在杂草堆或绿化带里都能活,所以你也不会太心疼它。”院内院外的花盆里都种满了菊花,她捧起一丛花叶说:“我都没怎么管她,太顽强了,你看,今年又开了一大片。”
写在最后
我们离开那晚,福贵不舍地更新了一条笔记:“我似乎许久未接触年轻人了。”后来才渐渐读出这句话的重量。
这句话,似曾相识。
我们在福贵的视频里见过:老人独自坐在门前,望着远处的田地,一坐就是很久。听到福贵清亮的“hello,hello”,老人的表情瞬间亮了起来。我们亲身接触过:给我们黄瓜的爷爷,特意收起长歪的,用最直溜的招待我们;坐在大树下的村民,对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异乡人关怀备至。
“他们似乎许久未接触年轻人了。”我们总说要走向星辰大海、诗与远方,要去更大的世界看看。可这远方、这更大的世界里,是否也该有他们的位置?
父母智力缺陷,爷爷年迈多病,20来岁的她一边卖煎饼果子、卖菜,一边做自媒体养家。近来,她记录乡村卖货的短视频,火了。
7月上旬,我们来到河南新乡卫辉市唐庄镇南司马村,凌晨4点多,跟李福贵出发去卖货。
福贵的货车
福贵的货车满满当当,堆着酥脆的点心和软糯的糕点十来种,生抽、老抽、陈醋、白醋、汽水、果啤,瓶瓶罐罐一堆,还有散落在间隙里的草帽、杀虫剂、清凉油、风油精、电池、镜子、梳子、鞋刷、布鞋、拖鞋,捣蒜的木臼、锅盖的把手也是有的。
卖货前,我们先去了距家车程一个小时的农贸市场。早晨5点多,跟在福贵身后,小跑穿梭在摊位间,买了一箱西红柿、两大板豆腐、四盆凉粉、几袋烧饼和一大袋手工面条。这些食物不宜长时间存放,为保新鲜,福贵都是在卖货当天来进货。
接着赶路,不到6点,福贵已经在第一个村子的路口喊出“打豆腐嘞来啦~”。她在一旁支起三脚架,用手机记录自己卖货的场景,买东西的村民习以为常。
福贵视频里,买东西的老人可能只出现几秒或几分钟,实际他们会停留更长时间。一位奶奶路过,跟福贵寒暄,围着货车瞧瞧,选一把鞋刷,聊一会儿再称一袋点心。熟人过来了,奶奶又被“粘”在原地,互相“安利”一番再下一单,等结账时,20多分钟过去了。奶奶买完也不急着走,东西放在一边,再跟近旁的人坐坐。
在这个村子,福贵藏起酱醋这些佐料。村里还有一个小卖部,她说卖小卖部有的东西“不合适”。
车的后视镜就是试衣镜,村民对着小小的镜子比划选哪顶帽子。一顶草帽4块钱。点心统一售价6块一斤,布鞋卖11块钱,鞋刷卖1块钱。调味品5毛到两块不等。有的村民怕她挣不着钱,会在结账时劝她不要再抹零,有的大姨还要多给她钱。
卖一两个小时,不见顾客时,福贵便向下一个村移动。她顶着草帽,站在烈阳之下,上衣胸背处汗透。
我们靠近,她赶我们上车,“恁说这么热,恁跑来干啥。”对着村民,福贵热情招呼“hello,姨”。恰巧路过没带钱的,她就等着或者说“下一次给”,老人小孩上前,她就塞一把零食。
途中,盖货的红色织布被福贵落下时,村民会骑三轮车赶来送还给她。点心盒摇摇欲坠时,路旁的奶奶会喊她停下来,帮她塞妥当。门前种着旱黄瓜的爷爷,会塞黄瓜给她、还有素不相识的我们。他所在的村,房屋大都荒废了,现在只剩下3户人家,买东西要赶去6公里之外的地方。
