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9视频名称:克里希那穆提——欧亥 1985 观影网站:B站的 克里希那穆提基金会 欢迎朋友们一起观影,分享感想。
-
178最近看到了一些感到很有趣的东西。断灭见,断灭空,断灭相
-
6就当个课外阅读。转的
-
1感情,自然而简单,一出生下来,所有的生物都会。 感情如同长在混泥土裂痕中的小草,柔嫩,却让人不安。 感情仿佛是理性的死敌 ——人死死依附着如数学般精确的理性,排斥一切的不确定性。 风干的人,是恰当的描述。 当面对美人、美景,我却手足无措,总想躲进那崇高的幻境内……
-
4义怀禅师因担水压断扁担开窍
-
3你,为甚么那么讨厌自己?
-
24有人提出“为何心妄念不止的问题” 重点就在【妄】,克马上尖锐的指出,这种提法本身就带着明显的二元色彩,于是他将其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心的念不止的原因是什么; 二你为何要认为它是妄,当你想问题的时候,你就不认为它妄了,只有当你认为这些念无价值的时候它才是妄,那么问题是不是(痛苦是不是来源于)在于这个判断什么有价值什么无价值的东西呢? ……………… 当其他人还在兜圈子,甚至扯到觉察力的时候,克始终不断重复这个
-
1新的一年,想给大家一些祝福。 我在本吧流连过一阵子,见证过一些精彩的言论,也围观过一些激烈的撕扯。相信世界上有人怀着精微的洞见灵透扎实的活着,也欣赏了不少面具、演技,矛盾、破绽。吧里有人把发帖回帖当成日常社交的替代品,形成闭环、上瘾不自知。我想祝TA在生活中多交些朋友,撸撸串,吃吃火锅,爬爬山,谈个恋爱,渡过很多充满大笑或者会心微笑的日子。有人总是需要观众和对手,向往更高的境界,骨子里却既不相信自己,
-
0通过百度网盘分享的文件:克里希那穆提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ffX9RYRpzF1tA-sFE50MFg?pwd=1234 提取码:1234 复制这段内容打开「百度网盘APP 即可获取」
-
54
-
92第一章 开场白。在我看来,这些东西更像是根据预设的一些结论,倒叙的展开。 核心主题就是,除了直面实相,任何非直面实相的经验都不会使心智变得活跃。 其他的表述,对克的理念熟悉的读者,大可不必在意,因为后边会再涉及到,并且是从心智的原理角度,而非文学性的角度。 我的理解是:在关键之处,必须抛弃一切可能的依赖和既定成规,自己独自面对实相,或者把自己置于这种境地——没人可依靠,而认识自己又是性命攸关的事。后边
-
0说者赋说者求和,以解困局,和而互利。说者当解纷去困,为众人之信,受四方之服。 说者,当以他人之目而视,以他人之心而察,虽有视察而说者此心不动,心虽不动然尽知晓。 未知全貌不可妄言,先审先敲以镜其心。镜者映也,映者语也,以语映还言语之重尾,以求开门察意。说者默然,静听心意,随听随镜,随语遂深。 当入心门深,观其意如观掌纹,以情灸之。灸其阴则返阳,灸其阳则正涨。心有九窍,诸情内藏,己情为灸,使大使小,使阴
-
68http://pa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482224149&uk=4232952
-
43之前B站经常看他视频,也看了几百个小时了。难道世界真的如他说的那样吗?人类的大脑在底层逻辑上有共通性可以感知各种情感恐惧爱恨情仇就可以称得上是人类的大脑吗?是在哪个层面。还有一集说的人死后还会留下什么,人类的自我意识即所谓痛苦的来源就在这个大脑,人死后自我意识消失。留下的?那为什么不是走进虚无了呢。其实底层逻辑聊的还是人类的心灵心理。聊一些起源之类的我认为模棱两可,因为根据你的逻辑很多东西都会走向
-
76观察
-
1行见于诸多宗教、灵修的文字概念中,关于“本体自觉”之奥妙,迷众难以得其真意。 原因在于,许多概念描述所在的经验层面,和日常语义相冲突。本来不清醒的迷众,他们只能在迷的过程中试图诞生有关“本体自觉”的意义,就好比和喝醉的人讨论瑜伽一样,又如和妓女讨论妇道,和政客讨论良知。 如果仔细观察各类文字描述,就会发现“本体自觉”的意义,不能产生于原发,只能产生于既有概念的纠偏,并且一个人还必须把既有概念视为错误
