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怪侠吧 关注:431贴子:8,464

回复:如果你【关注健康】问题,那么最好看看——《健康人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五、作者自白
(一)
由于”自然装置”疗效很好,销路自然就好,也就引起社会上部分不法之徒的大量伪造。自1995年末开始,就从未停过。开始我曾找几位造假者谈过,我说:“你们造出来的东西治不好病人的病,这不是害人吗?”造假者说:“治不好病与我有什么关系?我又没用我的地址。”因为造假者要使用户相信他们,还一直与我们有联系,他们需要将少量真产品充当其“门面”,以便更好地欺骗用户。为了减少对广大用户的伤害,我又想出了一个更好的办法,到处宣传叫广大病人不必购买我们的“自然装置”产品,因此建立了二百多个电话信息治病“网”,打一个电话仅需1分40秒,仅听听电话就能治病,真正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公无私的创举。
全世界的商品经济发展中只有两个商品,是厂家在不停地生产、销售、改进提高和宣传,却又要求广大用户不要购买、而用户却偏偏要购买的——一是香烟。香港出的香烟,在每一包的包装盒上都印有“香港政府敬告市民,抽烟有碍身体健康。”国内也到处可见“抽烟有碍身体健康”之类的标语;另一个就是我们发明的这种“自然装置”产品。既然我已经研究出健康信息可以治病,我也就完全可以将这种“信息”,通过电脑输入到“芯片”里、从电话中或其他媒体中播放出来。为了他人健康,真是费尽心机,我以发明家、慈善家博大的胸怀,向广大群众推广健康,就是这样,竟还是有人说我是骗子——真是做好事难!
我本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病人有病花1分40秒听一下电话,电话费献给了国家,我又没有从中收到分毫,这有什么不好?这又有什么不对?至今仍使我百思不得其解。尤其是对危急病人、痛症、忽发昏厥者,完全大可一试。
我们曾收到过大量试用过的病人获得奇效和显效的病例,并在《全息仪通讯》中有所报导。但病人愚蠢的多,有人不知出于何种心态,更想不到的是竟有个别人因此诬告我,当然其诬告不可能会有什么结果,犹如几只苍蝇嗡嗡乱叫了几声罢了。我只想多给病人治病,自作多情也是枉然。我对什么都“心灰意冷”,所以自1997年11月来到广州后,彻底改变了我的工作作风,再不介入社会,更不直接接触社会和病人,幸好我有条件随时去美国、去香港、去越南,住上一段时间很随便。
我还爱阅读多方面的书籍,借以打发时光和增长知识。尽管常有各式各样的病人来找我,却又见不到我,使他们很失望,真是对不起。既然你们相信我,还是请你们都相信这项新疗法吧,坚持必有奇效。偶尔也会有病人来公司碰上我,请我治病,甚至跪在我面前,我马上会扶起病人,耐心地对其讲明,我是位电子专家,不会治病。而该仪器是经过国家(开始由国家审批,后将二类器械划到省审批)和省市医政部门鉴定批准认可的,你相信就坚持认真使用,不相信就请自便,大小医院到处都是,何必那样固执呢?不过,正如前面我已说过的,要想有好的疗效,首先必须注意饮食,第二是坚持我们所说的这种新疗法的治疗,第三是劳逸相结合,第四是思想意识的端正。实际上,这些对任何人都应该有所启发。当然,我没有资格对谁指指点点,只不过是有人问到,我说出来供病人参考罢了。
说到健康人生,当然每个人都会见仁见智。不过我认为,健康人生与健康身体的含义截然不同。有健康的身体,工作精力充沛,使人思维敏捷,辨别善恶分明,多为他人着想,多为社会做一份贡献。有着健康人生的人,事业有成,美满幸福。我读了一本书,名叫《超人气的秘诀》,是日本作者的中文译本,由台湾探索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学英文化事业有限公司总经销,大约200页,大32开本。下面我先将该书简短精要的“前言”一字不差地抄录如下:


