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吧
关注: 12,443 贴子: 95,014

阳明心学研习交流

  • 目录:
  • 保健养生
  • 2
    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者得之。
  • 56
    江浙人的文化主体,是《心学》,王阳明是他们的祖师爷。 明朝皇帝对王阳明的底细清楚的很,无论是朱厚照还是嘉靖皇帝都不用王阳明,让他靠边站。 王阳明的徒子徒孙,没有一个成大器的。 阳明《心学》的特点,是必需认一个主子,必须认一个皇帝或者一把手,然后心学门徒架空一把手,自己才是真正的一把手。 蒋介石和汪精卫,都是王阳明的徒子徒孙,也都奉孙中山为他们的主子。 蒋介石和汪精卫,都有帝王之志。但是这个帝王之志,是架
    xyfcli2008 4-10
  • 12
    我认为心学是帮助人更好,就像老王到处传课一样,他希望的是人人变得更好,而不是在比较谁脑子好记得多,或者高谈阔论。他眼中认为的是人人都是成圣的潜力。
  • 7
    传习录中"除花间草"的对话中,认为世间万物都是无善无恶的,善恶都是观察角度不同,从更高维度,事物都是中性的。但我们和外界接触,必然要有所选择 ,即善及恶的判断。无善无恶的意义是就是让我们站在更高维度,应对所有事变,以获得一个安定的心态。所谓:定、静、安、虑、得。不知理解对否,请吧内高人指正。
  • 12
    比如你要打我一拳,我潜意识的躲过去,这就是心即理 又比如,我肚子饿了,潜意识要去找吃的,这就是心即理。 比如我刷了一天的抖音游戏,潜意识认为荒废时间,这就是心即理。 是不是这么个意思呢?
  • 26
    阳明先生说事上无心外之事,也无心外之理,我的理解就是从这句话里来的,我认为阳明先生提出要知行合一是要世人从求外在之理转而去向内索求,去致良知,而不是现在说的什么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知是良知,行亦是良知,始终只在良知上用功,我这样理解对吗?
  • 8
    “且如出外见人相斗,其不是的,我心亦怒。然虽怒,却此心廓然,不曾动些子气”
  • 6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即理: 这是在定义心是什么,心的本体就是整个世界,没错,心不仅是内心,包括整个外部世界在内都是心的本体。 所以才说心外无物,世界外确实无物了,没有比世界比心之本体更大的东西了,理是描述世界的同时也在世界之内,所以心外无理。理是世界的运行法则,所以人心就是天理。 知行合一: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所谓知的对象是物质的运动方式而不是物质,只有运动变化才会引发知,静止的知是没意义的周
  • 29
    难道客气不是私欲,能跟私欲齐名?客气病有这么大吗,书上拿出来单独说,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
  • 5
    我个人认为人人可成圣,这句话不是空穴来风,是因为王总发现了这个秘密,而这个秘密并不是王总发明,只是王总找出来的,也就是说,它一直存在,但是我们由于某些神秘力量而无法发掘,为何无法发掘?是因为王总在龙场悟道,经历了生与死的痛苦,他才能发掘出来。这里插一句我说了语言具有概率性,什么是概率性。就是你不会一下能明白对方想表达的意思,你最多明白20%。甚至更低,教员也说过,书也只是间接经验。简单的话来说,每个人
  • 3
    先说结论,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微薄看法,但对我来说当前就是我最能接受的看法。儒家的最终目标就是成为圣人,而如何成为圣人,就是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路径达到“内圣外王”,而如何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认为就是在不同层次都做到社会标准、内心标准、外部行为的统一,具体来说就是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做到这三者统一。总的来说就是三者统一是X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Y轴,能做到三者统一的在这个层
