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垣吧 关注:352贴子:5,157

回复:《脾胃论》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加减平胃散
治脾胃不和,不思饮食,心腹胁肋,胀满刺痛,口苦无味,胸满气短,呕哕恶心,噫气吞酸,面色萎黄,肌体瘦弱,怠惰嗜卧,体重节痛,常多自利,或发霍乱,及五噎、八痞、膈气、反胃。
甘草(锉,炒,二两) 浓朴(去粗皮,姜制炒香) 陈皮(去白,以上各三两二钱) 苍术(去粗皮,米泔浸,五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生姜三片,干枣二枚,同煎至七分,去渣,温服;或去姜、枣,带热服,空心、食前。入盐一捻,沸汤点服亦得。常服调气暖胃,化宿食,消痰饮,辟风寒冷湿,四时非节之气。
如小便赤涩,加白茯苓、泽泻;如米谷不化,食饮多伤,加枳实;如胸中气不快,心下痞气,加枳壳、木香;如脾胃困弱,不思饮食,加黄 、人参;如心下痞闷,腹胀者,加浓朴,甘草减半;如遇夏,则加炒黄芩;如遇雨水湿润时,加茯苓、泽泻;如遇有痰涎,加半夏、陈皮;凡加时,除苍术、浓朴外,根据例加之,如一服五钱,有痰加半夏五分;如嗽,饮食减少,脉弦细,加当归、黄 。如脉洪大缓,加黄芩、黄连;如大便硬,加大黄三钱,芒硝二钱,先嚼麸炒桃仁烂,以药送下。


96楼2011-11-29 00:22
回复
    散滞气汤
    治因忧气结,中脘腹皮底微痛,心下痞满,不思饮食,虽食不散,常常有痞气。
    当归身(二分) 陈皮(三分) 柴胡(四分) 炙甘草(一钱) 半夏(一钱五分) 生姜(五片) 红花(少许
    上件锉如麻豆大。都和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食前。忌湿面、


    97楼2011-11-29 00:22
    回复
      2025-08-13 16:42:0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通幽汤
      治幽门不通,上冲,吸门不开,噎塞,气不得上下,治在幽门闭,大便难,此脾胃初受热中,多有此证,名之曰下脘不通。
      桃仁泥 红花(以上各一分) 生地黄 熟地黄(以上各五分) 当归身 炙甘草 升麻(以上各一钱)
      上 咀。都作一服,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之,食前。


      98楼2011-11-29 00:22
      回复
        润肠丸
        治饮食劳倦,大便秘涩,或干燥,闭塞不通,全不思食,及风结、血秘,皆能闭塞也。润燥和血疏风,自然通利也。
        大黄(去皮) 当归梢 羌活(以上各五钱) 桃仁(汤浸,去皮尖,一两) 麻子仁(去皮取仁,一两二钱五分)
        上除桃仁、麻仁另研如泥外,捣罗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用白汤送下。


        99楼2011-11-29 00:23
        回复
          导气除燥汤
          治饮食劳倦,而小便闭塞不通,乃血涩致气不通而窍涩也。
          滑石(炒黄) 茯苓(去皮,以上各二钱) 知母(细锉,酒洗) 泽泻(以上各三钱) 黄柏(去皮,四钱,酒洗)
          上 咀。每服半两,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空心。如急,不拘时候


          100楼2011-11-29 00:23
          回复
            丁香茱萸汤
            治胃虚呕哕吐逆,膈咽不通。
            干生姜 黄柏(以上各二分) 丁香 炙甘草 柴胡 橘皮 半夏(以上各五分) 升麻(七分) 吴茱萸 草豆蔻 黄人参(以上各一钱) 当归身(一钱五分) 苍术(二钱)
            上件锉如麻豆大。每服半两,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食前。忌冷物。


            101楼2011-11-29 00:23
            回复
              草豆蔻丸
              治脾胃虚而心火乘之,不能滋荣上焦元气,遇冬肾与膀胱之寒水旺时,子能令母实,致肺金大肠相辅而来克心乘脾胃,此大复其仇也。经云∶大胜必大复。故皮毛血脉分肉之间,元气已绝于外,又大寒大燥二气并乘之,则苦恶风寒,耳鸣,及腰背相引胸中而痛,鼻息不通,不闻香臭,额寒脑痛,目时眩,目不欲开。腹中为寒水反乘,痰唾沃沫,食入反出,腹中常痛,及心胃痛,胁下急缩,有时而痛,腹不能努,大便多泻而少秘,下气不绝,或肠鸣,此脾胃虚之极也。胸中气乱,心烦不安,而为霍乱之渐。膈咽不通,噎塞,极则有声,喘喝闭塞。或日阳中,或暖房内稍缓,口吸风寒则复作。四肢厥逆,身体沉重,不能转侧,头不可以回顾,小便溲而时躁。此药主秋冬寒凉大复气之药也。
              泽泻(一分,小便数减半) 柴胡(二分或四分,须详胁痛多少用) 神曲 姜黄(以上各四分)当归身 生甘草 熟甘草 青皮(以上各六分) 桃仁(汤洗,去皮尖,七分) 白僵蚕 吴茱萸(汤洗去苦烈味,焙干) 益智仁 黄 陈皮 人参(以上各八分) 半夏(一钱,汤洗七次) 草豆蔻仁(一钱四分,面裹烧,面熟为度,去皮用仁) 麦 面(炒黄,一钱五分)
              上件一十八味,同为细末,桃仁另研如泥,再同细末一处研匀,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熟白汤送下,旋斟酌多少。