-
12标题是 HOW DEEP CAN ONE TRAVEL 但是这个提问实际上是一个反面案例,因为克不赞成这种提问的方法 熟读克的读者会发现, 正确的提问一直是讨论者们试图去摸索和模仿的 通过克特有的说法方式,讨论者们也发现了一丝端倪,即他们的语言使用某种程度反映了他们自我认知上的局限性 …… 克把这个问题重新安排了一下,首先日常生活是局限在心智的表层功能,这是一个事实,而大部分人并没有更进一步的探索欲望(因为他们满足于表面也是一个事实)。
-
3状态的观察者就是状态的制造者
-
3许多成道开悟大师得癌症和被迫害与正面思维情绪创造自己命运探讨。 既然像《了凡四训》做好事,存好心创造自己命运及和现代许多体系如吸引力法则或塞斯、《与神对话》、巴夏……等体系说的心态思维情绪创造实相,只要把握好自己思维情绪就可掌控自己命运。那为什么从古至今许多达到人类存好心,做好事顶尖的许多开悟成道大师,依然会有生重病、被迫害等境遇呢?比如佛陀成佛后还是被他堂哥迫害、他也没有善终,死于食物中毒。再举
-
118不主观的观察,即没有动机的观察。 - 我们的城府似乎深不见底。 如果没有动机,没有目的,我似乎也会假想一个。 就算我尝试不去想,处于放空状态,身体的某一丝感受也会触发心理上的各种花样 —— 换个舒服的姿势、多赚钱、希望自己更优越、健康、总是称心如意…… - 这些动机的起因,有的是身体的不适引起的,有的是外部氛围助推的…… 它们如同陈年积淀的烟雾或灰尘,积压在心头,把人笼罩在悲哀之中,拘囿于成见之内。 无论身或心,
-
0有没有克氏或者当下的力量的心灵探索的团体,一起喝茶,一起工作等。
-
8不知道会不会被吞
-
0很多时候,当想讲清一件事的时候,听众总是有一种预期 那就是"喔,原来是这样”,也就是期望这个"听懂了"的效果出现 但那并不是真的懂了 …… 只有超脱于效果,才能知道未被效果显示出来的部分 由此我们直到,所谓的效果——其实只是“显现”的另一个代名词 显现了我们才能知道我们知道了 由此我 通常所谓的自知是效果的同义词。 意思是说,自知随着效果显现而显现,后边这个显现和前边这个显现是一同发生的,一体而存,所以
-
0ENERGY AND THE CULTIVATION OF THE FIELD 标题很有韵味,THE CULTIVATION OF THE FIELD译者译成了修行,这个说法是在本文的后半段有一人提出What is the nature of the field which needs to be prepared, to be able to receive that which is limitless 1、自我中心的活动……什么是自我中心,这个词的意义是什么 首先,它可以有一堆字面意思,但是它一定和一种“自我了解”有关,也就是克在发明这个词的时候,他观察到了某种特征,并将其命名为“自我中心”,我们必须证实这个洞察,我们才
-
39不是来了,也不是没来,是如来 克的要旨可归为一句话:不是没有我,而是当你真如同仿佛你令外指之物存在般的那样,去注意自我,就会发现它的虚妄体性。 ……………… 很多人把克的观点认为是,有一个明确的否定,实际上这并不确切。 因为你要否定就必须先肯定,或者说,在话的前提里有一个肯定。 很多宗教在这一点上失败。你说人有行善,死后去天国,你等于说行善的背后有一个天国的假设。这就很失败了,意思是没天国了,就不行善了
-
77
-
1我看了任正非先生的传记,一直不清楚什么是“尽心”。 我也不清楚什么是克里希那穆提所说的 “You do work very hard to earn a livlihood, to go to the office every day, but this requires much more alertness, much more carful examination.” (你确实为了生计而艰苦地工作,每天都去上班。 但这需要更加地警惕,更细致地检验。) —— 一直到看见鬼脚七的这篇文章《努力,到无能为力》。
-
2甚至在身体层面上,我们多数人都是不敏捷的。 我们暴饮暴食,吸烟, 使身体难看,不敏捷。 感官本有的注意力变得迟钝。 如果我们感官迟钝,怎么能有一个非常警醒、敏捷、清明的头脑呢?
