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琰吧 关注:690贴子:2,277

【分享】三国战争资料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依旧慢慢发


1楼2012-08-08 08:49回复
    255年   镇东将军毋丘俭与扬州刺史文钦讨伐司马师。 司马师亡。司马昭为大将军。
      姜维攻魏狄道,先胜后败。
      256年4月 司马昭讨伐诸葛诞。
      姜维伐魏被邓艾击败。
      吴孙峻死,弟孙琳专吴政。孙綝杀死滕胤等人。
      257年   魏诸葛诞与孙吴联合起兵反魏。
      姜维出骆谷攻魏失败。
      258年   魏军攻破寿春,斩诸葛诞。
      孙綝废吴帝孙亮为会稽王,立琅琊王孙休为帝。
      孙休与丁奉设计杀死孙綝。
      260年5月 贾充、成济杀死曹髦。
      6月 曹奂继位。
      262年10月 姜维攻魏,被邓艾击败,退屯沓中。
      263年   司马昭三路伐蜀,蜀亡。
      264年   钟会和姜维密谋失败被杀。
      司马昭称晋王。
      孙休亡,孙皓继位。
      265年   司马昭亡,其子司马炎继任晋王。
      12月 司马炎废曹奂为陈留王,自称晋武帝,建立西晋,魏亡。 271年   吴孙皓出兵攻晋,因士兵怨恨而止。
      272年   司马炎派杨肇、羊祜等率军支持战略要地西陵。
      陆抗大败杨肇,杀步阐。
      277年   晋文鸯击破鲜卑族。
      278年   羊祜死、杜预驻扎襄阳。
      279年   西晋出动六路兵马攻打吴国。
      280年   西晋消灭吴国,吴帝孙皓投降,吴亡。
    三国战争年表
    190年 关东诸侯讨董卓之战
      曹操攻董卓荥阳之战
      孙坚鲁阳退敌
      董卓袭王匡河阳津之战
      孙坚斩华雄阳人之战
      刘表平定荆州之战
      191年 孙坚攻董卓洛阳诸陵之战
      袁绍袭孙坚阳城之战
      孙坚击刘表襄阳之战
      曹操击黑山军濮阳之战
      陶谦破黄巾军徐州之战
      刘焉割据益州之战
      公孙瓒破黄巾军东光之战
      192年 袁绍与公孙瓒界桥之战
      公孙瓒击袁绍巨马水之战
      公孙瓒攻袁绍龙凑之战
      袁术击袁遗扬州之战
      李傕等进犯长安之战
      曹操击黑山军武阳之战
      曹操破黄巾军兖州之战
      193年 曹操击袁术封丘之战
      曹操攻陶谦彭城之战
      公孙瓒灭刘虞幽州之战
      袁谭攻田楷青州之战
      袁绍攻黑山军常山之战
      194年 吴景攻周昕丹阳之战
      孙策攻陆康庐江之战
      195年 孙策攻刘繇曲阿之战
      孙策与太史慈神亭之战
      刘繇攻诸葛玄、笮融豫章之战
      李傕劫持帝后公卿长安之战
      李傕、郭汜攻杨奉、董承弘农之战
      袁绍攻臧洪东郡之战
      鲜于辅攻公孙瓒鲍丘之战
      曹操攻吕布定陶之战
      196年 吕布袭刘备下邳之战
      郝萌袭吕布徐州之战
      孙策攻王朗会稽之战
      曹操攻杨奉梁县之战
      曹操灭何义黄巾军之战
      197年 曹操攻张绣淯水之战
      曹操攻袁术蕲阳之战
      曹操攻张绣湖阳之战
      吕范、徐逸攻陈瑀海西之战
      吕布破袁术下邳之战
      袁术灭陈王刘宠淮阳之战
      吕布攻臧霸莒城之战
      198年 袁绍灭公孙瓒易京之战


