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论之中,我们真的在交流吗?
以最近的台湾明星滚出大陆的话题为例子好了。
刷下来一排微博,以谩骂居多。很多人指责台湾艺人在台湾抹黑大陆,谩骂的言辞无所不用其极。甚是壮观。是啊,有人给自己抹黑,确实值得愤怒。但我个人认为,自己招黑永远比别人抹黑更能够毁掉形象。只消将这一片谩骂的盛景截到台湾的网络媒体上,根本用不着谁去添油加醋,许多台湾人就会认为大半中国网民也就这点素质,这一点同样适用于我们和西方世界之间。
将别人拒之门外的,不是我们的贫穷,而是我们的待客之道。
我不知道,一个对别人动辄喊滚出的民族,有什么资格去容纳他人。但我知道,谩骂只会引起更多的敌视,从来换不回理解。
然而我无意于对此发表更多的评论。使我感到更多的困惑的,实际上是很多中国网民的交流方式。我很少看见过劝导,但总是能看到指责。两岸的民众隔着海峡,在自己的地界上不停地向对方发起攻击,然后过几个月,又是如此。
简单地说,他们只有互相之间的发言,却没有实质的交流。交流不仅仅意味着让对方听见自己的声音,更重要的是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意见和立场。同时对别人的言语,是要尽可能的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并对此做出回应。而在我看来,这些谩骂式的、争吵式的发言,并不属于上面的定义。我所看见的,是他们根本不试图了解对方的想法,对不同意见者唯有排斥。面对问题只想抱怨而不愿解决。面对仇恨不愿化解只愿发泄。在和别人交流的平台上,根本没打算为对方准备他的位置。只是单方面地宣泄自己的见解,无论对方接不接受,甚至根本没打算考虑让对方接受,仿佛希望通过不停地狂轰滥炸,就能使对方心服口服“痛改前非”(如果有的话)。
如果这是这里的“言论自由”,我没法制止,但我无法接受。话语若只是为了单方面地发出,那根本无异于禽兽的嘶吼。
想要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想要让别人走入自己的阵营,从来是靠说服别人的。说服别人,从来是靠让别人理解自己的观点来完成的。让别人认同自己的观点,方法并不难,无非是以能让对方平心静气接受的方式,让他们了解己方观点的正确性。
然而,我没看到多少人这么做了。
争得不可开交往往是因为我们争而不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