    wwwwo0ok 4-6
  • 5
    阳明心学研究专家、当世阳明心学领军人度阴山代表作!通过讲述王阳明的辉煌传奇,为您剖析知行合一的无边威力,全方位领略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 提供PDF、azw3、mobi、epub格式阅读。(这个版本找了好久,直接保存就能看) 链接:https://pan.quark.cn/s/1bb4ef63ce90
  • 0
    劣根罪不收
    教学霸 4-3
  • 26
    大家好,我是一名对心学有兴趣的陌生人,我并没有看过关于王阳明先生心学的书籍,仅仅是在b站中观看了复旦大学王德峰老师《王阳明心学及其现代意义》的视频,我看到了第二节课,其中讲到“心即理,心外无理”的时候提到了趋利避害,说趋利避害的理是“心之外的理”,并不是心本身的理。同时也提到了“孺子入井,怵惕恻隐之心”,这里的恻隐之“心”是心本身的理。请问什么样的理才是“心本身的理”,难道只有“恻隐之心”、“羞恶
    黍离手 3-31
  • 48
    吧友们,近年用功何如? 致良知之学若少有所得便自谓得其宗旨,怕是难有所成。功夫是越学越深,无穷无尽。 近年来,我对致良知的体验常有不同,如今还是不能得其真正核心要领。仍时时需要通过传习录和四书作证,怕是有所走偏。 良知之在人心,无形无体,所以不睹不闻。我现在的功夫就是睹这个不闻,闻这个不闻。精神心思有所凝聚,稍觉有得力处,但用功不密,立志不坚。其中或也有缺少同学者,砥砺切磋,相讲去病的缘故。
  • 13
    尚谦问孟子不动心与告子异。
  • 34
    《论语·公治长篇》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论语·先进篇》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 《论语·先进篇》曾点言志,夫子许之。 阳明言,孔子之意可见矣。 孔子并不认为做学问的人要去做官,从以上三章可见。学而优则仕是子夏之言,并非孔子之言。子夏之意并不能代表孔子。 那孔子的本意是什么呢?从曾点言志一章最可见一斑。 子路,冉有想从事政事。公西赤想从事礼乐。而曾点呢?鼓瑟希,铿尔,
    苏复礼 3-27
  • 2
    对于某个知识的个人创作是检验个人水平的有效方法!以下是我对于心学认识的真实水平,DeepSeek 评价为:初级哲学爱好者! 定义阐述: 知行合一功夫的逻辑过程是:省察行为——评断合适与否——調整行為。基于这个过程,阳明指出“感知活动也是行为事实”。换句话说这个主张拓宽了行为的边界,认为感知活动也是既定的行为事实!这样一来就自然会得出结论知和行本质上是同一个刺激反应的过程! 知是行之始是知行合一的内核 知行合一,字
  • 435
    应吧主邀请,特在“心学吧”立此问答帖。 希望能够帮助在门外徘徊者找到入门途径,使其更早感受到,心学所引发的来自生命本源的力量,同时希望能够与精深研究者携手,在砥砺前行中,共同探究优秀民族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发展! 如果你在心学研习过程中有想要交流的感悟、心得或者疑惑、问题,欢迎提出,有问必答。 致知之路,携手同行!~
  • 56
    个人认为心即理的观点有片面性,对于仁义忠孝等与人相处的情况下,有他的意义,但对于追求自然科学的规律,还是要到物上去找。
    苏复礼 3-15
  • 22
    这里讲“亲”与“新”,后面讲的内容我和这二字联系理解不出来,感觉这二字的实意也未能理解,是有什么更深层的含义吗,求指教
    bauaqgfkf 3-13
  • 1
    主一在专注于某事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广的要求,也就是“区分与主动”。而这种区分与主动恰是个人的主体意识(指个体对于自身的认识,如自身的能力,自身的行为,这件事之于自身的意义…)在某件事上的直接体现,是一种整体的视角(指以个人为主体外物为客体建立各种意义的视角)。 这种主一,有时体现为个人的独立思考:面对某些内容的不同结论;或对某些结论的可能过程的追究;有时也直接体现为价值判断,也就是好恶的生命感受(这
    bauaqgfkf 3-13
  • 19
    比如说看书学习,我不一心在学习上就学不会,但专心在学习上按照陆澄录里面的说法好像是逐物?我应该怎么在看书学习这件事上主一呢?
