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带儿子去测了微量元素,又开了中药,结果明天才出来。
中医大夫是个在本地比较牛的四十多岁的有着自己独特治疗理念和方法的大夫。他一次只开四付药,孩子一付吃一天半三次吃完,我说了孩子的一些症状,他并不感兴趣,只是专心按他的脉,他在电脑上记录病例,每个病人一个文件,老病人每次来的时间、症状、开的药一目了然。他没有说太多,我还问他是不是阳气太盛,孩子沉静不下来,记东西也记不住。我这么说时,儿子不乐意了,他说:“什么我记不住啊,要不咱俩比试一下?我肯定比你记得快。”儿子这么一说,又提醒我了,我好象潜意识里总是感觉孩子弱,需要大人照顾,尤其是需要我的照顾。仔细想来,这种感觉应该是从小孩子的身体弱,那会儿又没有人帮忙带孩子,公婆偶尔来帮下忙,我又要上班,又要带孩子,三岁前孩子总是生病,一个月都要感冒一次,折腾的我很是害怕。最难忘的镜头是有一次孩子发烧到了四十度,而老公还在外面出差,一个人看着孩子不退烧,心中的无知恐惧到了极点。从此后,我也落下了后憾症,就是孩子成了我的全部,把他紧紧地抱在我的怀里。
幸运的是,五岁后,身体慢慢强壮了,就是吃饭还不好,一直是瘦瘦的。一年级,开始玩溜冰,这下可好,饭量一下子大增,脸也圆了,腿也粗壮了,个子也长高了。我无意识地管着他,只要他在我的视线里,我就感觉到安全,写作业时,我有时感觉也太多,一看他的英语书,我这个本科生也好多不会,心里暗暗想:这么难,孩子学不会可以理解。不知是不是我这种潜在的同情态度,悄悄地滋生了他对学生的不上心。说实话,我真是希望孩子多玩,在户外,在阳光下,而且我还曾告诉孩子,有时会玩比学习重要。现在想来,这些话说的时候,可能被儿子误听误信了。孩子眼里,一跟线他都能玩起来,他玩架子鼓,玩积木,玩小汽车,家里的玩具多得装了几大箱,还有书也不少。我希望他玩的是动手动脑的,在玩中要学的,而他的玩就是单纯地玩,比如拿一辆小汔车,他可以想象成一场战争,在床上,利用被子枕头,制造一个战场,让小汔车在里面不停地战斗,而他的嘴一直发出汔车的声音,包括还有飞机的声音。我感觉这样的玩法不错,有时也没有过多地强调学习,也没告诉他学习的重要性。所以,三年级前,基本上都是成绩中等,上课也没啥太大问题,唯一这几年一直被困扰的就是写字。
他的字写得真是太臭了,大是大,小是小的,一堆字排在一起,歪歪扭扭的,真让人看不下去,一页上好几处涂抹,每个笔划都没有到位,停在不该停地位置,拐出格的也不少,英语写的时候,中间没空隙,全挨在一起,让人哭笑不得。于是,拉着他的手,去练,去教,结果还是效果很弱。再不行,去报了书法班,一个学期下来,进步甚微。再后来,爷爷来了,专门教他写毛笔字,可是一写钢笔字,又成了一手歪扭字,惨不忍睹。再再后来,就撕作业,我只要看到他写得不好,就撕,撕到最后,他根本不让我检查他的作业,写完就塞到书包里,而我打心眼里也怕看到,看到后一是生气,二是想揍他。再到后来,写不好就打手,打一次,打两次,效果还是不怎么样。我就想:难道他天生书写能力、理解能力、系统思维能力不好?我没有怀疑我的方法,开始怀疑孩子是不是哪有问题。这时,我还没有想到多动症的这个问题。
多动症的孩子的问题之一是平衡能力不好,可以表现为身体的协调,也可以表现为智力结构的平衡。假设能量守恒定律同样适用于多动症的话,一个孩子身上的能量也是守恒的,他在这方面不平衡,那么,他的平衡一定会在另一方面表现出来。以美国游泳健将菲尔普斯就是一个很好的明证。什么都平平的孩子,其实并不能有出色的成就,因为成就本身就是打破了一种平衡的结果。有个以静制动口服液上的宣传资料上说调查了北大清华的学子,表明没有一个是得到多动症的孩子。对于这个结论,我深深地焦虑。焦虑的时候会有一种冲动,去买这个口服液。可是,停下又一想,我怎么就这么轻易地认同了?!我怎么可以这样轻易地认同他们所说的结果?他们代表了谁?是商家,是利润,是市场。
儿子的作业,最近有所进步,但是字体在着急着完成的情况下和不太想做的情况下,特别地难看,难看到我想吐。很希望他有一天字体可以写得大小均匀,没有涂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