雪白庄,太行山深处,我们停留最久的一个村子,距离福贵家30多公里。福贵一来,这里立刻热闹了起来,人最多时,货车旁围着10来个,树下还坐着10来个。村民告诉我们,村里的小卖部,是一对七八十岁的夫妇在经营,东西容易放过期。之前也有人开着面包车来卖货,但是不怎么跟他们拉家常。
中途还遭遇了一次“险情”,福贵在一条小路停下,她刚下货车准备叫卖时,车却开始顺着陡坡往下溜。跟在货车后的我们原本昏昏欲睡,瞬间被吓醒。幸亏她反应及时,立即跳上车,拉住手刹。福贵告诉我们,“腿都吓软了”。这一次她自己应付了下来,上一次把车开进路旁的田沟里,是几个村民联合帮她捞了上来。
就这样,我们跟着福贵颠簸在路上,总是在以为走到路尽头时,柳暗花明又见一村;总是在村民围拢她的货车时,才发现看起来萧条的村子,原来有这么多人。
福贵的“破防”
到了晚上8点,我们跟着福贵已走过了七八个村子。
生意不错,福贵告诉我们,“在农村卖东西其实很简单,你只需要做好一件事,就是真诚。”
从天不亮动身到天黑收摊,满满一车货物只剩一小半,这一天下来,福贵挣了300元左右,收获了五六百分钟的视频素材。她一般卖一天货,剪三四天视频。从去年年底开始游村卖货,太行山下大大小小的村落,她已经去过100多个。
福贵说,她刚开始架起手机时,有老人问她是在干啥,她要跟老人反复解释。几回下来,再相见时,老人们欣喜地告诉福贵,“俺孙子说在你拍的视频里看到我了。”“俺女儿在你视频里看到我了。”
这些老人,有的一辈子没收过一次快递,也没上过网,但是他们知道,自己的孩子能在福贵的视频里看到自己,于是,总乐意在福贵的镜头前晃悠。对他们而言,上福贵的视频,等同于“上电视”。
在外工作的人托福贵给家中老人带东西,老人们总会在福贵到来时特意换上干净衣服“出镜”。老人与福贵,说是买家与卖家,好像又不全是——他们总念叨着:“你怎么这么久没来俺村?俺都想你了。”“你卖这东西也不容易,别给俺便宜了。”“你饿不饿呀?我给你弄点吃的吧。”有人送水,有人端饭,还有人怕她走这么远赚不到钱,会特意多买点东西。
福贵一度想不通:“我只是来卖货赚钱的,跟你们素不相识,你们干嘛要对我这么好?”
她渐渐发现,每次卖货结束时自己总会不舍,“我只恨天黑得太早”。
“我发现不一样了,我好像不止在卖货,不止在做自媒体,是在做一件更有意义的事情——传递一份念想、盼望与牵挂。”拍视频对她而言多了一层意义:她希望这些路遇的老人被看见、被关心,“我心疼他们的善良被埋没。”“我想去关心他们,就像我也需要被关心一样。”“我为什么会喜欢卖货?因为我能从这些老人身上感受到温情,这是我成长中欠缺的,是我从未得到过的答案。”
福贵的父母均有智力缺陷:母亲不能与人正常交流,如厕不能自理,从她记事起,就要不时为母亲换裤子。她教母亲拿筷子,给她剪头发、擦脸,哄她吃饭。父亲的智力“相当于10岁孩子”,在家里打下手干农活。在福贵的记忆里,父亲常常因为琐事被爷爷训斥得畏手畏脚。
福贵的童年仅有一张独照,是她6岁时邻居帮忙拍的。
从小学到初中毕业,再到中专读了半年因受不了校园霸凌而辍学,她提起学生时代,嘴边总离不开“嘲笑”“孤立”“欺凌”“受不了”这些词。
“你没有爸妈可撒娇,回家没法喊‘爸爸妈妈我回来了’;在学校受了欺负,回家都不知道跟谁说。”
辍学后,福贵常年在新乡市打工。其间有过一段维持不到两年的婚姻,她不愿多提。
