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事件公平辩论吧 关注:10贴子:39
  • 0回复贴,共1

所谓“护法”无非是妖言惑众的闹剧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所谓“护法”无非是妖言惑众的闹剧
法海事件的争议在于“著名”的同名影射。
熟悉《包青天》故事的人,一般都知道有一出《铡美案》,说的是包拯铁面无私,不畏强权,铡了当朝驸马从陈世美,朝野上下一片叫好。
然而,历史上的包拯,是宋朝的开封府尹,乃至还担任过许多其他官职,但是陈世美却是清朝的进士,如果按照历史事实而论,假设清朝进士陈世美无论作了什么十恶不赦的大罪,也不可能由宋朝的开封府尹来审判。
但是,历史上的包拯与陈世美相隔数百年,并不妨碍戏曲《包青天》的演绎,因为所演绎的故事是民间所喜见乐闻的,是民心所愿意接纳的,所以,世人仍然能够接受《铡美案》的演绎,当然也认为《包青天》系列故事讲述的都是宋朝的故事,虽然把故事人物陈世美批得体无完肤,但是不会把《铡美案》的陈世美认作是清朝进士陈世美。
除此之外,还有比较有名的民间故事《刘三姐》,这一传说同样有着诸多版本,其中也提到反面人物莫怀仁。这个莫怀仁也是历史真实人物,而且也并非《刘三姐》故事中传说的那样,反倒是一个对地方有着杰出贡献的土司。世人在接受《刘三姐》的同时,虽然把故事人物莫怀仁批得体无完肤,但是不会把《刘三姐》的莫怀仁认作是历史真实人物莫怀仁。
文学创作的人物原型,有些原型是现实人物,有些原型则原本就是在别人创作出来的角色上再进一步改造而成,但是毕竟都是故事人物,是文学符号,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与现实真实存在过的人物划上等号。
文学创作,很多时候会把某些人的故事集中到一个人身上,譬如妈祖信仰的流传,路允迪给皇帝的奏章中记载,显灵救路允迪的海神分明是招宝七郎,但是宣扬妈祖信仰的人,却说是妈祖显灵,并且编排进《妈祖》的故事中。
《三国演义》也是如此,历史上的关羽只有斩颜良,没有诛文丑,更没有温酒斩华雄,但是《三国演义》为了突出作为后世武圣的关帝,就把诛文丑,温酒斩华雄也写成是关羽的功绩。
说到包青天信仰、刘三姐信仰、妈祖信仰、关帝信仰,非来自于宗教,而产生于民间,民间传说原本就有神秘色彩,对于有这些信仰,喜欢这些故事的人,也绝对不会傻到将信仰的对象或者故事的人物与历史生搬硬套对号入座。
的确,不能否认,很多人的确不知道历史真实人物陈世美是清朝进士,不知道历史真实人物莫怀仁是对地方有着杰出贡献的乡绅,不知道“妈祖显灵”其中存在水分,不知道关二爷其实没有那么多声名显赫的战绩,但是这既不妨碍他们信仰,也不妨碍故事的流传,更不妨碍历史的真实。
如果同名映射的理论成立,那么是否为历史真实人物陈世美、莫怀仁喊冤叫屈?是否应该以显灵故事掺假的理由打击妈祖信仰?是否应该以传说故事掺假的理由打击关帝信仰?
假设,当有着包青天信仰、刘三姐信仰的人,是否应当因为某些人为历史真实人物陈世美、莫怀仁喊冤叫屈,就应当拒绝《包青天》、《刘三姐》呢?有着妈祖信仰的人,是否应当因为显灵故事,就应当拒绝妈祖信仰以及《妈祖》呢?有着关帝信仰的人,是否应当因为传说故事掺假,就应当拒绝关帝信仰以及《三国演义》呢?又或许,就必须要求从今往后演绎《包青天》、《刘三姐》、《妈祖》、《三国演义》等与包拯、刘三姐、妈祖、关帝有关的文艺作品不得遵从《包青天》、《刘三姐》、《妈祖》、《三国演义》而必须遵从历史呢?如果是,那么大家学习历史就足够了,还需要民间传说作什么呢?
民间传说,就是世俗社会芸芸众生茶余饭后的消遣故事,不需要符合历史,也不一定需要符合现实,阐述的只是民众内心的一种渴望,借助某些文学符号来表达某种期待,其性质并不针对任何社会群体。
《白蛇传》也是如此,属于民间传说。即使按照《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而言,故事所描述的也是南宋高宗绍兴年间的事,而且也不是历史事实,完全是有神秘色彩的。而历史真实人物金山寺法海禅师,乃是唐朝人,如何能够穿越到南宋去建雷峰塔?即使对号入座也行不通。毕竟唐朝和南宋相隔了数百年。历史真实人物金山寺法海禅师相信没有活到南宋。
以同名影射来论证,正是逻辑缺陷,即使同名影射的理论成立,那么《白蛇传》的法海所影射的也应当是南宋高宗绍兴年间的金山寺法海禅师,而不可能影射到唐朝的金山寺法海禅师。然而,南宋高宗绍兴年间,金山寺根本就没有名为法海的禅师,又如何“同名影射”呢?
所以说,法海事件是“高僧大德”、“专家学者”采用妖言惑众的同名影射理论,变相捞取人气资本,试图争夺世俗社会芸芸众生心灵鸡汤的市场份额而采取的一次不正当的商业竞争而已。


IP属地:江西1楼2013-03-28 17:21回复