-
13请吧友们来探讨一下塞斯等说思维可创造实相和过去因果业力报应矛盾,新时代思想《与神对话》《塞斯》等说的“思维创造实相,可不受任何过去因果业力束缚,只要把控自己心念方向就完全掌握自己的命运。”和一些宗派里说的(如,拉马那马哈希、杨定一等)“过去生或今生过去做了一些事,即使心态思维已经改变,任然会受报应”如生病和被迫害、谋杀等,这样“思维创造实相,只要把握自己思维,就可掌握自己命运”就不可能了。因为不知道
-
4你听过基因工程吗? 哦,天啊!你没听过所有这些东西吗? 无论你喜欢与否,他们都试图改变你的整个行为。 这就是基因工程。他们正试图改变你的思考方式。 你理解我在说什么吗? ——克里希那穆提《最后的讲话》
-
0负担,读书…… 我不禁想到天真的小孩子背着一个沉重的大书包…… - 书里都是权威,是传统的、经典的权威; 权威的解释者就是当今的权威人士; 过去的、现在的权威,指引着我们,或者说,强迫着、塑造着我们。 - 我想在克里希那穆提的作品中找终极依靠 ——一个粉碎一切权威的权威。 却发现他的作品中没有权威,只照出了我的面目 ——我所留恋的,是熟悉的过往; ——我所害怕的,是陌生的境遇; ——我所反抗的,是他人的指手画脚; —
-
2与其问别人如何如何,不如审视自身现在的做法。
-
23谁能回答:克里希那穆提一生结婚了吗?谢谢
-
161这几天看了这本小册子,第一章看了好几遍。 本来想打个总结,却始终不敢写,因为文中一直在摧毁一切结论。 第一章也好,最后一章也罢,其文风基本上是一样的 —— 起初是循循善诱,接着是对思绪的梳理和毁灭,解脱自在,虚室生白,最后是什么?真地不知道。 - 要是我读完之后有所记忆,有所心得,那么我就会逐渐萌生出讨厌之情: 反复地讲同一个东西,真是恶心! ——这里的“同一个东西”,其实就是我总结出来的心得。 - 因此 读了就
-
3如果理智与疯狂存在,我们该如何区分(If sanity and insanity exist, how shall we know them)? ——大卫·罗森汉恩 一、使精神病学与心理学蒙羞的实验 1973年,当《在非理智的地方保持理智(On being sane in insane places)》还未发表前,大卫·罗森汉恩(David Rosenhan)仍是个默默无闻的心理学者,但他彼时多半已经料到这篇论文将要引起的轰动。这个实验,即将挑战美国乃至全世界关于诊断精神疾病的可行性与可信性。作为实验设计者,罗森汉恩知道,实验的结果
-
7尽管克里希那穆提说我们是被编了程序的机器, 尽管钱学森说人是一个复杂的超巨系统, 尽管现代科学理论认为人是从奇点爆炸,经150亿年,由分化出的基本粒子而演化出来的产物, 尽管有人说人是最灵活的机器, 然而,我作为一个人,不愿承认自己是机器,是机器的同类。 总是自以为是地死守着: 我们人是有灵魂的、有个性的,是高等动物,甚至是高于动物,是万物之主宰……等等虚恍的观念。
-
10看了克的传记,觉的奇怪,既然克是无神论者,对有无灵魂也不置可否,那传记里提到的他与他母亲那些神通的事迹,还有和他很早就离世的姐姐进行交流这些事情怎么解释?谁能给我解答下呢?
