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功自傲
澶渊之盟后,宋朝百姓歌舞升平,经济建设火箭般上升。宋真宗更是高枕无忧,做起了太平天子。因此,此时的寇准受到英雄般的敬仰。这其中,包括推车卖浆者流、布衣书生、王公大臣,甚至包括真宗皇帝。
寇准站在功业顶峰,俯视大宋,沾沾自喜。史书上言:“准性刚直,多专行,颇自矜澶渊之功。”由于觉得自己功劳大,能力突出,做起事来就目中无人,很少和人商量。到了朝堂上,更是如此,群臣济济一堂,听他一人侃侃而谈,很少有别人提意见的份儿。不光对大臣这样,对真宗也是如此。每次退朝,寇准大袖一挥,走了。真宗站起来,默默目送这位大宋救命恩人。寇准也欣然接受。他觉得,自己理所应当获得此尊敬。
寇准的政敌王钦若一见,乐了,由此揪住了他的小辫子。王钦若不是什么好货色,治国无方,进谗技巧却很高。一次退朝后,寇准谈完话走了,真宗仍站在那儿礼貌地目送。这时,王钦若走来低声问:“陛下敬重寇准,是因为他有功于社稷吗?”真宗点头。王钦若要的就是这句话,他立马进谗道:“澶渊之役,陛下不以为耻,却认为寇准立有大功,这不应该啊!”见真宗满脸疑惑,这家伙扯开嘴皮,侃侃而谈:首先,城下之盟本就耻辱,何况一个皇帝和敌国订城下之盟;其次,寇准让陛下御驾亲征,是拿陛下做赌注,孤注一掷,来博取他自己的威名。
这明显是歪理:澶渊之盟是真宗签订的,寇准坚决反对,希望乘胜追击,但他拗不过真宗,再说,议和的使者也不是寇准。要说城下之盟,这是真宗签订的,怎能加在寇准头上?至于孤注一掷,更是强词夺理。这次战争败了,宋朝顶多与辽朝维持原状,而胜了,最大的赢家则是真宗。寇准无论如何,也没真宗失去或得到的多。所以,孤注一掷轮不到寇准。
可是,歪理一旦被皇帝接受,就成了真理。真宗一听,蛮像这么回事,就恨上了寇准,以后再见他也不行注目礼了,而是到处找茬儿。寇准一步步被疏远,一年后即走出权力中心,到地方任职去了。这让寇准很不适应,他开始积极寻求方法,希望重回朝廷,再掌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