“为什么总被欺负?我要变强,强到没人敢欺负我!我一定要做出一番样子来!”她干过美容行业,卖过护肤品、首饰,当过婚礼跟妆的化妆师,在影楼当助理时学了剪辑和拍摄。疼爱她的奶奶去世之后,生活重担压向80岁的爷爷。2021年年底,福贵回村,一边打工养家,一边做起了自媒体。她原名叫李亚云,“李福贵”这个网名,藏着她对日子的憧憬。
福贵的父亲
“刚回来的那一年,我特别排斥这种生活——要适应单调的农村日子,适应爷爷粗暴的教育方式,还要学着与父亲沟通。”福贵说。
睡前成了她的“自省时刻”。6月8日晚上,她写下一篇日记,这天上午她又跟父亲生气了。
“我似乎永远学不会跟父亲心平气和地交流,教他做事时总没耐心,只会指责,几乎把所有伤人的话都砸向了他。我嫌他笨,嫌他什么都做不好、什么都学不会,难道对他只有万般嫌弃吗?可他也曾经照顾我的童年。尽管做得不太好,却已在竭力地为我付出。他会不会在我小时候,傻傻地看着我,怕我跑丢、怕我挨饿?我想他会,只是那时我还没记事。等我记事了,只看到他做什么都做不好,比不上别人的父亲......”
福贵控制不住脾气,数落父亲的不是,责怪他帮不上忙,心里却又泛起疼惜——
“每次出去卖货,我父亲总会站在那儿等我回家,我不回来,他是不会睡觉的,没有一次例外。”
“在你很累,或者需要帮助的时候,他就会在你旁边一直转悠。他知道你需要他,虽然做不好什么,却很认真努力,已经尽了最大的能力。”
“我老说他做不好,老吐槽他,今天跟他大吵一架,第二天他还会笑呵呵地对我。他从来没生过我的气,一次都没有。”福贵说,赶上卖货的日子,她凌晨4点多起床,父亲和爷爷就会在她旁边转悠,看能帮上什么忙,有时她会被“转烦”,脱口而出:“别在我面前转来转去了。”
卖货的前一天,福贵在后院理货时,我们见到了“转悠来转悠去的父亲”:福贵推不开后院铁门,他着急地拿起木棍帮忙撬门;他在地上铺好毯子,一趟趟小心翼翼地把货品搬到福贵的货车旁,方便福贵往货车上摆放。他全程没有说一句话,却做了很多事。
某天傍晚,福贵的父亲竟主动跟我们聊起来。虽然方言不通,有时所问非所答,但不妨碍他滔滔不绝地讲起门前的杏树和地里的桃树。
福贵说,她回村后,父亲开朗了许多,以往严厉的爷爷笑容也多了。福贵记录生活的视频里,有福贵教父亲骑车的画面——掌握新技能的父亲后来成了村里的保洁员;农忙时她帮爷爷种地、摘桃、卖桃,农闲时带全家赶集买新衣;去年春天,她带着84岁的爷爷第一次出远门,在爷爷心心念念的天安门前,拍下了人生中珍贵的合影。
福贵的书
不卖货的日子,福贵习惯早晨“趁脑子比较清醒”读会儿书。奶奶离世后,她一度抑郁不振,为了“让自己重新活过来”,她重拾书本,如今家里已堆了100多本。
我们见到她时,她刚读完一本关于思维方式的书,她在“不同视角和方式看待这个世界”“人必须经历他们自己的革新和发展”这些句子旁做标注。她读过的书,页边总留着密密麻麻的线条。
回村之后,福贵读的第一本让她印象深刻的书是《论语》。“《论语》教会我‘吾日三省吾身’,这是对我最大的改变。”
福贵还爱读历史类书籍,她相信“读史可以使人明智”。这一两年,她先后读了《全球通史》《世界简史》《中国近代史》《航海、货币与贸易》等,笔记本上记着历史事件的思维导图、“人类祖先演变的过程”,摘抄着“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几本笔记本的封面上,她都写着“虚心若愚,求知若饥”。她说《史蒂夫·乔布斯传》对自己影响很大。