95楼2012-11-21 15:58
回复

    在这世界上有些人非常的有钱,有些人却不管怎么辛苦工作还是无法脱离贫穷。而有些人一出生就在充满爱的家庭,有些人却要在相互憎恨的家庭成长。此外,也有些人有好的恋情、有相互扶持的另一半、有朋友、贵人相助,拥有最幸福美满的人生,反之有些人却到处被友人背叛、遗弃,人生旅途上充满不幸,非常坎坷。在本书中,将针对这些‘幸运的人’与‘不幸的人’之所以不同,及人生的种种疑问彻底的为各位解答。
    只要看过这本书您就能明白幸运的人,他们拥有一些我们肉眼看不到的东西,而不幸的人就是缺少这些我们肉眼看不到的东西。而这些具有左右命运的东西到底是……在此我将会把这幸运的秘密详细说明,使每个人都有能力去开发自己的幸福人生(请相信它是能够改变的),而这也是出版本书的宗旨。
    运只要知道如何去把握,不论是谁都能成功,并且更能创造幸运。如果不知这把握幸运的方法,硬是要把黑云变白云,那你就真的只是在浪费你的时间与精力。为了不使这种情形发生,这次我将列举各种实例,让您能更容易、更彻底的明白。本书将使您的人生不再乌云密布,而使幸福的光辉永远在你身边。


    96楼2012-11-21 15:59
    回复
      2025-07-31 18:48:2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书中还特别强调,越贫穷的人越需要对人“布施”。一文钱一文钱向更穷的人布施,以表自己的爱心;没钱者还可物施,无物者还可言施、礼施和力施;劝人为善,有时会一言而积大德;施言可使对方精神振奋,施礼可让对方有好心情;比如说乱丢一块西瓜皮,让人不慎摔了一跤,而损了“德”,将一块香蕉皮拾起丢入果皮箱,使人免受一跤之苦,也算积了一份“德”。人莫以小善而不为,莫以小恶而为之。自己有困难多忍一分,自己有理再让人一分,这也算是积了一份“德”……
      我想,这些在中国近几十年来再无人公开讲过了,所以使得世风日下,对有些人可能会犹如“对牛弹琴”,甚至听得一头雾水。我们知道,社会上总有那么部分人毫无公德之心,更无积德之为,惯以损人利已为主业,以欺、诈、抢、偷、占为生;不劳而想获得,小劳而想多得。《太上感应篇》中有云:“谤诸同学,虚诬诈伪,贬正排贤,毁人成功,窃人之能……”所列均为罪孽。今天,这些对许多人来说几乎闻所未闻、完全听不懂了。举头三尺有神明,老天是绝不会放过这些人的,否则老天就“失职”了。善恶到头终有报,只是来早与来迟罢了。“奖善罚恶,这是维持宇宙平衡的中庸之道。”(书中第154页第11行)。
      我国古圣贤孔子之弟子子思在其《中庸》中说:“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其实,就我中华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人伦道德文化中,就有着十分丰富的遗产宝藏,《因果经》和《因果报应实证》中还有许多事例警示和教育大众做人的深刻哲理,“念佛一声福增无量,礼佛一拜罪减河沙”(录自广东南华寺后山岩刻)。有资料显示,近年来,经中外科学研究证实,人体基因密码的排列,会因其德行的优劣而发生变化。从而就科学角度论证了“奖善罚恶”,这也是大自然中的一项铁定规律。希望读者能从中略有启示。
      我常常在想,为什么有些患者经长期治病不愈、甚至被弄得人财两空?虽然生老病死是大自然的规律,但总可让病人少受点苦吧?早日病愈,对工作、事业、家庭、社会都会有一定好处,可是现实却偏偏不是这样,难道这里面也有什么规律和哲理?读了《超人气的秘诀》,我似乎已明白了个中道理——平日不知积功德,即使有机遇将病治愈也会让其擦肩而过,甚至病危时才临时抱佛足,已为时太晚了!久病不愈者,或久居穷困者,与其信其无还不如信其有。


      98楼2012-11-21 16:00
      回复
        (二)