-
2一个人在意、较真、存疑和深入,即是敲门。 不过呢,浑浑噩噩,打个马虎,稍微清醒的时候就去抓点东西,据为己有,却是我习惯性的做法。 - - K: I don't think that we question enough. Do you know what I mean? N: Yes. K: We accept, we are gullible, we are greedy for new experiences. People swallow what is said by anybody with a beard, wtih promises, saying you will have a marvellous experience if you do certain things! I think one has to say: "I know nothing." Obviously I can't rely on others. If there were no books, no guru
-
28视频和有声读物虽然为知识的获取带来了便利,但它们或是将深刻的思想压缩于片刻之间,或是失去上下文关系,未免难以呈现出全貌与深意。 探寻真相,面对当下,需要安静的内心和充沛的精力,无法被任何形式取代。
-
9众所周知,克这个东西,很多读者都能建立一个大致轮廓 那就是,无。 但是很多人对克的这个无的理解,是硬加上去的无。 所谓近视眼拿着眼镜找眼镜。 ………… 很多人忽视一点,克的无是观察得出来的,是直观的无,不是你上来就捧着个结论装出来的一个态度。 关于重践轻思,已经堪称大奸似忠的典范了……这个观点非常流行,因为省劲,是个阿猫阿狗的都可以哼哈两声,说其他人只会用头脑,暗示就算他不会用头脑以外的东西,起码不会用
-
5
-
149所谓的意识活动,是看不见的,它是透明的,不是形容的出的具体事相……当一个感受能够被识别为喜欢还是厌恶,说明意识知道这个感受。当一个人能够把一种叫不上名字的感受分解并再理解为“喜感和厌感”(我们称之为分别心)时,就是意识在发挥作用,这种挟裹“喜感和厌感”将事相扭曲后再显现出来的力量,就是意识活动的力量,而它本身是不会随着事相显现而显现在我们的认知观里的。 而叫不上名字的感受,说明意识还无法消化和接受
-
2说完最后一句禁言的B,玻璃心就别张嘴啊 你就那点废话,反反复复水无数个贴子 拉屎还分无数个坑? 吧里差你那点发贴量啊 ………… 另外赶紧把你恶心头像换了,顶着个****的头像在那嘚嘚
-
0喜是悲,如果你观察过它。《克里希那穆提 真正的革命 —— 3、从恐惧中解放》 Pleasure is pain, if you have observed. 《J Krishnamurti - The Real Revolution - 3. Freedom from fear》 - 记得王东岳先生讲过,除了人之外,没有动物会笑,为什么? 因为人要逗人爱,才能被关心、呵护。 笑,是人在演化过程中无奈的选择。 - 张至顺道长曾说:六欲病好治,七情病难医。 我以为喜欢就是畅快高兴,而今才有些眉目:喜笑是病,还是人类特有的病。
-
4
-
8有一天孩子的母亲来问:“什么是爱?爱是关怀,是信任,是责任,是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喜悦吗? 爱是依从的苦恼和孤独吗?” 你正在养育你的孩子,你倾注如此多的关爱,孜孜不倦的精力,你倾注你的生命和心血。 或许,你不自不觉地感到这是你的义务。你喜欢那样。但是教育的窄化作用将会开始,将会使他顺从惩罚与奖赏以适应社会的结构。教育被接受用来制约心灵的工具。 我们接受教育的目的何在?是为了做不完的工作还是为了老死?你已
-
1你有没有注意到,你的父母和老师告诉你,你必须在生活中有所作为,你必须像你的叔叔或祖父一样成功? 或者你试图模仿一些英雄的榜样,像大师、圣人一样; 所以你永远不会自由。无论你是以师父、圣人、老师、亲戚为榜样,还是坚持特定的传统,这都意味着你要求自己成为某种东西; 只有当你真正理解这个事实时,才有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