2023年年初,福贵摆摊卖煎饼果子,一开始总摊不成形,陷入自我怀疑时遇见了“乔布斯”。“这个人活得太有能量了!他要做就做到最好、做到极致。”她用指背敲着书说,“这种人格魅力感染了我。”
她说这本书来得“恰逢其时”,“乔布斯”像推了她一把——她也要赚钱,也要变得有责任感,也要做事精益求精。
我们在福贵的视频里,见过她捡起碎了一地的鸡蛋,见过她独自推着没电的三轮车回家,见过她晚归路上出车祸躺在地上不能动弹,却很快又笑盈盈地出现在煎饼摊前。
天热了,煎饼果子生意不好做,她比以往起得更早,拉着三轮车去卖菜、卖豆腐。
福贵说,在她成长过程中,做人做事的道理没人教,全靠自己实践摸索,“但这样能让我变得更强大”。
“我会把经历的自卑、苦难,都磨练成意志。”说到这里,她攥紧拳头又松开,几乎是呐喊着:“我心里一直憋着一股劲儿,想发泄出来。我渴望找到一种方式——我要成长!要学习!要改变!”
给她一本书,她会像久旱逢甘霖般吮吸每一页的营养;给她一个摊位,她敢拦住每个路人推销蔬菜。“哪怕生活给我一口破锅,我也能修好;给我一块铁,我也能想办法造出别的东西。”
福贵的花园
南司马村村民的家门口,大都种着一两棵果树。福贵家种着苹果树、杏树,搭了葡萄架,树下便是“福贵的花园”——菊花、天门冬、铁树、月季、昙花、三叶草、迷迭香......叫得上名叫不上名的植物,绿油油地挤在一起,热闹极了。
屋里,能看见花园的两大扇窗被她改造过:卸下年头已久的钢筋栏杆,换上通透的木框玻璃,好让阳光透进来。她擅长让旧物、蒙尘的东西、废弃物重新焕发生机:卖货途中捡的废篮子当花篮,废弃的水瓢当花盆,不用的铁盒子填土种花......
“为什么喜欢养花?”
“你不觉得看着它们,会觉得生命很美好吗?”
福贵扒拉着一盆植物给我们看,绿叶下竟露出裂开的花盆。她仰头笑起来,又把绿叶掀回去:“没关系,挡着就好了。”突如其来的小尴尬没影响她的分享欲:“早上起来,看到一株植物鲜活地在眼前,会觉得‘哇,生命真美好’!一定要美好地活着。”
有人形容她是“贫瘠土地里开出的向日葵”,福贵笑了:“向日葵挺娇气的,一不浇水就蔫,去年养过,今年没再养。”去年过冬后,她爱上了历经寒冬肃杀的菊花:“冬天那么冷都冻不死,第二年春天还发芽。它大众又廉价,没人太珍惜,不会被捧得多高贵,种在杂草堆或绿化带里都能活,所以你也不会太心疼它。”院内院外的花盆里都种满了菊花,她捧起一丛花叶说:“我都没怎么管她,太顽强了,你看,今年又开了一大片。”
写在最后
我们离开那晚,福贵不舍地更新了一条笔记:“我似乎许久未接触年轻人了。”后来才渐渐读出这句话的重量。
这句话,似曾相识。
我们在福贵的视频里见过:老人独自坐在门前,望着远处的田地,一坐就是很久。听到福贵清亮的“hello,hello”,老人的表情瞬间亮了起来。我们亲身接触过:给我们黄瓜的爷爷,特意收起长歪的,用最直溜的招待我们;坐在大树下的村民,对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异乡人关怀备至。
“他们似乎许久未接触年轻人了。”我们总说要走向星辰大海、诗与远方,要去更大的世界看看。可这远方、这更大的世界里,是否也该有他们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