        在前期我写的书中,所列的每一个病例中人名,地址全部十分详细,弄得成批人写信、打电话,甚至亲自去人讨教、调查、取证,致使许多病人因此苦不堪言。因为这些病例中的病人毕竟是被疾病长期折磨过的重病病人。虽经“自然装置”的治疗有了好的疗效,但身体的完全康复还需要良好的休养和坚持治疗,怎抵挡得住蜂拥而至的众多来访者的打搅和如雪片般飞来的调查、咨询干扰?
        有病友给我来信说:罗老师,您的发明虽使我的病有了明显的好转,但是从此每日找上门来了解情况的人不断,弄得我们全家人再也无法正常生活和休息了;每天几乎都有来信,光邮票钱我都已花了不少,真不知何日是尽头?虽然我也想为社会多尽点义务,但是我毕竟是大病初愈,工资有限,我真担心哪天病倒累倒就再也起不来了。我请求您在书稿再版时,把我的名字从书中勾掉,让我能安静地多活几天!
        更有甚者、个别别有用心之徒,按原书中和《全息仪通讯》中报道的某些外国用户及协作公司地址,给人写信,胡说八道,把什么“国格”、人格都丢尽了,真应了海外人士所写的、成了“丑陋的中国人”!
        为了尊重用户的意见和要求,本书所用病例,全部没用全名和全地址(少数几位全名者,是我已打电话征得同意的)我多么希望我的广大读者能对其他病友多一份同情、多一份爱心!因为病仅仅是一种“现象”,人之所以患病,仅仅只是人体生物信息的紊乱所致。按照中医的理论,人生病就是人体阴阳失调,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人体也就健康了。“自然装置”的研究成功,其实正是抓住了人体患病的这一最本质的问题,,其作用,正是最有效地调节人体的阴阳,达到平衡。可是大部分病人偏偏不会这样去思考。病人生病尽管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是我敢肯定地说,都是病人自招的,要治好病,也全靠病人自己。病人若能仔细地想一想,恐怕一定会认同我的这一观点的。
        前面我已谈到,我自念初三开始就爱好无线电技术。几个小小元件经过不同线路的组合就能够变成一台收音机、讯响器、遥控器、自动控制器、电针麻醉器……十分有趣。由于兴趣的爱好促使我不断地学习和实验。在电子技术的成长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由只有几只元件的矿石收音机开始,到结构上千元件的电视机的实验组装和其中大部分元件的制作;对每一个电子元器件的工作原理和性能都十分精通,所以“动手做”的实践能力较强。几乎随便找几个零件,经设计组合就能变成一个小产品,甚至利用一批积压元器件,专门设计出一个产品来。为此,我曾帮助过许多好朋友解决过一些“危机”,过上了“小康”生活。爱好无线电之前,我十分爱好绘画,所以以后发明和设计的各式产品外观设计、各式制图,包括以后(前几年)的盖房、建楼设计,从不求人,仅是请专业人员帮助指点修改一下。这些无不为我以后工作中不断地出新成果奠定了较全面、扎实的基础。


        99楼2012-11-21 16:01
        回复
          谈到自学,社会上恐怕没有任何一门技术比电子技术复杂和难度更大的了。即使你是专业院校出来的高材生,如果不能从不间断地学习下去,用不了几年绝对会变成“门外汉”——开始时电子元器件中的核心是电子管,再变成了晶体管,不几年又发展有了集成电路和超集成电路,后来发展有了超大规模集成线路和分子线路。电子线路中大多采用了印刷电路,电子器件的进步更是“年新月异”。单就家电而言,从收音机发展有了收录机、电视机、数字彩色电视机、摄录像机和各式电脑;稍不“留神”、学习慢了点,马上就会叫电子专家变成“门外汉”——自己都不认识自己的专业了。真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此话就是警示求学者要不断地更新知识和不断学习,才能不断前进,不被科学的发展淘汰!

          一个被科学前进所淘汰的“专家”,还可能在其专业中有所作为吗?中国有句俗话,叫“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时至今日,我一直为自己选对了“专业”而深感庆幸和欣慰。现代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和进步,几乎没有一行能离得开电子技术的。这不仅仅是因为其应用的广泛,更由于电子技术学术之广博、发展之无止境,趣味无穷。我从一名业余爱好者,发展成为一名电子专家,从中足见我为此所付出的艰幸与劳动,是比一般人要多出十倍、百倍的。现在,我仍不停地学习,还远远不够用呢。真是,要得惊人艺,须下苦功夫!