              102楼2011-11-29 00:24
              回复
                脾胃将理法
                白粥、粳米、绿豆、小豆、盐豉之类,皆淡渗利小便,且小便数不可更利,况大泻阳气,反行**。切禁湿面,如食之觉快,勿禁。
                药中不可服泽泻、猪苓、茯苓、灯心、琥珀、通草、木通、滑石之类,皆行**,而泻阳道也;如渴,如小便不利,或闭塞不通则服,得利勿再服。
                忌大咸,助火邪而泻肾水真阴;及大辛味,蒜、韭、五辣、醋、大料物、官桂、干姜之类,皆伤元气。
                若服升沉之药,先一日将理,次日腹空服,服毕更宜将理十日;先三日尤甚,不然则反害也。
                夫诸病四时用药之法,不问所病,或温或凉,或热或寒,如春时有疾,于所用药内加清凉风药;夏月有疾,加大寒之药;秋月有疾,加温气药;冬月有疾,加大热之药,是不绝生化之源也。钱仲阳医小儿,深得此理。《内经》∶必先哕气,毋伐天和,是为至治。又曰∶无违时,无伐化。又曰∶无伐生生之气。皆此常道也。用药之法,若反其常道,而变生异证,则当从权施治。假令病患饮酒,或过食寒,或过食热,皆可以增病。如此,则以权衡应变治之。权变之药,岂可常用乎。


                104楼2011-11-29 00:25
                回复
                  2025-08-13 16:36:0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摄养
                  忌浴当风,汗当风。须以手摩汗孔合,方许见风,必无中风中寒之疾。
                  遇卒风暴寒,衣服不能御者,则宜争努周身之气以当之,气弱不能御者病。
                  如衣薄而气短,则添衣,于无风处居止;气尚短,则以沸汤一碗熏其口鼻,即不短也。
                  如久居高屋,或天寒阴湿所遏,令气短者,亦如前法熏之。
                  如居周密小室,或大热而处寒凉气短,则出就风日。凡气短,皆宜食滋味汤饮,令胃调和。
                  或大热能食而渴,喜寒饮,当从权以饮之,然不可耽嗜。如冬寒喜热物,亦根据时暂食。
                  睡不安,则宜少食;饱而睡不安,则少行坐。
                  遇天气更改,风寒阴晦,宜预避之。大抵宜温暖,避风寒,省语,少劳役为上。


                  105楼2011-11-29 00:25
                  回复
                    远欲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以隋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何取之轻而弃之重耶!
                    残躯六十有五,耳目半失于视听,百脉沸腾而烦心,身如众派漂流,瞑目则魂如浪去,神气衰于前日,饮食减于囊时,但应人事,病皆弥甚,以己之所有,岂止隋候之珠哉!安于淡薄,少思寡欲,省语以养气,不妄作劳以养形,虚心以维神,寿夭得失,安之于数,得丧既轻,血气自然谐和,邪无所容,病安增剧?苟能持此,亦庶几于道,可谓得其真趣矣。


                    106楼2011-11-29 00:26
                    回复
                      省言箴
                      气乃神之祖,精乃气之子。气者,精神之根蒂也。大矣哉!积气以成精,积精以全神,必清必静,御之以道,可以为天人矣。有道者能之,予何人哉,切宜省言而已。


                      107楼2011-11-29 00:26
                      回复
                        后序
                        黄帝着《内经》,其忧天下后世,可谓浓且至矣,秦越人述《难经》以证之。伤寒为病最大,仲景广而论之,为万世法。至于内伤脾胃之病,诸书虽有其说,略而未详,我东垣先生,作《内外伤辨》《脾胃论》以补之。先生尝阅《内经》所论,四时皆以养胃气为本,宗气之道,纳谷为宝。盖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冲和百脉,颐养神明,利关节,通九窍,滋志意者也。或因饮食失节,起居不时,妄作劳役,及喜怒悲愉,伤胃之元气,使营运之气减削,不能输精皮毛经络,故诸邪乘虚而入,则痰动于体、而成痼疾,致真气弥然而内消也。病之所起,初受热中,心火乘脾,末传寒中,肾水反来侮土,乃立国中末三治,及君臣佐使之制,经禁病禁时禁之则,使学人知此病,用此药,因心会通,溯流得源,远溯轩岐,吻合无间。善乎!鲁齐先生之言曰∶东垣先生之学,医之王道也!观此书则可见矣。
                        至元丙子三月上巳日门生罗天益谨序


                        108楼2011-11-29 00:26
                        回复
                          呵呵,终于发完了,下次《内外伤辨》


                          109楼2011-11-29 00:35
                          回复
                            为了中医之兴,当万死不辞!


                            111楼2011-11-29 11:19
                            回复
                              2025-08-13 16:30:0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这位朋友好啊
                              欢迎加入本吧


                              113楼2011-11-29 20: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