    5楼2012-08-08 08:51
    回复
       段煨灭李傕关中之战
        曹操攻张绣穰城之战
        曹操灭吕布下邳之战
        199年 曹操灭眭固射犬之战
        刘岱攻刘备小沛之战
        孙策袭刘勋皖城之战
        孙策攻黄祖沙羡之战
        孙策平邹佗、严白虎之战
        200年 策攻陈登丹徒遇害之战
        刘表破张怿长沙之战
        刘馥平定扬州之战
        张鲁据汉中之战
        刘璋平赵韪益州之战
        孙权灭李术皖城之战
        曹操破刘备徐州之战
        曹操斩颜良白马之战
        曹仁攻刘备汝、颍之战
        蔡阳攻刘备汝南之战
        曹操夜袭乌巢之战
        201年 曹操破袁绍仓亭之战
        202年 锺繇击郭援平阳之战
        203年 贺齐平建安之战
        袁谭与袁尚之战
        曹操攻袁谭袁尚黎阳、邺城之战
        204年 曹操攻袁尚邺城之战
        曹操灭袁谭南皮之战
        孙权平妫览戴员丹阳之战
        孙权平山越之战
        205年 杜畿灭卫固定河东之战
        曹操平定幽州之战
        曹操灭高斡壶关之战
        206年 乐进李典破管承长广之战
        于禁平昌豨东海之战
        雍州兵讨张猛之战
        207年 孙权攻黄祖江夏之战
        曹操攻乌桓白狼山之战
        208年 孙权灭黄祖夏口之战
        曹操灭刘表襄阳之战
        曹操破刘备当阳之战
        赤壁之战
        209年 周瑜攻曹仁江陵之战
        孙权围攻合肥之战
        张昭攻当涂之战
        贺齐攻陈仆黟、歙之战
        张辽平陈兰、梅成六安之战
        210年 步骘灭吴巨交州之战
        211年 曹操破马超渭南之战
        刘备灭刘璋取益州之战
        212年 曹丕攻田银苏伯之战
        213年 曹操攻孙权濡须口之战
        马超攻韦康冀城之战
        214年 夏侯渊攻马超祁山之战
        诸葛亮入川之战
        夏侯渊灭宋建陇右之战
        孙权攻占皖城之战
        夏侯渊攻韩遂长离之战
        霍峻守葭萌城之战
        215年 曹操破窦茂灭韩遂河池之战
        张飞攻张郃巴西之战
        赵俨平吕并陈仓之战
        曹操攻张鲁阳平之战
        孙权围合肥之战
        217年 陆逊击费栈丹阳之战
        孙权与曹操第二次濡须口之战
        218年 王必平耿纪许昌之战
        曹洪破吴兰下辨之战
        曹彰击乌桓代郡之战
        曹仁破侯音宛城之战
        李严平定马秦、高定之战
        刘备攻取汉中之战
        219年 刘封、孟达攻申耽上庸之战
        樊城之战
        吕蒙袭关羽江陵之战
        220年 孟达攻刘封上庸之战
        苏则平定河西之乱
        221年 张既平定河西之战
        222年 夷陵之战
        杨洪平黄元叛蜀之战
        曹丕首征东吴之战
        曹休与吕范洞口之战
        223年 曹仁与朱恒濡须口之战
        张郃攻占江陵中洲之战
        曹真与朱然江陵之战
        贺齐取蕲春之战
        224年 田豫击鲜卑轲比能之战
        曹丕攻广陵之战
        225年 任福平蔡方、唐咨之战
        诸葛亮平南中之战
        周鲂攻彭绮鄱阳之战


      6楼2012-08-08 08:51
      回复
        226年 泪饭交趾之战
          孙权攻魏之战
          诸葛瑾攻襄阳之战
          227年 张嶷平张慕之战
          228年 曹真破赵云之战
          孟达反魏之战
          诸葛亮攻魏街亭之战
          229年 葛亮攻魏陈仓之战
          诸葛亮攻魏武都、阴平之战
          魏与吴石亭之战
          230年 曹真攻蜀汉中之战
          潘浚、吕岱平武陵蛮之战
          满宠守合肥之战
          231年 布袭王凌阜陵之战
          诸葛亮攻魏上邽之战
          232年 魏与吴成山之战
          魏与吴庐江之战
          魏攻公孙渊辽东之战
          233年 马忠平南夷之战
          魏击鲜卑楼烦之战
          吴攻魏合肥新城之战
          234年 诸葛亮攻魏五丈原之战
          杨仪杀魏延之战
          诸葛恪平山越
          吕岱平李桓、罗厉庐陵之战
          237年 陆逊平彭旦鄱阳之战
          毋丘俭攻公孙渊辽东之战
          陆逊平吴遽豫章、庐陵之战
          238年 司马懿平公孙渊辽东之战
          239年 羊衠袭辽东之战
          吕岱平廖式交州之战


        7楼2012-08-09 16:33
        回复
          240年 张嶷平越隽之战
            241年 吴攻魏芍陂、樊城之战
            243年 吴袭六安之战
            244年 曹爽攻蜀汉中之战
            246年 吴攻魏柤中之战
            毋丘俭攻高句丽之战
            246年 姜维平汶山夷之战
            247年 姜维攻魏洮西之战
            248年 邓芝攻涪陵夷之战
            陆胤平交趾、九真夷之战
            249年 姜维攻曲城之战
            姜维攻西平之战
            250年 魏与吴江陵之战
            吴败文钦之战
            251年 王基、州泰击吴之战
            252年 魏与吴东兴之战
            253年 吴、蜀攻魏南安、合肥之战
            254年 姜维攻临洮、陇西之战
            255年 司马师平毋丘俭、文钦之战
            孙峻攻寿春之战
            姜维攻狄道之战
            256年 文钦、吕据攻魏之战
            姜维攻段谷之战
            257年 姜维攻芒水之战
            司马昭破诸葛诞寿春之战
            魏平高显县民之战
            吴平三郡起义之战
            260年 成济杀魏曹髦之战
            262年 姜维攻邓艾洮阳之战
            263年 曹魏灭蜀之战
            吴平吕兴交趾之战
            钟离牧平武陵之战
            264年 罗宪抗吴永安之战
            王稚攻吴句章之战
            钟会、姜维反魏成都之战
            266年 堂施起义军之战
            268年 吴攻江夏之战
            杨稷破刘俊交州之战
            晋与吴合肥之战
            270年 晋攻鲜卑万斛堆之战
            吴晋涡口之战