          我常常这样想,并借以鞭策自己:我之所以能成功地发明这种“自然装置”,拯救那么多病人,可能是有某种“缘份”存在的,虽然有我个人的努力,恐怕主要的还是来自老天恩赐的一个好机遇,更说不准是老天对我的一种新的磨炼。所以我觉得,有了点“名气”,更需要小心翼翼地从事,谨谨慎慎地说话。我还是原来的我,一个极其普通的人。

          根据佛经中云:天上一日,世上一年;根据爱因斯坦相对论理论: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人的一生,在世几十年,在“天上”看来只不过两个多月而已,真如“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间”,人生苦短。人的一生真如匆匆过客一般,转瞬就过去了。我对我这项发明的应用推广,完全是当着一项积德行善的慈善事业来做的,我只是想能在此生能为社会尽点滴绵薄之力,多少做上几件有益于人类的事。尽管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和为其作过努力,也算不枉此生了。


          101楼2012-11-21 16:02
          回复
            在测定脑电图时,如果人大声朗读,脑电图波形就会有所变化,就足以证实这一观点之正确。关于录取人体的生物信息,再利用电脑处理加工,本书前面已谈到,美国、法国已开始这么做了,我在书中极其肯定地说:他们还仅仅是“邯郸学步”,还差得远呢!既然是人,如把人的意念割裂开,这不成 “僵尸”了么?在此,我十分坦荡无私地将部分奥秘揭示给科研工作者,希望他们能从中有所启发。
            许多电器用品,在其宣传和说明书中,都谈到了内置微电脑和智能化。其实,电脑的“智能”程度是十分有限的。虽然电脑技术已发展到了相当的高度与深度,就其运算速度而言,已是人力的百亿万倍了,但其“智能”程度却恰恰相反,恐怕只有人脑的百亿万分之一。根据我的应用与研究,可以肯定地说,电脑技术在智能化和编程方式、输入方式等方面的发展还具有十分广阔的空间。
            有部分读者可能已读过前期一些报刊对我的报道,说我在仅6平方米的一间小小实验室里,生活那样艰苦、条件如此简陋,竟完成了几十项科研成果和发明,很令一些人惊叹。问题不能同日而语。我来到广州后,首先是把我的个人实验室装备得比较像个样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光我个人专用电脑就有五六台,有的几万元一台,加上一些我自行改造的附加设备、几十种测试仪表、各式各样的工具和众多的元器件,虽谈不上一流,起码这个个人的实验室已是我梦想了几十年才得以实现的。尽管这样,比起国家的大型研究院的实验室,怕是坐井观天了。所以说,真诚希望科研条件比我好的众多专业科学家,能借助我书中的点滴有益启示,展开自己智慧的翅膀鹏飞蓝天,早日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多做更大贡献。
            生活在广州真好。到广州几年来,我从广州广交会会展中心的多次医疗成果、医疗器械和广州一年两度的出口商品交易会,我几乎收集了所有有关我国最先进的医疗方法和理疗设备、器械的技术资料。通过我的阅读、学习和思考,认为这些技术和设备每年都有更新、都有提高,但距真正揭示疾病和战胜疾病还远着呢!其中,没有一项展示其所涉及的理论、方法、观念、设备,能向疾病的实质方面靠近一点点。诚如《误诊学》的作者在其书中写道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新技术和新设备不断介入临床,但是,误诊率并没有因此而有所下降!”改变这种落后状况、解开人类疾病之谜、战胜各类疑难杂症,难道不是广大专业医务科学工作者、医学专家的责任?还应是谁?但愿我的书对真诚在揭示人类健康事业中拼搏的专家、学者有所启发,诚如当年俄国花高价从德国购买镜头的生产工艺、其中所得到的仅仅只有一句有益的话——不断地均匀搅拌。
            本书中,我自认为已将研究人类疾病最实质的方法和观念无私地奉献给了广大读者和科研人员,也希望我的诚意不会白费。但愿我万分辛劳写出的此书,对探求健康的科研人员和广大病人有所助益。