    bauaqgfkf 3-13
  • 0
    地址:https://app.yinxiang.com/fx/4b005115-a8b1-4b7d-8a27-aaa56db83ec3
  • 70
    当下,良知是我朋友,还未和我融为一体。生活、工作中,处处是良知,多呼唤良知,把良知拿出来,晒在阳光下,不断按照良知去做,不断磨练,不软弱,心软无福。
    乙向 3-10
  • 12
    那心学和良知就是只讲给读的上书的人呗,那些大字不识的百姓,你跟他说良知不是对牛弹琴?反正他听不懂?那我认为现在很多人说的良知也没比古时候好多少,反正就一顿说,高尚优雅就完事了。读过书的和没读过书的都一样听不懂。教员下乡鼓动起义的时候,是不是进来听的也要读过书啊?那他得有多难啊?
  • 2
    慎独者,慎守其心之独知处而已。 于其善之萌焉,1,若食之充饱也。2,若抱赤子而履春冰,惟恐其或陷也。3,若捧万金之壁而临千仞之崖,惟恐其或坠也。 孔子言,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而拳拳服膺,弗失之矣。此之谓也。 其不善之萌焉,1,若鸠毒之投于羹也。2,若虎蛇横集而思所以避之也。3,若盗贼之侵陵而思所以胜之也。 孔子言,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此之谓也。 阳明言,致中和只在谨独。 谨
  • 10
    王阳明提出“心外无理”,假设你在野外看到一朵盛开却无人欣赏的花,从心学角度看,这朵花的“理”存在于何处?
  • 3
    更新总结一下我近期对心学的认知,大家可以探讨下。人生在世,欲望须得不过分,过分了陷入私欲之害,私欲之害犹如剧毒,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当明白私欲之害。接下来就是心即理,真知即行动,行动见真章,格物致知,知行合一,都是理的实践,心的成长,到达这里既是积累,也是事上炼,既能升维也能降维。防止走向方向性错误,致良知就是最后的保险,帮助我不至于走偏。
  • 0
    🌹🌹🌹2月20日晨读内容 1. 主 题:圣人之学只是一诚而已 2. 原文:【47.7~8】 《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第一册第195-196页(新旧版本相差4页) 47.《黄直录》 【47.7】问:“先生尝谓‘善恶只是一物’。善恶两端,如冰炭相反,如何谓只一物?” 先生曰:“至善者,心之本体。本体上才过当些子,便是恶了。不是有一个善,却又有一个恶来相对也。故善恶只是一物。” 直因闻先生之说,则知程子所谓“善固性也,恶亦不可不谓之性”。又曰:“善恶
  • 24
    心学 此道自古少语人,说破不留半点痕。 行来似异实依旧,迷了千千万万魂。
  • 4
  • 10
    1. 又问:“天地鬼神万物,千古见在,何没了我的灵明,便俱无了?” 曰:“今看死的人,他这些精灵游散了,他的天地鬼神万物尚在何处?” 黄以方录 2.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钱得洪录 3.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
  • 14
    动时,私欲一来,则立即警觉,宁可行为上什么都不做,心中也要捉其根本令其现形,去除干净! 静时,更是危险,稍有不慎,私欲则滋生扩蔓,当时刻心存致良知之念,一旦发觉,也一样格到干净方了。 动时不是权术,是事上磨。 静时并非枯槁,是慎其独。 以上感悟,与大家分享。
  • 1
    1529年1月9号,阳明先生在广西平乱后回浙江老家,于江西南安府大庾县青龙铺码头的船上离世。当时他已身患重病。
    乙向 1-20
  • 26