          8楼2012-08-09 16:33
          回复
             271年 青山之战
              吴攻晋交趾等郡之战
              匈奴刘猛攻并州之战
              272年 晋攻匈奴刘猛之战
              陆抗平西陵之战
              王睿平定张弘之战
              杨欣讨宋质之战
              273年 吴晋戈阳之战
              274年 吴镇压奚熙之乱
              晋反击凉州胡之战
              晋攻吴枳里之战
              吴攻晋江夏之战
              275年 晋攻鲜卑之战
              276年 胡奋击并州胡之战
              晋攻鲜卑之战
              鲜卑攻晋边之战
              杨欣讨令狐宏之战
              277年 文鸯破鲜卑之战
              吴晋江夏之战
              278年 晋与鲜卑武威之战
              晋吴皖城之战
              晋吴西陵之战
              279年 吴攻郭马之战
              马隆收复凉州之战
              280年 晋灭吴之战
            三国兵制
            三国兵制


            9楼2012-08-09 16:33
            回复
              《历代兵制》叙述了魏中军的发展:“初,曹公自置武卫营于相府,以领军主之。及文帝增置中营,于是有武卫、中垒二营,以领军将军并五校统之。”武卫营是曹魏集团最亲近的宿卫禁兵,其设置时间,王欣夫《补三国兵志》说在建安十三年(公元二零八年)。那时曹操刚做相国,便在相府自置武卫营。当时汉帝的禁兵为数已不多,且在曹操控制之下,武卫营一成立,相府更是威重汉宫。武卫营的统帅最初是许褚,官职为武卫中郎将,后迁武卫将军。曹魏王国作武卫将军的,都是皇帝很亲近的人。魏文帝置中垒、中坚二营,归中领军统帅,魏明帝又置骁骑,游击二营。《历代兵制》只提到武卫、中垒二营,有所疏漏。《历代兵制》说“武卫、中垒二营,以领军将军并五校统之”,也是不确的。事实上,曹魏先后置武卫、中垒、中坚、骁骑、游击等新五营,归中领军统帅;东汉以来北军的屯骑、步兵、射声、越骑、长水五营,曹魏时期依然存在,但兵员已少的可怜,五校地位已不如武卫将军等,已无可能去统帅武卫、中垒等新营。
                关于魏中军的组织系统,《历代兵制》说:“有中、左、右、前军各一师,又有中护、中领军、领、护军将军各一人。其他杂号无常数。”陈傅良认为,汉的南北军到曹魏时期演变为中、左、右、前军了。其实,只有中军相当于汉的南北军,所谓左、右、前军等,显然与中军相对,可能是对留屯在不同地方的外军的称呼。《三国志》、《资治通鉴》常有“东兵”、“东军”一类提法,都是指留屯东方的外军,左、右、前军等也是这类提法。中军的统帅,陈傅良认为有“中护、中领军、领、护军将军各一人”。历来谈曹魏兵制者,多象他一样,以为魏中军同时存在中护军、中领军与领军、护军这样一批统帅。其实领军与护军和中领军与中护军是不同时期的职官。《玉海》卷一三七:“魏武为相,以韩浩为护军,史涣为领军,非汉官也。建安十二年,改护军为中护军,领军为中领军。”这段话与史实略有出入,但指出中护军、中领军的前身就是护军、领军,无疑是正确的。改领军、护军为中领军、中护军,是由于当时中央军在事实上已分成中军与外军,所以要在中军统帅领军、护军前冠以中字。由于领、护军改名中领、中护军后还有人沿袭旧称,载之史书,故后人往往认为领、护军与中领、中护军并存。对于中领军或中护军中资历厚重者,可进称为领军将军或护军将军,但中军也不可能同时既有领军将军、护军将军,又有中领军、中护军。中领军是中军诸营的统帅,他亲领中领营,并兼领中军诸营;中护军在中军的地位仅次于中领军,他负责武官的选用,并亲领中护营。