            103楼2012-11-21 16:04
            回复
              编 后 记
              本书写到这里,好像已没有什么可写的了,再加上在这之前我曾先后出版过的几本书,已基本总结了我这几十年的主要科研、工作和生活,平凡而又平凡。本来是不值一写的,一切均是为了给病人带来较好的疗效。
              从我的书中,病人可以从中看到,其发明过程中有着一种不太寻常的原因。“自然装置”的发明也不是偶然的,或可以说,这是“偶然”中又有其必然性。坦白地说,我的书主要还是写给病人看的,第一个希望是病人能早日健康。病人不相信我没关系,天下的医生多的是,但我书中的某些对于健康和治病的全新观念起码能带给你一种有益的启发。而其他人能“碰巧”从我的书中受到某种有益的启示,当然我会更高兴,尤其是这书中的后一部分。
              实际上,本书只写了三个问题:一是谈健康,二是谈怎样思考问题,三是正确地思考问题和什么是健康的人生。如果读者能从这三个问题中都受到了各自的有益启迪,那么我就算得上是最高兴的人了,而你也就是一位幸运者。一开始,我就决定将该装置的售价定得较低。我统计和收集了市面上几十种各类不同的“治疗仪”之类产品,我敢肯定,本产品是全世界售价最低、疗效最好的。根据我国《消费者保护法》的规定,“从哪里购买,由哪里负责的原则”,这也已印在每一本产品说明书上,希望对用户有一定启示。
              生病肯定算不上是件好事,但塞翁失马、安知祸福?病人完全可以通过本书,带来一个好机遇、一个好转折、一个好起点,化疾病为神奇,从我的书中受到某种启迪,使自己有个更健康的身体和更健康的人生。
              许多读者看到这里,可能余兴未尽,会提出一个问题——书中说的“要真传一句话”、这句话到底在哪里?难道是解开了人体科学的奥秘?或录取了“人体健康生物的信息”?那这种奥秘是什么?这种信息是什么?好像没说明白。对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我的确已在本书中讲得十分清楚了,这要请读者自己细心地去找、去思考。
              邮递员A将B的信从广州送到了美国人C的手里,一次A、B、C聚会。C说:多亏A将B的信及时送给了我,B的愿望才得以圆满实现。丽莎听完妞达的录音磁带十分高兴,再三感谢邮递员按时送来了磁带。这里,“信息”的及时送达,是邮递员的“沟通”结果。但是,并没有一位邮递员会问:我到底送的是“什么”?他既没有将信拆开,也没有把磁带播放一遍,并没有知道自己所递送东西的详细内容。也许他根本看不懂、听不懂其中的内容,但照样沟通了B和C——丽莎和妞达之间的“信息”交流。这大概就是我发明的成绩吧。
              我将健康人体生物信息录取下来,给了病人,调整了病人因病而造成的人体生物信息紊乱,病人的病好了。当然,其中也可能是因为病人在获得了健康信息后,使自身的免疫和代谢功能增强了。也许还有一点小小的“秘密”,恐怕涉及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或其他什么问题,反正信不信由你。
              我曾接触过许多电子专家,有人说:“我也可以生产出你的这种发明。”我说:“不用说你,就是一般中学生也许都可以生产出来。但是,你绝对发明不出来,更不可能达到同等疗效。”我作为一个“邮递员”,已经是很圆满地把任务完成了。难道世界上还有人会指责一名合格的邮递员、为什么不知道所送递信件中的内容吗?当然,科学会不停地向前发展,也许不用多久,邮递员打开某一机器的开关,就能明了他所送信件中的详细内容;我也正在进一步研究这种“机器”,到时定会使我的研究成果更深刻、更臻完美。
              另外,在电脑高科技技术的应用上,我还在进一步深入地学习、研究和提高。我自信,海外科学家能从我的发明中受到启迪,我自己更会不断前进,为全面地解开人体健康的奥秘去做更多的、有益的工作。
              最后,对为本书的出版做出贡献的钟志谊等同志,在此顺致诚挚地感谢,并祝愿其全家健康、幸福、美满。
              衷心地祝愿我的读者,身体健康从今日开始,事业成功从今日起步。
              罗坤生
              2002年4月5日于广州市侨乐街60号
              2002年6月28日完稿


              104楼2012-11-21 16:06
              回复


                105楼2012-11-21 16: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