    《老子》云“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者,忠信之薄,道德之华,争愚之始 翻译:丧失了“道”而后才有“德”,丧失了“德”而后才有“仁”,丧失了“仁”而后才有“义”,丧失了“义”而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表现,是道德的外在虚华,更是争名逐利、愚昧产生的开端。 孔颖达的说法:老子提倡的是道德质朴本真,无为而治,静默淡泊的教育观念!是先有了一个主见,所以不能用这个依
  • 10
    扩充的说法某种意义上上错的,若说一个意思是可以被扩展充实的,那么也就是说这个意思是可以增减的,那便不是良知了,若只是良知,那就只是按着去做便是,更增一分更减一分都是刻意,是可商量可变更可打折扣可稍膨胀的,那便不是公是非同好恶的良知特性了,是可以被个人好恶左右的借口,是飘扬的自我欺骗的旗帜!#
    乙向 1-16
  • 29
    关于这一段。至善者信也信缘无一毫之恶,故曰至善,止之,事复其本然而已 可是,无善无恶心之体,人之初的天性应该是无善无恶的,如后天之染发便有了颜色和善与恶,念起心发过甚便失了中,而后复其本性?但是至善为人之天性,怕是有些不妥吧
    zqhrz 1-13
  • 69
    儒家学问只是一个,心学,理学实际也是一个意思。 理学所谓格物穷理,是由于大学古本中格物之解的原文遗失,也或许是被人隐匿。朱子用程子的话来做解。程子之意,原本应该是,心之知,本无方体,不可琢磨,必须在物上可见,所以说在物为理。阳明子亦言,心无体,以万事万物之感性是非为体。 程子之言,人心即人欲,道心即天理,看似两个,实际一个。朱子之言,心虽主乎一身,而实管乎天下之理。理虽散在万事,而实不外乎一人之心。
  • 0
    原文 夫礼者,经天纬地,本之则大一之初;原始要终,体之乃人情之欲。夫人上资六气,下乘四序,赋清浊以醇醨,感阴阳而迁变。故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喜怒哀乐之志,於是乎生;动静爱恶之心,於是乎在。精粹者虽复凝然不动,浮躁者实亦无所不为。是以古先圣王鉴其若此,欲保之以正直,纳之於德义。 个人观点:这段话是以理作为本体进行展开,其中谈到天地万物之所以会从混沌中演化出来,就是因为理的这种秩
    风犹嚚 1-6
  • 0
    借真知行,行借良知,随生真知,知行合一
  • 26
    昔幼顽劣,不明事理,所过甚多。随年岁增长开始认识到并不断在反省改正。后见阳明先生“为善去恶”的格物之说颇有感触,非常认同。人性本善,格物的目的是回归本心,这点我也略有体会。但近日我有一些疑惑。我发现是非是没有办法确定的,没有绝对的客观标准。比如说穿衣打扮、饮食喜好(诸如此类等)。人们大多会说某人品味是好是差,但这不过是用自己的标准来评定的。符合自己的喜好便为好,不符合的便不好。一如人中把自己所喜爱
    无所败事 12-29
  • 1
    某类私欲的表现或许并非是单独存在的,他的开始或许仅仅是极其微小一个选择。或许表现是,在情绪上的悸动,行为上的追求,意念上不断的滋长,用追问的方式追究他的根源,实际上是根于对于某些实际问题的畏难逃避,他坚固于以虚假的方式进行自我欺骗 (这种自我欺骗或许是更加隐晦的没有凝结为实际某想法的,类似于于盲从盲信,多来源于外界刺激与一开始畏难逃避的结合),他滋长于自我欺骗的土壤上于是诸恶巨全似乎水到渠成,他或
    闪矢吹梦 12-24
  • 1
    还有应该注意者,阳明所谓物者,不仅限于自然界的物质物形物态,他是取极广义的解释,凡我们意识的对境皆谓之物。所以说“意用于事亲即事亲为一物,意用于治国读书听讼等则此等皆为一物”。这类物为构成我们意识之主要材料,更属显然。总而言之,有客观方有主观,同时亦有主观方有客观。因为主观的意不涉着到客观的物时,便失其作用,等于不存在。客观的物不为主观的意所涉着时,便失其价值,也等于不存在。心物合一说内容大观如此
    风犹嚚 12-24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小吧:小吧主共3

会员: 知行合一

目录: 保健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