              11楼2012-08-10 21:41
              回复
                东汉十三部州
                  司隶校尉部:治所 河南(今洛阳市东) 辖区今陕西中部,山西西南部及河南西部。称为“司州”。
                  豫州: 治所 谯(安徽毫县) 辖区 今河南南部、东部、安徽北部、江苏西北角及山东西南角。
                  兖州: 治所 昌邑(今山东金乡县西北) 辖区 今山东西南部,河南东部和江苏西北角。
                  徐州: 治所 郯(山东郯城县西南) 辖区 今山东东南部,江苏北部及安徽东北角。
                  青州: 治所 临锱 辖区 今山东北部及河北东南角。
                  凉州: 治所 陇(甘肃清水县北) 辖区 今甘肃东南部。
                  并州: 治所 晋阳(太原市西)今陕西北部,山西大部及内蒙之一部。
                  冀州: 治所 **ao)(河北柏乡县北) 辖区 今河北西南部。
                  幽州: 治所 蓟(北京城西南)。辖区 今河北北部,辽宁、吉林各一部。 扬州: 治所 历阳(安徽和县,后迁寿春) 辖区 今江苏南部、安徽中部、南部,浙江、福建、江西三省。
                  荆州: 治所 汉寿 (湖南常德市东) 辖区 今河南西南部,湖北、湖南二省及黔、桂、粤三省边缘。 益州: 治所 雒(四川广汉县,后迁绵竹,再迁成都) 辖区 今川、黔、滇三省大部,陕西南部及鄂、甘各一隅。
                  交州: 治所 广信(广西梧州市)
                三国地名今所在
                三国地名今所在
                  七星关:今贵州毕节西南七星山上,传诸葛亮祭旗处。
                  九江郡:治寿春。辖今安徽淮南巢湖以北地区,魏改淮南郡。
                  下邳:国名(国与郡级别性质一样,国的行政首脑称相)治所在今江苏睢宁西北,辖苏皖北部各一部分。
                  上郡:治所在肤施,今陕西榆林东南。
                  上党郡:治所在壶关,辖晋东南。
                  上庸郡:汉末始置,治所在上庸,在今湖北竹山西南。
                  山阳县:今河南焦作东,汉献帝被废为山阳公即此地。
                  山阳郡:山东金乡西北。
                  广陵郡:治所在今扬州西北,当时属于徐州管辖。
                  小沛:即沛县的别称。
                  义阳郡:湖北枣阳东南。
                  子午道:从长安东南的杜陵穿秦岭到汉中的通道,南口在今安康。
                  天水郡:治所在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东汉时曾叫汉阳郡,魏又改为天水。
                  五原郡:治所为九原,在今内蒙包头西北,吕布为五原人。
                  五丈原:在今陕西歧山南,斜谷口西。
                  太原郡:治所在晋阳,即今太原市西南。
                  中山:汉时郡、国,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县)
                  长坂:在今湖北当阳东北。
                  长沙郡:当时治所在临湘,即今湖南临湘。
                  乌林:孙刘破曹处,今湖北洪湖县东南,长江北岸的乌林矶。


                14楼2012-08-10 21:42
                回复
                  巴东郡:汉末刘璋设,治鱼复,即今四川奉节东。
                    巴郡:原来的巴郡在刘璋时被一分为三,分巴东、巴西和巴郡,巴西治阆中(今阆中),巴郡治江州(今重庆)
                    左冯翊:汉时将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称三辅,即把京师附近地区归三个地方官分别管理。左冯翊、右扶风既是官名,也是行政区名。魏改冯翊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
                    右扶风:见上条。魏改扶风郡,治槐里,今陕西兴平东南。
                    右北平:治平刚,在今辽宁凌源西南。公孙瓒曾领此郡。
                    龙编:在今越南河内东,天德江北岸,为交州和交址郡治所。
                    平原:有时称郡有时改国,治所均在今平原县西南。
                    东平国:治无盐,即今山东东平。
                    东郡:辖鲁西和豫东北,治濮阳(今河南濮阳西)。
                    东莞郡:汉末设,治所在今山东沂水东北。
                    东海郡:治郯(今山东郯城北),陶谦时为徐州治所在郯,后迁到彭城。
                    北地郡:治富平,今宁夏吴忠西南。
                    北海郡:有时称国,治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
                    卢龙塞:即今河北喜峰口。
                    代郡:治代县,今河北蔚县西南。
                    白马:在今河北滑县,当时在黄河南岸,与北岸黎阳津相对。
                    白帝城:在四川奉节白帝山上,是东汉处公孙述建,他自以为是白帝,故命名。
                    汉中郡,治南郑(今陕西汉中东)。
                    永昌郡:辖今云南大理及哀牢山以西,治不韦,即今云南保山东北。
                    弘农郡:治弘农县,即旧函谷关地,在今河南灵宝北。辖黄河以南,宜阳以西。
                    辽东郡:治襄平,即今辽阳。
                    辽西郡:治阳乐,即今辽宁义县西。
                    西县: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屯兵处,在今甘肃天水西南。
                    西河郡:汉时西河郡辖今内蒙伊克昭盟东部及晋西地区。治兹氏,即今汾阳。
                    扬州:汉扬州包括江苏的江南、安徽的淮河以南及浙江、福建、江西三省。三国时魏、吴各有扬州,吴扬州治建业,魏扬州治寿春。
                    夷陵:在今湖北宜昌东南。吴后改西陵,晋又改夷陵。
                    华容:今湖北潜江西南。
                    延津:今河南延津,当时在黄河以南。从延津东北至滑县的渡口,也统称延津。
                    合浦郡:治合浦,在今广西合浦东北。


                  15楼2012-08-10 21:42
                  回复
                     会稽郡:治三阴,即今绍兴,辖浙江的钱塘江以南和福建。后吴又增设临海、建安等郡,辖地缩小。
                      交州:东汉交州治番禺,即今广州,辖今两广及越南北部。吴分交州为交州和广州,广州治番禺,交州治龙编(在今越南河内东),交州辖今越南北部和两广的雷州半岛和钦州地区。
                      齐郡:治临淄(在今山东临淄)。
                      朱崖郡:孙吴时设置,治徐闻,在今雷州半岛的徐闻县西,称海南岛为朱崖洲。
                      并州:东汉和魏治晋阳,辖今山西大部以及内蒙、河北各一部。
                      米仓道:从汉中沿着濂水谷道和巴江谷道到四川巴中的道路。
                      江夏郡:汉时治安陆(今湖北云梦),辖今河南、湖北各一部,三国时魏吴各有江夏,魏在上旭(今云梦西南),吴在武昌(今鄂城)。
                      江州:即今重庆嘉陵江北岸。
                      汜水关:在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也就是虎牢关,演义里把一个关两个称呼误以为两个关。
                      汝南郡:治上蔡,即今上蔡西北。
                      安定郡:治临泾,今甘肃镇原东北。
                      祁山:在今甘肃礼县东北。
                      阳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南古董滩附近。
                      阳平关:汉阳平关在今陕西勉县白马河与汉水交接处,蜀汉的阳平关在在汉阳平关南,今宁强西北。
                      阴平郡:曹操时设立,治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后被蜀汉占有。邓艾灭蜀时经过的阴平道是指从今文县穿越岷山山脉,经过四川平武、江油到成都的道路。
                      麦城:今湖北当阳东南沮水、漳水之间。
                      赵国:即邯郸郡,治邯郸。
                      苍梧郡:治光信(今广西梧州),辖梧州及湖南、广东一部分。
                      赤壁:一般认为是今湖北蒲沂西北的赤壁山,也有说武汉以南的赤矶山。苏东坡把湖北黄冈的赤鼻矶误作赤壁,又被称为东坡赤壁。
                      邺:今河北临漳西南。是冀州和魏郡的治所。
                      吴郡:治吴县(今苏州),辖今苏南浙北,包括杭州在内。
                      庐江郡:治所在舒城,即今安徽庐江西南。
                      庐陵郡:孙策时设置,治庐陵(在今江西泰和)。
                      沛国:治相县,在今安徽,和沛县即小沛是不同的概念。
                      汶山郡:治汶江,在今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北。


                    16楼2012-08-11 20:48
                    回复
                       陆口:即蒲沂口,蒲矶口,陆水入长江处,鲁肃、吕蒙屯兵处。
                        陇西郡:治狄道,今甘肃临洮南,魏移到襄武,即今陇西。
                        陈仓:在今陕西宝鸡市东。
                        陈国:献帝时改陈郡,治陈县,即今淮阳。
                        陈留郡:治陈留,在今开封东南陈留城。
                        昭陵郡:吴开始设置,治昭陵,即今湖南邵阳。晋为避司马昭讳改邵陵郡。
                        青州:辖今山东东北部和河北的一小部分,治临淄。
                        青溪:吴在建业城东南开运河,从钟山西南经今市区入秦淮河。
                        武乡:诸葛亮封武乡侯,在汉中东北。
                        武昌:原名鄂县,今湖北鄂城,孙权时改。
                        武威郡:治姑臧,今甘肃武威。
                        武都郡:治下辨道,在今甘肃成县西。
                        武陵郡:治临沅(今湖南常德西),辖今鄂西南、湘西及黔桂各一部分。
                        郁林郡:治布山,在今广西桂平西。辖今广西大部。
                        芒砀山:在河南永城东北,分芒山和砀山,演义中张飞一度在此落草。
                        昌邑郡:汉昌邑郡或国、山阳郡是同一概念,治昌邑,在今山东巨野东南。山阳郡和献帝被废后居的山阳县不是一个概念。
                        昌黎郡:魏始设置,治昌黎,(今辽宁义县)。
                        金城郡:辖今甘肃兰州以西和青海一部分,治允吾(今甘肃永靖西北),汉的金城县是指今兰州,不在金城郡辖内。
                        京城:今江苏镇江,209-211年孙权从吴移治此。东晋开始改叫京口。
                        兖州:辖今山东西南和河北东部,治昌邑。
                        河内郡:辖今河南的西北部,治怀县,在今河南武陡西南。
                        河东郡:辖今晋西南地区,治蒲坂,关羽为河东人。
                        河间郡:有时是国。治乐城,今河北献县东南。
                        河南郡:治洛阳,东汉时郡的首脑称河南尹。
                        泸水:今雅砻江下游及金沙江和雅砻江交汇后的一段。
                        油口:又叫油江口。赤壁战后硫备曾驻军于此,在湖北**北,是古油水入长江口。
                        定襄郡:治今内蒙和林格儿西北。
                        官渡:在今河南中牟东北。
                        房陵郡:东汉房陵郡,魏改新城郡,治房陵,即今湖北房县。
                        建业:今南京。
                        建宁郡:原叫益州郡,刘备时改,治昧县(今云南曲靖)。
                        建安郡:孙吴时分会稽设置,浙江、福建由此开始分治。治建安,在今福建建瓯。
                        始兴郡:孙吴分桂阳郡设置,治曲江,在今广东韶关南。


                      17楼2012-08-11 20:48
                      回复
                        黎阳津:在今河南浚县东,是古黄河北岸的重要渡口,与南岸白马津相对。
                          豫章郡:治南昌(即今南昌),原辖境大致同今江西省,后孙吴划分了几个郡,辖地缩小。
                          冀州:治邺(今河北临漳西南),辖今河北中部、南部和山东、河南各一小部分。
                          襄平:在今辽宁辽阳。
                          襄阳郡:治襄阳,即今河南襄阳。
                        三国官制的组织和特点
                        三国官制和两汉官制基本相同。但是三国毕竟是另一个时代,而且是三个国家,其官制不可能和两汉有很多地方相同,或相同之处无任何差异。可惜对此不能做详细阐述。原因一是缺乏三国的官志材料,可以说从有三国时起就较其它朝代缺乏这方面的材料;二是后世研究的成就也不多,大概以为三国和汉朝相同,不需要进行更细致的研究,正是造成这一问题的症结所在。现在要像其它朝代一样罗列魏、蜀、吴三国的各级官制组成办不到,只可就其大致巳知的官制说明曾经存在过的官制组成梗概。特点结合其中,不再赘述。
                          一.魏国的官制组成和特点
                        三国之中,只有魏国是和东汉一脉相承下来的国家,而且两个朝代很难找出一个划时代的严格标志。以魏文帝即位为始,则名义上说得通,实际上不符合;以建安元 年曹操迎汉帝都许昌为界线,贯际上有道理,名义上分 不开。所以在官制上魏汉非常相似,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一段里,既是汉又是魏。魏文帝及其后继者又无根本改变,二者相同之处必然较多。此其一。在三国之中,魏国占地广阔,建国最早,尽管蜀、吴都不承认,而客观的印象,魏国总有代表中央或全国最高统治者的气魄。这就使魏国在官制上比较齐全。此其二。魏国不但上承于汉,而且下接于晋,这表明魏国在统治过程中治国有方,晋以魏为基础建立一代新王朝,减蜀、减吴,实现又一次大一统。在官制上三国时期的真正创新,大多出于魏国。此其三。以上三点可以说是魏国官制组成上的特殊之处,或说特点亦可。
                          丞相、相国,建安十三年汉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六月,曹操为丞相,总揽朝政。曹**后,其子曹丕嗣位为丞相。建安末钟繇曾为相国。文帝初即位,又命御史大夫华歆为相国。属官有左右长史,左右司马,从事中郎,署诸曹事,主簿,掾属,舍人。
                          大傅、太保,魏初置,以钟繇为之。末年又置太保,以郑冲为之。其属有左右长史,署诸曹事,司马,从事中郎,主簿,掾属,舍人。
                          大司马、大将军位在三公上,大司马掌武事;大将军掌征伐,其属有左右长史,左右司马,军师,从事中郎,参军,列曹掾属,舍人。大将军其属官主簿外尚有记室,列曹掾外尚有都督。
                          太尉、司徙、司空,位为三公。魏文帝即位之初,以大中大夫贾诩为太尉,黄初元年改相国为司徒,御史大夫为司空。太尉典兵狱,司徒主民事,司空掌水土。其属官均有军师,长史,司马,从事中郎,主簿,参军,列曹掾,诸都督,舍人等。
                          骠骑将军、车骑将军,位从公,其属官有军师,长史,从事中郎,正行参军,诸都督,主簿,掾史等。
                          光禄大夫,位从位,掌劝善规过。汉代多为临时派遣之特使,自魏始转为优重,不复以为使命之官。往往用为诸公告老再拜之位或在朝显职。
                          尚书令、左右仆射、列曹尚书,魏尚书台置尚书令一人,典总纲纪,无所不统。仆射主封门,掌授禀,假钱谷,令不在,可代理奏下众事。建安四年始分左右,魏相沿而置。魏改选部尚书为吏部尚书,主选部事,又有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共五曹尚书,加二仆射、一令,合之称为「八座」。其属官有左右丞,诸部郎中,诸曹典事,主书令史等。


                        19楼2012-08-11 20:49
                        回复
                           中书监、中书令,典尚书奏事。中书之名始于西汉武帝游宴**,开始使宦者典事尚书,谓之中书谒者,置令和仆射。成帝改中书谒者令为中谒者令,罢仆射。东汉省中谒者令,而有中官谒者令,非此职。曹操为魏王,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文帝黄初初期改为中书,置监、令,以秘书左丞刘放为中书监,右丞孙资为中书令。中书有监、令自此始。其属有中书通事郎,次黄门郎,黄门郎已署事过,通事再署名。已署,奏以人,为帝省读,书可。中书主事令史,著作郎,著作佐郎等。曹魏加强中书权力和扩大官制组织不但是这一个国家的事情,而且是整个三国时代官制的一大变化,影响极为深远,也备受重规。历来被认为是中国官制史上中枢机要改变的一个标志。原来都认为秦汉机要之位,由丞相而归三公。东汉机要之位,由三公而归尚书。魏晋机要之位,由尚书而归中书。魏文帝有此一举,便以亲信之人充任。于是运筹惟幄,权拟丞相,而名义上的丞相不但空有其位,即尚书已经逐渐加重之权,也因此而看轻。中书省成了政权的机要重地。
                            侍中,魏置四人,不算另外加官者数。掌侍皇帝出入,壮威仪,大驾出则次直侍中护驾,正直侍中负玺陪乘,不带剑,余皆骑从。御登殿,与散骑常侍对扶,侍中居左,常侍左右。备切问近对,拾遗补阙。
                            给事黄门侍郎,与侍中俱管门下众事,无定员。 散骑常侍,魏黄初置散骑,合之于中常侍,同掌规谏,不典事,貂珰插右,骑而散从。魏末散骑常侍又有在员外者。又有散骑侍郎。
                            中常侍,掌顾问应对。即所谓「规谏」。
                            给事中,掌顾问应对,位次中常侍。
                            秘书监,曹操为魏王时置秘书令、丞,及文帝黄初置中书令,而秘书便改令为监。后以何祯为秘书丞,因为秘书先已有丞,便以祯为秘书左丞。
                            太常,黄初元年,文帝初即位改奉常为太常,掌礼仪祭祀。其属有丞,主簿、协律都尉、博士、祭酒及太史、太庙、太乐、园邑令等。太常博士,魏文帝初置,与汉朝五经博士不是同一种官职。
                            光禄勋,黄初元年,文帝初即位改郎中令为光禄勋,掌宿卫宫殿门户,其属有五官中郎将、左右中郎将、南北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羽林左右监、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骑都尉、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议郎、黄门令、谒者仆射、冗从仆射、守宫令、清商令、暴室令、掖庭令、华林园令等。
                            卫尉,掌徼巡宫中。其属有公车司马令、卫士令、左右都候、宫掖门司马。
                            太仆,掌舆马,其属有典虞都尉、牧官都尉,考功令、车府令、典牧令、乘黄厩令、驿骝厩令。
                            廷尉,黄初元年,文帝初即位改大理为廷尉。掌平刑狱。其属有正、监、平,并有律博士,主簿,诸狱丞。
                            大鸿胪,掌诸侯国及归附各族,其属有丞及客馆令。
                            宗正,掌宗室亲属,其属有丞及诸公主家令,家仆,家丞。
                            大司农,黄初元年,文帝初即位改大农为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货币。其属有典农中郎将、典农校尉、典农都尉、度支中郎将、度支都尉、司马丞及郡丞、太仓令、导官令。
                            少府,掌中服御诸物衣服实货珍膳之属。其属有丞,材官、校尉、太医令、太官令、上林苑令、钩盾令、御府令、中藏府令、中左右尚方令、平准令。
                            执金吾,掌宫外,戒非常水火等事,其属有丞,武库令。
                            将作大匠,掌宫室宗庙路寝建筑。其属有丞及左右校令。
                            太后三卿,卫尉、太仆、少府,位在九卿之下。皆随宫为官号。其属有丞。
                            大长秋,皇后卿,掌奉宣皇后意旨。其属有丞。 太子太傅、太子少傅、太子詹事,皆掌辅导太子。其属有中庶子、庶子、家令、率更令、仆、虎贲督、司马督,食官令,洗马,卫率、侍讲、门大夫、常从、厩长、舍人、摘勾郎、文学等。
                            御史中丞,秦有御史大夫,其属二丞,一为中丞。中丞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受公卿奏事,举劾案章。汉因之,及成帝更名御史大夫为司空,置长史,而中丞官职未变。哀帝建平二年复为御史大夫,元寿二年又为大司空,而中丞出外为御史台主。历东汉,至魏皆以御史中丞为御史台长官。其属有治书侍御史,掌律令;治书执法,掌弹劾;殿中侍御史,兰台遣二御史居殿中,伺察非法,即从魏开始。禁防御史,兰台令史。
                            符节御史,别为一台,位次御史中丞,掌授节、铜武符、竹使符。其属有符玺郎。
                            都水使者,掌陂池灌溉,保守河渠,其属有前后左右中水衡都尉,河堤谒者,都水参军、令史。
                            中领军将军,魏国开创之官。建安四年曹操在丞相府自置。及拔汉中,以曹休为中领军。文帝即位,始置领军将军,以曹休为之,主五校、中垒、武卫等三营。又其属还有护军将军,曹操为相,以韩浩为护军,史涣为领事。建安十二年改护军为中护军,领军为中领军,置长史、司马。魏初因置护军将军,主武官选,隶领军。
                            城门校尉,掌京师城门,其属有司马及门候、门副。
                            殿中将军,掌督守殿内,其属有中郎将、校尉、都尉、司马、羽林郎。
                            诸侯王国官,魏制规定,凡国,王、公、侯、伯、子、男六等,有傅、相、常侍、侍郎、郎中令、太尉、大农、文学、友、谒者、大夫、杂署令丞。


                          20楼2012-08-11 20:49
                          回复
                            曹操刚起步的时候,就得到了家族的有利支持,夏侯氏的夏侯敦、夏侯渊;曹氏的曹仁、曹洪,曹真和曹休也不远来投奔。
                              最初之际,曹操仅有小快根据地,兵微将寡,而曹操出身于为世人所不齿的宦官家族;为了充分发现、利用人才,曹操在自己队伍中发掘人才的同时打破当时的门第观念,提拔重用出身于社会下层的文人武士,争取中小地主阶层的支持,并尽量利用投降过来的敌方人才。虽然当时发生了陈宫不满曹操杀边让而勾结吕布叛乱的事件,可并没有让曹操放弃“唯才是举”的方针。196年,曹操迎汉帝,成为东汉政府的代言人,有了政治上无与伦比的政治优势,士人不论是为了曹操而来还是为了恢复汉室而来,都不得不为曹操服务。建安十五年,曹操颁布《求贤令》,十九年再次下令,二十二年第三次颁布,这就是有名的求才三令。曹操的“唯才是举”,反对两汉以来奉行的“德行”和出身门第的传统思想,对当时的社会思想具有很大的意义,当代有学者指出“标志着政治社会道德思想上的大改革”。
                              后来曹丕为了登基,被迫向世家大族妥协,采取九品制,依靠世家大族的势力来维持统治,同时大力压抑曹氏兄弟,终于在曹、夏侯家实力派人物曹仁、曹洪、曹真、曹休、夏侯敦、夏侯渊、夏侯尚过身后大权不得不交到代表世家大族的司马家族。
                              东汉末年的大乱,造就了全国性的人才流动,出身于世家大族的人才要夺回失去的政治经济特权,中下社会阶层的人才则希望因此展现自己的才华,改变一向以来的地位。曹操身边有以汉帝为首的东汉政府,实际上这就是曹魏政权两面性的辨证统一,无论士人们主观上是向汉还是向曹,在客观上都是不能分开,演义上说关羽提出的“降汉不降曹”不过是自欺欺人之说法。清朝人赵翼在谈到荀文弱弃袁绍而投奔曹操时说“yu计诸臣中,非操不能削群雄以匡汉室,则不得不归心于操而为之尽力,为操即所以为汉也。”,赵的说法不针见血指出了当时很多士人不得不为曹操服务的事实。曹操有“正统”的名分和地位,也有唯才是举的正确方针,具备了其他军阀无与伦比的优势地位,他在为社会中下阶层人才打开政权大门的同时也注意选用世家大族,避免了人才的片面性,所以其人才阵营中不但数量多,而且质量高。
                              曹操的人才中,从老兵中提拔于禁、乐进、典韦等将领,从敌方投降过来人才中起用张辽、徐晃、张邰、陈琳、贾诩等人,从地方豪强中起用李典、李通、许褚、藏霸等,从东汉政府中小官吏中提拔荀文若、荀攸、王郎等,从普通士人中起用郭嘉、程昱、刘晔等。这些人才都是曹家大厦的顶梁柱,为曹操立下了汗马功劳。
                              曹操的唯才是举,举的都是对自己有利的人才,他所不看中的德,也不是忠诚等基本的德行,而是汉儒生所宣扬的“三纲六纪”等。而政权的主要权力所在——军队,一直抓在曹家、夏侯家核心大将手中,所以外姓的大将张辽、徐晃、张邰、于禁、乐进、李典等人不可能得到完全的发挥。而曹操对自己的政敌,一向毫不手软,连为自己立下汗马功劳的荀文若也不放过,所以曹操一直为后世士人所指责。
                              蜀汉


                            24楼2012-08-14 21:37
                            回复
                              孙家对人才也很重视。
                                孙坚出身于下层社会,家贫,以种瓜为生。孙坚和刘备一样,很重视将领而不大看重文人谋士,但孙坚自己有一定的战略目光,更有杰出的军事指挥才华,以作战勇猛、指挥灵活闻名于世,孙坚的阳人之战,虽然发生在给董军偷袭后,依然以少胜多,大破董军,击杀董军都督华雄。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他的不足,孙坚在前期基本没有遇到强劲对手,故孙坚得以横扫荆南。孙坚虽然迎娶江东大家吴氏姐妹为妻,依然得不到大族的认可,孙坚的人才组成,主要时以中下阶层为主。
                                孙策吸取了其父孙坚不重视文人谋士的教训,早在孙坚起义兵时就“与周瑜相友,收合士大夫”。孙策向袁术讨回千余孙坚旧兵,同时得到舅舅吴景的帮助;由于吴景在江东的影响,得到了吕范、孙河、张纮等人家族的支持。孙策继承了父亲作战勇猛、迅速的优点,在初平江东后,得到了张昭、秦松、陈端江东著名文人谋士支持,前途一片光明;可惜孙策也继承父亲孙坚过于勇猛而轻佻果躁,终于给人伏杀而死。由于得到了舅舅吴景的支持和他的影响,以及孙策自己的努力,人才中大族开始占有一席之地,也是孙家依靠大族的开始。
                                孙权接替孙策成为江东统治者后,依靠江东大族的势力,也取得了与曹操抗衡的实力。孙权对文人的重视比孙策更高,上任之初就“招延俊秀,聘求名士”,在拉拢原有人才程普、周瑜等人的同时也开始实行和世家大族互相利用的政策。用人上主要依靠江东大族,如陆逊父子、朱治、潘睿等人;同时孙家宗亲也开始抛头露面。孙权认为“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同时孙权也借口曹操为“汉贼”,要“清君则”而大量收揽人才、训练军队;孙权十分善于听取众人意见,采取其中好的意见,孙权还十分注重人才的群体优势,克服“非正统”的名分,使势力逐渐增长,敢于和曹魏长期对抗。
                                孙权的用人谋略十分高明,所重用之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人都立下了非凡之功劳;周瑜30000劲卒破曹军10余万大军,鲁肃一直为江东战略上的主心骨,吕蒙奇袭荆洲,取回了孙权一直梦寐以求的南郡,陆逊火烧连营,同时击破曹魏多次进攻;此四人还是对付山越的好手,为孙家获得兵源、劳力。
                                孙权晚年以及继承者,过于滥杀,人才内耗太严重,终于为西晋所灭。
                                其他


                              26楼2012-08-14 21: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